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个人理论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研究、反思、感悟和内化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教学风格。个人理论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才能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通过对许多形成个人理论的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奠基和准备
个人理论的形成一般会受教师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它不是天生便寄存在教师头脑中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的产物。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个人理论的产生也不例外,必然经过一定的奠基和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过渡,逐步适应教学,并习得相应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能够自主地把握基本教学实践能力。随着教学工作独立意识的出现,教师个人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表面上看,这一阶段与个人理论的产生无任何关联,但初始状态是一种沉淀劳动,是一种潜在的资本和生产力。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最初阶段虽只能积累教学经验,而这一阶段的经验积累却是个人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甚至这一时期会蕴含着个人理论的雏形,只不过它还只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而已。
这一阶段对以后个人理论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种精神可以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为以后教师思考研究教学并形成个人理论奠定基础。邱学华老师在谈到自己早期在农村当代课老师的经历时说:“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是我尝试人生的起点,它确定了我一生的追求,它使我同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奠定了我搞教育理论研究实践的基础。”窦桂梅老师曾经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当了将近5年的代课教师,她先后带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等课,对于一次次的换岗经历,她分外珍爱,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二十多年过去了,回首那段岁月,她存留在心中的更多的是感激,这段经历丰富了她从教的内容,使她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这5年的经历使她变得更深刻。就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奠基和准备时期而言,这一时期是不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对于有着强烈自我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的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熟悉教学的过渡阶段,而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他们可能会借助奠基阶段积累的教学经验来应付余后的教学人生,永远陷入早期教学经验的窠臼无法自拔,今后的专业成长难以取得突破和进展。
二、注意和觉醒
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摆脱对前人做法、他人经验、教参资料和固有方式的依赖,开始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自身优势的理解与认识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考自己的特点和定位,规划自我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对过去习惯不焉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如果兴趣不是满足于只是浮光掠影地取得知识,而是指向知觉印象的铭记在心的话,那么在对那些特点作了最初摆明的浏览之后,兴趣就会再生的从那些特点的总体中把那些具有特征的特点突出出来,并首先把目光对准它们。”随着教师对自身教学兴趣和关注点的产生,其个人理论开始萌芽,教师开始有意识的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活动。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自我意识产生,开始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形成对教学的初步认识,并主动地对教学开展研究。对个人而言,知识除了认识论水平上的“知”(把握逻辑的东西),还必须有本体论水平上的“悟”(理解、领会)。在研究的过程中,真理开始从教师内心主动地上升到清醒的觉悟,并且与清醒的觉悟相协调,理智出现了飞跃。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的发生是一个从自身与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向,由较初级的结构逐步转化为较复杂的结构的过程。个人理论的萌芽、觉醒与教师个人的思考和研究是分不开的。韩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技术化”和“伪圣化”现象,忽视对学生真实、个性、自由精神的培育和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关注,他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师个人理论的觉醒除了教师主观的思考努力外,还有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如关键事件的推动。李吉林老师在面对低年级语文教学“单调、呆板、低效”等弊端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幸运地遇到了英语教师蒋兆一先生,并从蒋先生那里了解到了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和功能教学法,从而触动李吉林老师开始思考把外语情境教学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这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三、实践和内化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个人对教学的观点和看法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升。只有当教师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的经验,他才能掌握这些符号、规则、理论的意义。诚如一位思想家所说:“理解探戈的最佳方法就是跳,而不是分析!”实践和认识、知和行不能割裂开来,思想劳作和观察劳作必须同时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种初级形态的个人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和对象发生内在的关系,才能在认识中和对象发生外在的关系。而只有在认识上和对象发生外在关系,观念如实地反映对象,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变革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就自己的观念、想法进行教学实验,并在实验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将这些认识用于实践,循环往复,逐步递升,最终形成了自己对教学独到的思考和认识。
李吉林老师在分析了英语和语文有着语言教学的共性之后,认为情境教学法也适用于语文教学。于是她就开始了局部的尝试。第一次她用在了《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上,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描述中运用提示语。她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情境的创设,语言活动进行得很热烈,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于是她把实验继续下去,同时不断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意识到情境不仅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而且在情境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她开始了怎样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思考。她通过10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理念也经历了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教育理想主义的长期探索历程。邱学华老师在对尝试教学长达40多年的实验研究中,形成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在尝试中 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根据这个理念,他在实践中逐步建构了尝试教学理论。可见,在实践中探索并检验自己的个人理论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有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事实的财富并不必然就是思想的财富,“经历的时间长度并不能自动给予一个人洞察力和智慧”。教师的个人理论根植于教学实践,在反思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意识到通过实践可以使生成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同时理论又必须随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自己的实践。邱学华老师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反思自己而成为一位教育家的。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深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新方法、新思考,都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教师的个人理论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教师进行长期教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不断反思、提升的结果。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与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教师不仅把握了教学事实的现象,而且把握了教学事实的本质,对教学实践的认识不但具有感性的表象,更具有理性的抽象。这种理性认识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是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并使感性认识条理化、规律性。经过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认识进入了“以道观之”的层次,即教师看到的教学实践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学现象,而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贯穿起来相互联系的整体。
四、组织和升华
在实践的基础上,生动的直观上升为抽象的概念,事实之间的联系为思维所把握,这就是从实践到理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教师必然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观念,但需要把这些观念和认识进行抽象,以一个明确的概念将这些观念和认识贯穿起来。“人能够通过一个观念的思维王国来构筑他的知觉世界;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个方法人才能给栖居于他身上的精神源源不断地输送现在被排挤开的本能的力量。这等于说:人能够把他的才能中的能量升华为精神的行动。”要表现一个事物,仅仅能够为了实际的用途而以正确的方法操纵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这个现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并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以便发现它与其他对象的各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对感官获得的材料进行抽象,否则,只会迷失于经验之中。在进行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总会把自己从实验中获得的认识加以总结、提炼,将自己在教学中获得的认识和观点进行组织、归纳,进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虽然这种理论体系因个人的能力、兴趣、禀赋在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存有差异,但它的确反映了教师个人对于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根据教师的能力和关注的兴趣点的不同,教师对自身个人理论的组织大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将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法。如,靳家彦老师的以“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训练得法”为主要内涵的“导读法”,宁洪彬老师的“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设计教学法”,张思中老师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外语教学法,张思明老师的“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法。二是在教学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就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学认识、教学理想的观念体系。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魏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黄爱华老师的“智慧课堂”等。三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这两位老师的教学理论被广泛地传播和应用,已经变成了一种公共理论,达到了个人理论发展的最高境界。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的教师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甚至把它总结成为一种可以推广适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优秀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建立的,是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学模式的形成为他人使用该教学理论创设了条件,标志着个人理论开始升华成公共理论。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尝试教学思想是邱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感悟、提升而来的,经过大规模的试验和长期实践的探索,形成了尝试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已被很多中小学校的数学教师所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说的几个阶段只是大致勾画了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迹象路线,难以反映每一位教师个人理论的具体发展进程。而且这几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此外,不论是感觉还是思维,人的所知、人所把握的为我之物总有它的局限性,随着教师对教学认识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教师还将不断改造着自己的教学理论。因而,个人理论作为教师自身对教学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或观念的集合,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体系,是“原初的视界”与“现在的视界”的不断融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个人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生成过程,在性质上是不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一种历程而不是终点,教师要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学习、思考、实验,进而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教学理论。
一、奠基和准备
个人理论的形成一般会受教师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它不是天生便寄存在教师头脑中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的产物。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个人理论的产生也不例外,必然经过一定的奠基和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过渡,逐步适应教学,并习得相应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能够自主地把握基本教学实践能力。随着教学工作独立意识的出现,教师个人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表面上看,这一阶段与个人理论的产生无任何关联,但初始状态是一种沉淀劳动,是一种潜在的资本和生产力。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最初阶段虽只能积累教学经验,而这一阶段的经验积累却是个人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甚至这一时期会蕴含着个人理论的雏形,只不过它还只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而已。
这一阶段对以后个人理论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种精神可以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为以后教师思考研究教学并形成个人理论奠定基础。邱学华老师在谈到自己早期在农村当代课老师的经历时说:“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是我尝试人生的起点,它确定了我一生的追求,它使我同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奠定了我搞教育理论研究实践的基础。”窦桂梅老师曾经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当了将近5年的代课教师,她先后带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等课,对于一次次的换岗经历,她分外珍爱,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二十多年过去了,回首那段岁月,她存留在心中的更多的是感激,这段经历丰富了她从教的内容,使她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这5年的经历使她变得更深刻。就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奠基和准备时期而言,这一时期是不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对于有着强烈自我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的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熟悉教学的过渡阶段,而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他们可能会借助奠基阶段积累的教学经验来应付余后的教学人生,永远陷入早期教学经验的窠臼无法自拔,今后的专业成长难以取得突破和进展。
二、注意和觉醒
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摆脱对前人做法、他人经验、教参资料和固有方式的依赖,开始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自身优势的理解与认识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考自己的特点和定位,规划自我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对过去习惯不焉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如果兴趣不是满足于只是浮光掠影地取得知识,而是指向知觉印象的铭记在心的话,那么在对那些特点作了最初摆明的浏览之后,兴趣就会再生的从那些特点的总体中把那些具有特征的特点突出出来,并首先把目光对准它们。”随着教师对自身教学兴趣和关注点的产生,其个人理论开始萌芽,教师开始有意识的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活动。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自我意识产生,开始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形成对教学的初步认识,并主动地对教学开展研究。对个人而言,知识除了认识论水平上的“知”(把握逻辑的东西),还必须有本体论水平上的“悟”(理解、领会)。在研究的过程中,真理开始从教师内心主动地上升到清醒的觉悟,并且与清醒的觉悟相协调,理智出现了飞跃。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的发生是一个从自身与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向,由较初级的结构逐步转化为较复杂的结构的过程。个人理论的萌芽、觉醒与教师个人的思考和研究是分不开的。韩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技术化”和“伪圣化”现象,忽视对学生真实、个性、自由精神的培育和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关注,他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师个人理论的觉醒除了教师主观的思考努力外,还有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如关键事件的推动。李吉林老师在面对低年级语文教学“单调、呆板、低效”等弊端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幸运地遇到了英语教师蒋兆一先生,并从蒋先生那里了解到了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和功能教学法,从而触动李吉林老师开始思考把外语情境教学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这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三、实践和内化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个人对教学的观点和看法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升。只有当教师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的经验,他才能掌握这些符号、规则、理论的意义。诚如一位思想家所说:“理解探戈的最佳方法就是跳,而不是分析!”实践和认识、知和行不能割裂开来,思想劳作和观察劳作必须同时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种初级形态的个人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和对象发生内在的关系,才能在认识中和对象发生外在的关系。而只有在认识上和对象发生外在关系,观念如实地反映对象,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变革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就自己的观念、想法进行教学实验,并在实验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将这些认识用于实践,循环往复,逐步递升,最终形成了自己对教学独到的思考和认识。
李吉林老师在分析了英语和语文有着语言教学的共性之后,认为情境教学法也适用于语文教学。于是她就开始了局部的尝试。第一次她用在了《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上,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描述中运用提示语。她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情境的创设,语言活动进行得很热烈,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于是她把实验继续下去,同时不断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意识到情境不仅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而且在情境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她开始了怎样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思考。她通过10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理念也经历了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教育理想主义的长期探索历程。邱学华老师在对尝试教学长达40多年的实验研究中,形成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在尝试中 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根据这个理念,他在实践中逐步建构了尝试教学理论。可见,在实践中探索并检验自己的个人理论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有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事实的财富并不必然就是思想的财富,“经历的时间长度并不能自动给予一个人洞察力和智慧”。教师的个人理论根植于教学实践,在反思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意识到通过实践可以使生成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同时理论又必须随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自己的实践。邱学华老师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反思自己而成为一位教育家的。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深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新方法、新思考,都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教师的个人理论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教师进行长期教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不断反思、提升的结果。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与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教师不仅把握了教学事实的现象,而且把握了教学事实的本质,对教学实践的认识不但具有感性的表象,更具有理性的抽象。这种理性认识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是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并使感性认识条理化、规律性。经过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认识进入了“以道观之”的层次,即教师看到的教学实践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学现象,而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贯穿起来相互联系的整体。
四、组织和升华
在实践的基础上,生动的直观上升为抽象的概念,事实之间的联系为思维所把握,这就是从实践到理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教师必然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观念,但需要把这些观念和认识进行抽象,以一个明确的概念将这些观念和认识贯穿起来。“人能够通过一个观念的思维王国来构筑他的知觉世界;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个方法人才能给栖居于他身上的精神源源不断地输送现在被排挤开的本能的力量。这等于说:人能够把他的才能中的能量升华为精神的行动。”要表现一个事物,仅仅能够为了实际的用途而以正确的方法操纵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这个现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并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以便发现它与其他对象的各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对感官获得的材料进行抽象,否则,只会迷失于经验之中。在进行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总会把自己从实验中获得的认识加以总结、提炼,将自己在教学中获得的认识和观点进行组织、归纳,进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虽然这种理论体系因个人的能力、兴趣、禀赋在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存有差异,但它的确反映了教师个人对于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根据教师的能力和关注的兴趣点的不同,教师对自身个人理论的组织大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将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法。如,靳家彦老师的以“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训练得法”为主要内涵的“导读法”,宁洪彬老师的“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设计教学法”,张思中老师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外语教学法,张思明老师的“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法。二是在教学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就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学认识、教学理想的观念体系。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魏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黄爱华老师的“智慧课堂”等。三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这两位老师的教学理论被广泛地传播和应用,已经变成了一种公共理论,达到了个人理论发展的最高境界。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的教师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甚至把它总结成为一种可以推广适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优秀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建立的,是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学模式的形成为他人使用该教学理论创设了条件,标志着个人理论开始升华成公共理论。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尝试教学思想是邱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感悟、提升而来的,经过大规模的试验和长期实践的探索,形成了尝试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已被很多中小学校的数学教师所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说的几个阶段只是大致勾画了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迹象路线,难以反映每一位教师个人理论的具体发展进程。而且这几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此外,不论是感觉还是思维,人的所知、人所把握的为我之物总有它的局限性,随着教师对教学认识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教师还将不断改造着自己的教学理论。因而,个人理论作为教师自身对教学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或观念的集合,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体系,是“原初的视界”与“现在的视界”的不断融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个人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生成过程,在性质上是不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一种历程而不是终点,教师要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学习、思考、实验,进而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