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时,听老师讲过“南风效应”这则寓言,北风为了把行人的大衣脱掉,使劲地刮。行人为了抵御寒冷,反而将大衣裹得更紧。而南风只是微微拂动,行人越走越热,一会儿就自己脱掉了大衣。“南风效应”告诉我们:用温和的方法处理某些事情往往比强制的手段更加有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注意方式方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所有学生在操场上组织集体活动,由于我们的学生现在大多是在教室通过双控系统参加学校的例会,可能由于对在校园内集体集会比较新鲜的原因,所以在開会之前,就出现了操场上一片窃窃私语的场面。体育老师一直在提醒同学们不要讲话、保持安静,但是同学们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甚至有一种愈演愈烈的倾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大喊大叫,不仅不会让学生就此安静,更重要的是损坏了我们老师的形象,甚至是学校的形象。突然,大队辅导员张主任接过话筒:“六年级同学请注意,你们在我们学校是年龄最大、受老师教育最多的同学,同时也是老师最喜欢和最信任的同学,请你们帮老师听一听是哪一个级部的同学在说话。”话音一落,操场上霎时一片寂静。看,换一种方式与学生对话,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有一个班主任跟我讲她班的一个学生,天天迟到,各种方法用尽,就是屡教不改。于是,我就帮她想了一个办法,换个表扬的方式教育他,于是这位老师按照我说的,跟他谈话:“老师觉得你今天进步可大了。明天再早一些来学校,好吗?”此后,这个孩子就再也不迟到了。这就是利用“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应该是大声训斥永远所不能达到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我们老师为人师表,这实际上就是要我们老师给学生做表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我们老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在老师眼里的小事,在孩子们的眼里可能是大事。张老师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写她:“本学期,我们班换了一位新班主任老师,她虽然年龄比较大了,可她对我们很友爱,常常微笑。课间操时,她和我们一起做操,她做得非常认真,同学们也跟着认真做了起来。”看了学生对老师这样的评价之后,我们的心里也很温暖。老师跟学生走得更近了,换来的是学生更加尊敬老师、努力学习。
我在批改作业或试卷时,会在作业本或试卷上写下几句话,或鼓励或期望……我把它当成是老师与学生心灵对话的好机会。把我平时相对这个孩子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看后真的很感动。这源于我家的孩子上小学时,我有一次翻看孩子的作业看到了数学老师的留言:“看到你书写这么认真,老师更喜欢你了”“你学习这么认真,老师相信你下次考试一定会进步”“要注意做题格式呀”,等等,就这样简短但富有真情的交流,影响了我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从此爱上数学这门课程,并且参加了市里的奥数竞赛,我们当家长的也对这个老师充满了敬意。
学生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学习知识、接受能力和行为习惯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老师一刀切,对他们要求过高,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对后进生就更应该用心教育了,有些学生的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管孩子,所以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动不动就打孩子,训斥他们;有的学生父母离异,不管跟着父母那方,他们得到的爱都是不完整的,甚至有的家长把怨恨的种子埋在了孩子心里;有的学生是被家里老人带大的,爸爸妈妈想管,老人又护着,不好管。对这些学生,老师过严,容易使他们逆反,表面服了而心里对抗……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多掌握些教育艺术,在学生犯小错误时,不妨换个方式,夸一夸他的强项,用语言暗示一下……或许比严厉的批评更奏效。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妈说过:“打死人得偿命,哄死人不用偿命”。现在想来是多么通俗又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恰恰就需要我们用好话去“哄”呀。如果我们老师能像哄自己的小孩学走路时那样哄我们的学生,哄得我们的学生进步,把他们的缺点都哄得不复存在,那我们的教育不就是成功的吗?
教育学生的方法不是只有严厉一种,换一种教育方式,老师自己快乐,学生也快乐。只要学生快乐了,奇迹一定会出现!学生喜欢老师了,我们的教学也会变得简单、快乐。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说,教育是一杯酒,在苦和辣的背后是甘甜。如果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能品到这杯酒的甘醇芬芳。
参考文献:
[1]雷泓霈.“教育南风” 温暖心灵的力量.人民日报,2012-3-4.
[2]从心开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读写算,2010,(11).
[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所有学生在操场上组织集体活动,由于我们的学生现在大多是在教室通过双控系统参加学校的例会,可能由于对在校园内集体集会比较新鲜的原因,所以在開会之前,就出现了操场上一片窃窃私语的场面。体育老师一直在提醒同学们不要讲话、保持安静,但是同学们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甚至有一种愈演愈烈的倾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大喊大叫,不仅不会让学生就此安静,更重要的是损坏了我们老师的形象,甚至是学校的形象。突然,大队辅导员张主任接过话筒:“六年级同学请注意,你们在我们学校是年龄最大、受老师教育最多的同学,同时也是老师最喜欢和最信任的同学,请你们帮老师听一听是哪一个级部的同学在说话。”话音一落,操场上霎时一片寂静。看,换一种方式与学生对话,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有一个班主任跟我讲她班的一个学生,天天迟到,各种方法用尽,就是屡教不改。于是,我就帮她想了一个办法,换个表扬的方式教育他,于是这位老师按照我说的,跟他谈话:“老师觉得你今天进步可大了。明天再早一些来学校,好吗?”此后,这个孩子就再也不迟到了。这就是利用“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应该是大声训斥永远所不能达到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我们老师为人师表,这实际上就是要我们老师给学生做表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我们老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在老师眼里的小事,在孩子们的眼里可能是大事。张老师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写她:“本学期,我们班换了一位新班主任老师,她虽然年龄比较大了,可她对我们很友爱,常常微笑。课间操时,她和我们一起做操,她做得非常认真,同学们也跟着认真做了起来。”看了学生对老师这样的评价之后,我们的心里也很温暖。老师跟学生走得更近了,换来的是学生更加尊敬老师、努力学习。
我在批改作业或试卷时,会在作业本或试卷上写下几句话,或鼓励或期望……我把它当成是老师与学生心灵对话的好机会。把我平时相对这个孩子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看后真的很感动。这源于我家的孩子上小学时,我有一次翻看孩子的作业看到了数学老师的留言:“看到你书写这么认真,老师更喜欢你了”“你学习这么认真,老师相信你下次考试一定会进步”“要注意做题格式呀”,等等,就这样简短但富有真情的交流,影响了我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从此爱上数学这门课程,并且参加了市里的奥数竞赛,我们当家长的也对这个老师充满了敬意。
学生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学习知识、接受能力和行为习惯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老师一刀切,对他们要求过高,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对后进生就更应该用心教育了,有些学生的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管孩子,所以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动不动就打孩子,训斥他们;有的学生父母离异,不管跟着父母那方,他们得到的爱都是不完整的,甚至有的家长把怨恨的种子埋在了孩子心里;有的学生是被家里老人带大的,爸爸妈妈想管,老人又护着,不好管。对这些学生,老师过严,容易使他们逆反,表面服了而心里对抗……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多掌握些教育艺术,在学生犯小错误时,不妨换个方式,夸一夸他的强项,用语言暗示一下……或许比严厉的批评更奏效。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妈说过:“打死人得偿命,哄死人不用偿命”。现在想来是多么通俗又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恰恰就需要我们用好话去“哄”呀。如果我们老师能像哄自己的小孩学走路时那样哄我们的学生,哄得我们的学生进步,把他们的缺点都哄得不复存在,那我们的教育不就是成功的吗?
教育学生的方法不是只有严厉一种,换一种教育方式,老师自己快乐,学生也快乐。只要学生快乐了,奇迹一定会出现!学生喜欢老师了,我们的教学也会变得简单、快乐。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说,教育是一杯酒,在苦和辣的背后是甘甜。如果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能品到这杯酒的甘醇芬芳。
参考文献:
[1]雷泓霈.“教育南风” 温暖心灵的力量.人民日报,2012-3-4.
[2]从心开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读写算,2010,(11).
[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