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十年持续通缩的大背景下,日本政府一直力图刺激经济复苏,但成效并不显著。此次安倍政府与往届不同,上台伊始就同时推动更激进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希望通过两者配合,通过政府创造需求,激活私人部门、吸收央行释放的流动性,从而让日本摆脱通缩。
这一揽子激进宽松政策,被市场称为“安倍经济学”,其核心思想是“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私人投资的增长战略”。
目前披露的具体措施包括,2012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BOJ)将“资产购买计划”(APP)规模增加了10万亿日元;今年1月11日,安倍内阁也已经通过了规模达10.3万亿日元的“紧急刺激法案”,再加上民间部分,总投资规模将达20.2万亿日元。该法案预计将能提振日本GDP增长2个百分点、创造60万个就业岗位。
在安倍政府不断施压下,日本央行于1月21日至22日宣布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包括把通胀目标由1%上调至2%,并称将想办法“尽快实现”, 宣布从2014年1月开始每月购买13万亿日元的资产,无截止期限,以期实现上述通胀目标。
日本央行启动“货币战争”?
安倍一揽子刺激政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货币政策。
自从安倍当选、宣布政策意向、日央行扩大资产购买规模以来,外界对货币政策“新政”的强烈预期,已经在外汇市场上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日元兑美元汇率由78∶1一路上升至90∶1以上, 三个月对美元贬值达到15%左右。
这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安,包括美联储在内,一些央行发出了日本“以邻为壑”的声音。也有人认为,日本央行已经启动了新一轮货币战争,担心出现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的局面。
真有这么严重吗?其实,日本央行1月22日宣布的量化宽松措施力度实际并不大:2013年底“资产购买计划”(APP)总余额扩大到101万亿日元,2014年每月13万亿日元的购买规模虽然看似很大,但考虑到此前所购资产不断到期,实际净增仅为10万亿日元, 而在2012年这一规模净增25万亿日元,2013年计划净增36万亿日元。
当然,日本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很大。安倍政府的政治压力,将会通过2013年4月新上任的央行行长进一步体现,市场普遍预期,日本央行4月将有进一步政策举动。
可能的政策选项包括:(1)直接购买外国债券,这相当于在外汇市场上直接抛售日元、压低汇率;(2)正式为日元汇率设定目标,这类似于瑞士央行的做法,即为日元兑美元汇率设定下限。这些措施意味着,日本央行政策大幅转变,将推动日元汇率进一步贬值。
通常越是激进的政策设想,越容易受到激烈的争议和反对。眼下日本国内的政策博弈已陷入胶着: 此次1月央行会议中,两名鸽派政策委员会成员对CPI目标上调持反对意见,认为2%的通胀目标高得不切实际,单靠日本央行实现不了;日本央行和财政部内部,对“日本央行直接购买外国债券”这样的激进措施,还持相当程度的保留意见,或者担忧此举等同于操纵汇率,可能会受到美国方面的抨击,或者认为基本面因素(日美利差、全球风险偏好回升、日本贸易顺差收缩等)本身就足以推动日元继续贬值。
日本经济重振艰难
安倍政府新一轮刺激政策,能否重振日本经济?目前来看,困难不小。
目前新政尚未全面铺开,日元汇率已经大幅贬值,汇率方面的效果似乎已经出现。
虽然2013年4月新央行行长上任前,日本央行难有重大措施出台,但市场对更多宽松政策的憧憬、日本官员对于日元贬值的支持言论、外贸逆差、全球风险偏好回升等因素,都可能会在短期内推动日元兑美元汇率朝着95∶1的关口迈进。
2012年,日本创纪录地出现了6.9万亿日元(约合87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赤字,这对日元就造成了一定的贬值压力。日元贬值应该有助于日本出口的提升,不过这一方面的作用也不可高估。相当部分日本出口已经是按日元计价,日元贬值对降低出口价格,进而刺激国外对日货的需求影响不大。
外界普遍预计,今年世界经济会温和复苏,全球进口需求的恢复将提升对日本出口的需求。
未来一两年,我们预计美国经济的复苏得以持续并有望加强,欧元区基本稳定,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也温和复苏,这些都会对日本的出口有所帮助。
随着全球经济温和好转,通过压低日元汇率进一步提振日本出口,加上刺激国内投资,预计日本2013财政年度GDP增速将逐季回升,全年增速由2012年的1.1%回升至2.4%左右。
在经济增长回升的同时,日本的通胀水平恐怕难有大起色。最近公布的2012年12月日本核心CPI(剔除食品价格因素)继11月同比下跌0.1%后,进一步下跌了0.2%,这与日本央行2013年预期通胀水平2%的政策目标反差非常大。
考虑到工资增速和全球价格走势,预计2013年上半年,日本的CPI可能会进一步下跌,下半年才会在工资上涨、基数效应的推动下略微转正,全年有望增长0.3%左右。可以说,日本未来一年的通胀势头仍非常疲弱。
短期内刺激虽然有效,但本轮新政能否通过提高通胀目标,刺激国内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让日本经济走出不断刺激、不断通缩的长期不振,同时通过实现GDP的名义增长,帮助日本政府和企业降低负债率,都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这是因为,日本经济长期僵化,私人部门风险偏好持续低迷,而日本央行量化宽松措施实施已久,但却从未能真正促使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也没有激发企业和居民部门投资和购买风险资产的偏好。
当前推动的宽松措施虽然激进,即使新政能有效提高通胀,日本经济在结构问题重重的情况下,能否靠央行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而得到实质解决,值得怀疑。
其中一個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日本人口老化严重,劳动力下降带来的潜在增长率下降,没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改革是难以解决的。 对新兴经济体影响各异
日本激进的政策立场,尤其是其所推动的日元大幅贬值,自然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出口的担忧。然而,现实情况可能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全球贸易已经建立在紧密的产业链分工基础之上。在全球化背景下,日本跨国企业位居产业链的高端,与新兴经济体出口商品之间并不存在那么直接的竞争关系,而在生产链上的联系却日益紧密。
以中国为例,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往往扮演最后加工工厂的角色,即从日本进口高附加值中间产品,装配后出口欧美市场(按照OECD与WTO对全球贸易活动增加值的估算,中国的电子产品出口额中约40%来自于外国创造的增加值)。
而無论是按出口额衡量,还是按出口增加值计算,中国都不是受害者:按人民币计,日元贬值降低了在华日资企业从日本的进口成本,间接促进了其通过中国向欧美市场的出口。
有些国家如韩国,其出口产品与日本出口竞争关系更明显,所受影响相对可能较大。
不过,韩元在过去数年享受了低估值的竞争优势,并且企业的竞争力也有提升,日元目前的贬值幅度尚不足以明显削弱韩国出口的竞争力。
其次,其他货币的反应不能忽视。目前IMF总裁、德国央行行长等都已对日本激进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担忧。
如果日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对美元跌破100,势必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更多国家的焦虑,有引发全球货币战的可能性。如果全球主要货币竞相贬值,将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不要忘记其他可能造成汇率波动的因素:欧洲央行进一步扩张资产负债表,美联储政策动向等也都会引发全球各主要货币波动。日元单方面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这些因素抵消。
相比于出口方面的影响,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资本流动对新兴市场带来的潜在风险。日本央行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应该放在全球的大背景下。
美联储宣布启动QE4,每月净购买850亿美元,全年净增1万多亿美元。相比之下,日本央行2014年净增的10万亿日元APP仅相当于1000多亿美元。展望未来,欧洲央行在欧元区继续财政紧缩的背景下,迟早需要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
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回升,已经带来了新兴市场资本流入的增加。大规模资本流入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影响,或者提供发展急需的资金,或者抬高汇率对出口造成的压力,或者促成信贷迅猛增长带来资产泡沫。各国本身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冷静应对。
值得警醒的是,大规模流进的资本也同样容易大规模流出,对新兴市场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未来一两年有两种可能情形带来资本的流出:一种是国际形势恶化(比如欧元区债务危机风云突变)时的风险偏好下降,资金逃离新兴市场回到“避险天堂”;另一种是美国经济复苏强于预期,美联储提高利率,带来资金撤出新兴市场回流发达经济体。
汪涛为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志鹏为瑞银证券经济学家
这一揽子激进宽松政策,被市场称为“安倍经济学”,其核心思想是“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私人投资的增长战略”。
目前披露的具体措施包括,2012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BOJ)将“资产购买计划”(APP)规模增加了10万亿日元;今年1月11日,安倍内阁也已经通过了规模达10.3万亿日元的“紧急刺激法案”,再加上民间部分,总投资规模将达20.2万亿日元。该法案预计将能提振日本GDP增长2个百分点、创造60万个就业岗位。
在安倍政府不断施压下,日本央行于1月21日至22日宣布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包括把通胀目标由1%上调至2%,并称将想办法“尽快实现”, 宣布从2014年1月开始每月购买13万亿日元的资产,无截止期限,以期实现上述通胀目标。
日本央行启动“货币战争”?
安倍一揽子刺激政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货币政策。
自从安倍当选、宣布政策意向、日央行扩大资产购买规模以来,外界对货币政策“新政”的强烈预期,已经在外汇市场上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日元兑美元汇率由78∶1一路上升至90∶1以上, 三个月对美元贬值达到15%左右。
这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安,包括美联储在内,一些央行发出了日本“以邻为壑”的声音。也有人认为,日本央行已经启动了新一轮货币战争,担心出现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的局面。
真有这么严重吗?其实,日本央行1月22日宣布的量化宽松措施力度实际并不大:2013年底“资产购买计划”(APP)总余额扩大到101万亿日元,2014年每月13万亿日元的购买规模虽然看似很大,但考虑到此前所购资产不断到期,实际净增仅为10万亿日元, 而在2012年这一规模净增25万亿日元,2013年计划净增36万亿日元。
当然,日本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很大。安倍政府的政治压力,将会通过2013年4月新上任的央行行长进一步体现,市场普遍预期,日本央行4月将有进一步政策举动。
可能的政策选项包括:(1)直接购买外国债券,这相当于在外汇市场上直接抛售日元、压低汇率;(2)正式为日元汇率设定目标,这类似于瑞士央行的做法,即为日元兑美元汇率设定下限。这些措施意味着,日本央行政策大幅转变,将推动日元汇率进一步贬值。
通常越是激进的政策设想,越容易受到激烈的争议和反对。眼下日本国内的政策博弈已陷入胶着: 此次1月央行会议中,两名鸽派政策委员会成员对CPI目标上调持反对意见,认为2%的通胀目标高得不切实际,单靠日本央行实现不了;日本央行和财政部内部,对“日本央行直接购买外国债券”这样的激进措施,还持相当程度的保留意见,或者担忧此举等同于操纵汇率,可能会受到美国方面的抨击,或者认为基本面因素(日美利差、全球风险偏好回升、日本贸易顺差收缩等)本身就足以推动日元继续贬值。
日本经济重振艰难
安倍政府新一轮刺激政策,能否重振日本经济?目前来看,困难不小。
目前新政尚未全面铺开,日元汇率已经大幅贬值,汇率方面的效果似乎已经出现。
虽然2013年4月新央行行长上任前,日本央行难有重大措施出台,但市场对更多宽松政策的憧憬、日本官员对于日元贬值的支持言论、外贸逆差、全球风险偏好回升等因素,都可能会在短期内推动日元兑美元汇率朝着95∶1的关口迈进。
2012年,日本创纪录地出现了6.9万亿日元(约合87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赤字,这对日元就造成了一定的贬值压力。日元贬值应该有助于日本出口的提升,不过这一方面的作用也不可高估。相当部分日本出口已经是按日元计价,日元贬值对降低出口价格,进而刺激国外对日货的需求影响不大。
外界普遍预计,今年世界经济会温和复苏,全球进口需求的恢复将提升对日本出口的需求。
未来一两年,我们预计美国经济的复苏得以持续并有望加强,欧元区基本稳定,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也温和复苏,这些都会对日本的出口有所帮助。
随着全球经济温和好转,通过压低日元汇率进一步提振日本出口,加上刺激国内投资,预计日本2013财政年度GDP增速将逐季回升,全年增速由2012年的1.1%回升至2.4%左右。
在经济增长回升的同时,日本的通胀水平恐怕难有大起色。最近公布的2012年12月日本核心CPI(剔除食品价格因素)继11月同比下跌0.1%后,进一步下跌了0.2%,这与日本央行2013年预期通胀水平2%的政策目标反差非常大。
考虑到工资增速和全球价格走势,预计2013年上半年,日本的CPI可能会进一步下跌,下半年才会在工资上涨、基数效应的推动下略微转正,全年有望增长0.3%左右。可以说,日本未来一年的通胀势头仍非常疲弱。
短期内刺激虽然有效,但本轮新政能否通过提高通胀目标,刺激国内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让日本经济走出不断刺激、不断通缩的长期不振,同时通过实现GDP的名义增长,帮助日本政府和企业降低负债率,都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这是因为,日本经济长期僵化,私人部门风险偏好持续低迷,而日本央行量化宽松措施实施已久,但却从未能真正促使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也没有激发企业和居民部门投资和购买风险资产的偏好。
当前推动的宽松措施虽然激进,即使新政能有效提高通胀,日本经济在结构问题重重的情况下,能否靠央行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而得到实质解决,值得怀疑。
其中一個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日本人口老化严重,劳动力下降带来的潜在增长率下降,没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改革是难以解决的。 对新兴经济体影响各异
日本激进的政策立场,尤其是其所推动的日元大幅贬值,自然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出口的担忧。然而,现实情况可能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全球贸易已经建立在紧密的产业链分工基础之上。在全球化背景下,日本跨国企业位居产业链的高端,与新兴经济体出口商品之间并不存在那么直接的竞争关系,而在生产链上的联系却日益紧密。
以中国为例,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往往扮演最后加工工厂的角色,即从日本进口高附加值中间产品,装配后出口欧美市场(按照OECD与WTO对全球贸易活动增加值的估算,中国的电子产品出口额中约40%来自于外国创造的增加值)。
而無论是按出口额衡量,还是按出口增加值计算,中国都不是受害者:按人民币计,日元贬值降低了在华日资企业从日本的进口成本,间接促进了其通过中国向欧美市场的出口。
有些国家如韩国,其出口产品与日本出口竞争关系更明显,所受影响相对可能较大。
不过,韩元在过去数年享受了低估值的竞争优势,并且企业的竞争力也有提升,日元目前的贬值幅度尚不足以明显削弱韩国出口的竞争力。
其次,其他货币的反应不能忽视。目前IMF总裁、德国央行行长等都已对日本激进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担忧。
如果日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对美元跌破100,势必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更多国家的焦虑,有引发全球货币战的可能性。如果全球主要货币竞相贬值,将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不要忘记其他可能造成汇率波动的因素:欧洲央行进一步扩张资产负债表,美联储政策动向等也都会引发全球各主要货币波动。日元单方面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这些因素抵消。
相比于出口方面的影响,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资本流动对新兴市场带来的潜在风险。日本央行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应该放在全球的大背景下。
美联储宣布启动QE4,每月净购买850亿美元,全年净增1万多亿美元。相比之下,日本央行2014年净增的10万亿日元APP仅相当于1000多亿美元。展望未来,欧洲央行在欧元区继续财政紧缩的背景下,迟早需要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
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回升,已经带来了新兴市场资本流入的增加。大规模资本流入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影响,或者提供发展急需的资金,或者抬高汇率对出口造成的压力,或者促成信贷迅猛增长带来资产泡沫。各国本身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冷静应对。
值得警醒的是,大规模流进的资本也同样容易大规模流出,对新兴市场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未来一两年有两种可能情形带来资本的流出:一种是国际形势恶化(比如欧元区债务危机风云突变)时的风险偏好下降,资金逃离新兴市场回到“避险天堂”;另一种是美国经济复苏强于预期,美联储提高利率,带来资金撤出新兴市场回流发达经济体。
汪涛为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志鹏为瑞银证券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