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平时的教学入手,总结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利与弊,并总结出如何利用思维定势和如何防止思维定势造成的错误,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思维定势 积极
现行教学大纲明确了物理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平时教学中如何把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完善学科教育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在物理解题中有它有利的一面,就象计算机程序中的优先化原则一样。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在思维定势的帮助下,熟练解决同类问题,从而促进知识的顺向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发掘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以确定解决某一类问题时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研究纸带类问题中,可引导学生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只要看到连续相等时间内的问题讨论时,就可以优先考虑纸带类问题的处理方法,而常计算的问题无非是求a与v,具体可采用a=△s/T,V=s/t来计算,看到偏转角可考虑这样一个程序,⑴如果不偏会怎样,⑵为什么会偏,⑶偏多少即找出几何关系,进而加之求解。
当然物理学中的公式很多,如何使学生准确地记住众多的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呢?这同样可以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如平抛运动(这样一类的),就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转化为简单熟悉的运动来加以分析和求解,这个规律强化和理解后对于解决电场中的带电粒子的偏转有很大的帮助,就可以利用思维定势从速度垂直的方向加以分析和求解。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也可以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关键是理清思路。而这个思路可使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增强解题能力。如动能定理,这个规律在力学问题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使用频率很高,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要想正确运用,须养成较好的思维习惯来分析和解答问题,这个思维程序可以是:
1、明确研究对象及对其受力分析
2、在所受的力中,分析出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包括重力、弹力功)
3、列出外力的功代数和表达式∑W;
4、明确研究过程的初、末状态及其所对应的动能,确定△Ek。运用∑W=△Ek求解。
当然,我们决不能千篇一律地引导学生去遵循解题的死板条文。那样做,将会使习题教学陷入呆滞的境地,妨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引导“思路”的示范就必须方式多一些、活一些。
思维定势在物理教学中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表现:
1、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然后应用对比的方法(即使他们未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去解决他们 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思维定势的产生及其消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2、由于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各形成 一个循环,在不同的循环阶段,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就要受到学生已有知识状况、智力发展程度的制约。同时,在不同阶段,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又需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认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和同一阶段内认识的相对稳定性就很容易导致思维定势的产生。如初中关于“压力”的概念,课本虽然明确地提出“垂直地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并列举了“用手按图钉,手对图钉产生压力”。而教材在讲授压力时,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产生“压力总等于物体的重量”甚至于“压力就是重力”的误解,造成错误。
3、教师传授知识时对某些方法的偏爱而造成的绝对化,以及作业中让学生单纯地练习一种方法也是产生思维定势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证明,这样做也最容易造成妨碍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不良后果。例如,讲到F1⊥F2时,其中F1做功3J,F2做功4J,要求F1、F2做的总功,学生很容易错答成5J,这就是受F1⊥F2的影响而产生思维的定势。要使学生能学好物理知识,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必须因势利导地有针对地采取克服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措施。
①、剖析典型的关键事例,使学生一方面明确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偶然性,不一定可靠,另一方面知道怎样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学会恰当地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并从中逐渐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扫清思想障碍。
②、鼓励一题多解,并通过课堂讲评引导学生去探索解答问题的最佳方法,逐步使他们明确在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以发展其创造性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除此之外,图象和解析的互换,即根据解析式画出其图象,使我们能形象地看清它的变化规律,或就问题的要求根据图象写出其函数的解析式也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作者联通:224351江苏省射阳县临海中学)
【关键词】思维定势 积极
现行教学大纲明确了物理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平时教学中如何把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完善学科教育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在物理解题中有它有利的一面,就象计算机程序中的优先化原则一样。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在思维定势的帮助下,熟练解决同类问题,从而促进知识的顺向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发掘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以确定解决某一类问题时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研究纸带类问题中,可引导学生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只要看到连续相等时间内的问题讨论时,就可以优先考虑纸带类问题的处理方法,而常计算的问题无非是求a与v,具体可采用a=△s/T,V=s/t来计算,看到偏转角可考虑这样一个程序,⑴如果不偏会怎样,⑵为什么会偏,⑶偏多少即找出几何关系,进而加之求解。
当然物理学中的公式很多,如何使学生准确地记住众多的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呢?这同样可以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如平抛运动(这样一类的),就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转化为简单熟悉的运动来加以分析和求解,这个规律强化和理解后对于解决电场中的带电粒子的偏转有很大的帮助,就可以利用思维定势从速度垂直的方向加以分析和求解。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也可以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关键是理清思路。而这个思路可使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增强解题能力。如动能定理,这个规律在力学问题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使用频率很高,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要想正确运用,须养成较好的思维习惯来分析和解答问题,这个思维程序可以是:
1、明确研究对象及对其受力分析
2、在所受的力中,分析出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包括重力、弹力功)
3、列出外力的功代数和表达式∑W;
4、明确研究过程的初、末状态及其所对应的动能,确定△Ek。运用∑W=△Ek求解。
当然,我们决不能千篇一律地引导学生去遵循解题的死板条文。那样做,将会使习题教学陷入呆滞的境地,妨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引导“思路”的示范就必须方式多一些、活一些。
思维定势在物理教学中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表现:
1、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然后应用对比的方法(即使他们未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去解决他们 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思维定势的产生及其消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2、由于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各形成 一个循环,在不同的循环阶段,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就要受到学生已有知识状况、智力发展程度的制约。同时,在不同阶段,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又需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认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和同一阶段内认识的相对稳定性就很容易导致思维定势的产生。如初中关于“压力”的概念,课本虽然明确地提出“垂直地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并列举了“用手按图钉,手对图钉产生压力”。而教材在讲授压力时,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产生“压力总等于物体的重量”甚至于“压力就是重力”的误解,造成错误。
3、教师传授知识时对某些方法的偏爱而造成的绝对化,以及作业中让学生单纯地练习一种方法也是产生思维定势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证明,这样做也最容易造成妨碍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不良后果。例如,讲到F1⊥F2时,其中F1做功3J,F2做功4J,要求F1、F2做的总功,学生很容易错答成5J,这就是受F1⊥F2的影响而产生思维的定势。要使学生能学好物理知识,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必须因势利导地有针对地采取克服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措施。
①、剖析典型的关键事例,使学生一方面明确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偶然性,不一定可靠,另一方面知道怎样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学会恰当地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并从中逐渐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扫清思想障碍。
②、鼓励一题多解,并通过课堂讲评引导学生去探索解答问题的最佳方法,逐步使他们明确在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以发展其创造性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除此之外,图象和解析的互换,即根据解析式画出其图象,使我们能形象地看清它的变化规律,或就问题的要求根据图象写出其函数的解析式也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作者联通:224351江苏省射阳县临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