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要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突出趣味性;体现启发性;彰显探究性;考虑巩固性;注重适宜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特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从中获得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思维、提高能力。设计数学课堂提问要符合数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数学教师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提问,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内化。艺术性的数学课堂提问千姿百态,笔者抛砖引玉,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突出趣味性
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提问艺术,体现了教师匠心独运的智慧。设计提问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可忽略他们的错误回答,不出偏题、难题或怪题,应该引领学生体验回答问题是“无尚光荣”的,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水涨船高”,创造性越来越高了。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因数”一课,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道“解决问题”让学生思考:“有18名同学进行排队,每队人数要相等,一共有几种排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列出算式:“18=1×18=2×9=3×6”,正确解答问题后,教师再提出“1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兴趣陡增,纷纷踊跃发言。教师在小结“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后,又提出一道趣味性浓的题目:“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20平方厘米,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度,请你画出这样的长方形。”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点燃,很快画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a.长20厘米,宽1厘米;
b.长10厘米、宽2厘米;
c.长5厘米、宽4厘米。
一节内容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因数”数学课竟能上得如此生动有趣,学生掌握得如此扎实。
二、体现启发性
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客观教学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技能技巧解决教学矛盾,恰到好处地创造和谐的教学状态,依据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程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各种数学内容、条件、手段、方法综合和有机统一,达到最佳的启示效果。
例如,在复习“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提问:同时是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若有困难,教师可接着再问:
a.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b.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c.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个位上的数一定是0);
d.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e.同时是2、5和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式的提问,学生有“拨云见日”般的豁然开朗,明白了:同时是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的数是0,而且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水到渠成,启示性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这样在提问设计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概括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彰显探究性
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机会,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将知识内化。因此,探究活动必须使动手的信息成为视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活动的信息,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偶数”和“奇数”这两个概念时,拓宽教学空间,补充了“连续偶数”和“连续奇数”这两个“新概念”的介绍,教师提问:“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55,最大的一个奇数是多少?”有的学生靠直觉思维用255÷5算出“其中一个奇数”是51;有的学生根据“连续奇数”的特点(每两个相邻的相差2),联系旧知识用方程解,设计最小的一个奇数是X,于是有X+(X+2)+(X+2+2)+(X+2+2+2)+(X+2+2+2+2)=255,最终解得X=47,从而求出最大的一个奇数是55……教师此时并不满足于学生的“探究结果”,通过几种解法比较难易后,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奇数个或偶数个连续奇数”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总和”之间的关系,验证出“总和÷个数=中位数”这一“探究成果”!
四、考虑巩固性
在教学完例题后的“即时反馈”环节,教师仍然要扣住前面所授的知识重点,充分运用教材中“做一做”的题例反复训练,尤其是要设计巩固性的提问,让学生多动口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课堂提问设计考虑巩固性,旨在检验新授效果,进而采取“强化”和“矫正”措施。
例如,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后,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方法比较熟练,但考虑到在解决实践问题中,采用“除法计算”的判断能力一般,教师在巩固环节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要求列式计算:
a.从840里面连续减去70,几次后结果为0?
b.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如果一個因数增加20,积就增加1700;如果另一个因数减少35,积就减少840。这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对于a问题,学生都能很快地用除法算出结果,但遇到b题就一筹莫展了,教师随手在黑板上写了几道算式:6×9=54,6+30=36,36×9-54=270,270÷30=9;9-4=5,54-6×5=24,24÷4=6。学生“照例子”理解、巩固、掌握了“除法”的应用,知道了1700÷20=85,求出的是另一个因数,而840÷35=24,得出的是前面“增加20”的原来的“一个因数”。
五、注重适宜性
课堂提问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化难为易。太简单就没有思维价值,不利于发展智力;太深太难则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一般应该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为了避免或消除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课堂设计提问要讲究适宜性。
例如,教学“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内容中,教材中并没有出现如“0-x=b”或“a÷x=b”这样的方程,相应的教学参考书上也强调“不宜”让学生解这两类方程。课本出现的例题一般用“等式的性质”作为依据进行解答。如果教师或命题人硬要“扩大训练面”而“超越文本”,强迫学生解答如“10-x=6.5”或“45÷x=30”这样的方程,学生可能会“依样画葫芦”,如解“10-x=6.5”,10-x-10=10-6.5,x=3.5;解“45÷x=30”,45÷x÷45=30÷45,x=0.666……各种“五花八门”的解法令人瞠目结舌,这难道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吗?如果非得让学生“接触”一下这两类方程,也应从“四则运算的意义”开始,指导学生尝试一下,不做为重点提问、反复训练的内容,只有讲究课堂提问设计的适宜性,学生才能瞄准新知识的迁移点,学得愉快而主动。
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求知的导火线,可以调整教学状态,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学相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课堂提问过程中包含了设疑、激趣、引思等教学艺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带一路”中,不断提高了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海燕.管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J].数理化学习,2014(10)
[2]施益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和应对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0(2)
[3]钱茂春.巧设问题,构建动态课堂新体系[J].学生之友:下,2011(8)
[4]张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版,2012(10)
[5]朱爱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特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从中获得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思维、提高能力。设计数学课堂提问要符合数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数学教师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提问,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内化。艺术性的数学课堂提问千姿百态,笔者抛砖引玉,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突出趣味性
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提问艺术,体现了教师匠心独运的智慧。设计提问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可忽略他们的错误回答,不出偏题、难题或怪题,应该引领学生体验回答问题是“无尚光荣”的,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水涨船高”,创造性越来越高了。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因数”一课,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道“解决问题”让学生思考:“有18名同学进行排队,每队人数要相等,一共有几种排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列出算式:“18=1×18=2×9=3×6”,正确解答问题后,教师再提出“1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兴趣陡增,纷纷踊跃发言。教师在小结“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后,又提出一道趣味性浓的题目:“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20平方厘米,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度,请你画出这样的长方形。”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点燃,很快画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a.长20厘米,宽1厘米;
b.长10厘米、宽2厘米;
c.长5厘米、宽4厘米。
一节内容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因数”数学课竟能上得如此生动有趣,学生掌握得如此扎实。
二、体现启发性
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客观教学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技能技巧解决教学矛盾,恰到好处地创造和谐的教学状态,依据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程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各种数学内容、条件、手段、方法综合和有机统一,达到最佳的启示效果。
例如,在复习“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提问:同时是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若有困难,教师可接着再问:
a.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b.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c.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个位上的数一定是0);
d.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e.同时是2、5和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式的提问,学生有“拨云见日”般的豁然开朗,明白了:同时是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的数是0,而且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水到渠成,启示性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这样在提问设计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概括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彰显探究性
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机会,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将知识内化。因此,探究活动必须使动手的信息成为视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活动的信息,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偶数”和“奇数”这两个概念时,拓宽教学空间,补充了“连续偶数”和“连续奇数”这两个“新概念”的介绍,教师提问:“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55,最大的一个奇数是多少?”有的学生靠直觉思维用255÷5算出“其中一个奇数”是51;有的学生根据“连续奇数”的特点(每两个相邻的相差2),联系旧知识用方程解,设计最小的一个奇数是X,于是有X+(X+2)+(X+2+2)+(X+2+2+2)+(X+2+2+2+2)=255,最终解得X=47,从而求出最大的一个奇数是55……教师此时并不满足于学生的“探究结果”,通过几种解法比较难易后,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奇数个或偶数个连续奇数”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总和”之间的关系,验证出“总和÷个数=中位数”这一“探究成果”!
四、考虑巩固性
在教学完例题后的“即时反馈”环节,教师仍然要扣住前面所授的知识重点,充分运用教材中“做一做”的题例反复训练,尤其是要设计巩固性的提问,让学生多动口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课堂提问设计考虑巩固性,旨在检验新授效果,进而采取“强化”和“矫正”措施。
例如,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后,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方法比较熟练,但考虑到在解决实践问题中,采用“除法计算”的判断能力一般,教师在巩固环节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要求列式计算:
a.从840里面连续减去70,几次后结果为0?
b.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如果一個因数增加20,积就增加1700;如果另一个因数减少35,积就减少840。这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对于a问题,学生都能很快地用除法算出结果,但遇到b题就一筹莫展了,教师随手在黑板上写了几道算式:6×9=54,6+30=36,36×9-54=270,270÷30=9;9-4=5,54-6×5=24,24÷4=6。学生“照例子”理解、巩固、掌握了“除法”的应用,知道了1700÷20=85,求出的是另一个因数,而840÷35=24,得出的是前面“增加20”的原来的“一个因数”。
五、注重适宜性
课堂提问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化难为易。太简单就没有思维价值,不利于发展智力;太深太难则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一般应该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为了避免或消除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课堂设计提问要讲究适宜性。
例如,教学“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内容中,教材中并没有出现如“0-x=b”或“a÷x=b”这样的方程,相应的教学参考书上也强调“不宜”让学生解这两类方程。课本出现的例题一般用“等式的性质”作为依据进行解答。如果教师或命题人硬要“扩大训练面”而“超越文本”,强迫学生解答如“10-x=6.5”或“45÷x=30”这样的方程,学生可能会“依样画葫芦”,如解“10-x=6.5”,10-x-10=10-6.5,x=3.5;解“45÷x=30”,45÷x÷45=30÷45,x=0.666……各种“五花八门”的解法令人瞠目结舌,这难道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吗?如果非得让学生“接触”一下这两类方程,也应从“四则运算的意义”开始,指导学生尝试一下,不做为重点提问、反复训练的内容,只有讲究课堂提问设计的适宜性,学生才能瞄准新知识的迁移点,学得愉快而主动。
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求知的导火线,可以调整教学状态,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学相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课堂提问过程中包含了设疑、激趣、引思等教学艺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带一路”中,不断提高了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海燕.管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J].数理化学习,2014(10)
[2]施益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和应对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0(2)
[3]钱茂春.巧设问题,构建动态课堂新体系[J].学生之友:下,2011(8)
[4]张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版,2012(10)
[5]朱爱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