2009杭州国际EUS、ERCP操作演示及手把手研讨会刍议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__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和香港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办,浙江省消化内镜学会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2009杭州国际EUS、ERCP操作演示及手把手研讨会已于2009年4月24至26日在杭州召开。本次大会与会代表323人,分别来自国内消化科、肝胆外科及肿瘤科等相关学科。本次会议上主要就ERCP的规范化操作、ERCP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预防、处理及超声内镜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了专题演讲或进行了操作演示。

其他文献
目前,消化内镜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胃镜结肠镜检查已成为胃肠道疾病最重要的诊断方法。胃镜结肠镜检查是一种有创性的、在直视下检查的内镜技术,但检查时存在的各种不良反应不仅使患者产生恐惧和痛苦,也不利于医生的检查操作,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有的甚至不得不终止操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患者要求的日益提高,“无痛”胃肠镜检查术悄然兴起,麻醉下胃镜结肠镜联合检查也越来越受到患者的关注,但国内
患者男,49岁,入院前2个月因“持续性右下腹胀痛伴腹泻、呕吐”在当地医院就诊,查B超疑有阑尾包块,抗炎治疗无好转,体质量减轻约20k。入院前1d外院腹部CT提示:升结肠壁环状增厚,考虑结肠肿瘤可能性大。患者有不洁性接触史。入院后查体:全身消瘦,未扪及肿大淋巴结,体温37.5℃,腹部平软,右下腹部稍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不亢。结肠镜检查:升结肠起始部及回盲部见黏膜不规则隆起,表面破溃、质脆,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变,呈多发性,累及肝内胆管,同时也可发生于肝外胆管系统。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极易被误诊为胆管结石或其他胆管肿瘤。现报道我院最近确诊的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1例,并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通过在健康家养猪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穿刺操作训练探讨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只健康家养猪用于研究。术前肌内注射盐酸氯胺酮10mg/kg镇静,动物安静后给予静脉缓慢注射3%戊巴比妥钠0.8mL/kg。麻醉稳定后进行穿刺操作并植入空粒子,术后行CT增强扫描以辅助判断穿刺是否成功。结果试验动物均无死亡,除1只家猪穿刺后CT扫描发现粒子在胃腔内,隔日再行穿刺种植粒子成功,其余均一
在食管的黏膜下肿块(submucosal tumor,SMT)中,有一部分为来源于食管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可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eosal resection,EMR)治疗。我院行该项治疗22例,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窄带光谱成像技术(NBI)对大肠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在白光及NBI模式下分别对大肠可疑病灶进行观察、诊断,以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NBI与传统肠镜诊断大肠炎性增生、腺瘤、早癌及进展期肿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NBI模式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各种大肠增生性病灶的腺管开口分型及病灶表面微血管形态并进行评分,总结NBI下大肠各种增生性病灶的内镜下特点。结果(1)传统肠镜及NBI技术检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RCPpancreati—tis,PEP)的发生率较高,最近~项对21篇前瞻性研究的系统调查发现PEP的发生率为3.07%(高危者可达30%~50%),PEP引起的死亡率为0.11%。药理学方式预防PEP大多是不成功的。多项随机对照试验对经十二指肠乳头留置胰管支架进行评估,认为预防性胰管支架可作为预防胰腺炎的有效手段。
患者男,23岁,主因黑便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胃体后壁见一肿物隆起(图1),亚蒂,大小约4.0cm×4.0cm×4.5cm,表面有一浅白苔溃疡,活检取材时无囊性感。
Survivin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它可以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参与调节细胞的有丝分裂,并可能参与血管生成,对肿瘤的浸润、转移可能起重要作用。P53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及凋亡双重作用,它能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当P53基因缺失,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病理和内镜特点。方法对152例经胃镜榆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BE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BE患者以40—60岁居多。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重叠,烧心反酸51.32%(78/152)、吞咽困难5.92%(9/152)、胸骨后疼痛7.89%(12/152)、上腹痛或不适44.08%(67/152),无症状者5.26%(8/152)。内镜下表现为LSBE者7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