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细节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9538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汤档案】
  小说家、教育家、学者,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蓝天、白云,从西部的洛杉矶到东部的纽约,从北边的布法罗到南边的圣地亚哥,美国天空总是澄澈透明的,所以夜晚的月亮也就格外圆。想起我们当年嘲弄“洋奴”用的“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名言,不禁感慨万千。仅仅从环保角度说,在美国月亮确实是比中国圆。
  环境之好,令人惊叹。汽车在新泽西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穿行,所见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森林和河流。天空一碧如洗,白云悠闲地舒卷,间有一幢幢别致的别墅点缀,谁能相信这田园般风光是在工业化程度极高的美国呢?
  纽约是个“巨无霸”式的超大城市。但它给我的印象,除去人多、车多、楼高之外,也没有什么新奇的。它显得灰暗,也显得陈旧,甚至还不如我们的上海、深圳、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光鲜。
  纽约街头的临街的居民楼,家家户户都装有窗式空调。这种老式空调,在中国不是早就淘汰了吗?为什么美国人还在用?
  听说,中国产的分体空调如今在美国很走俏。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
  洛杉矶有许多大型超市,如同在天津见到的一样。但他们超市里的货物并不比我们的丰富,而且很多货都是“中国造”。
  美国流传一句名言:在美国购物,想不买中国货都难!
  美国的电话费便宜得惊人。我买了一张6美元(合48元人民币)的电话卡,20多天中,几乎天天往国内打越洋电话,最后还剩下2美元。以昂贵的中国标准看,简直不可思议了。
  无论哪个城市(纽约、华盛顿、费城、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居民的房子都不设围墙,不用防盗门,窗户上也不见什么“护栏”。
  相比而言,我们就像是住在笼子里。
  据说,全世界的工地,三分之二在中国。这当然是好事,是快速发展的表征。但同时,建筑污染比如尘土、比如噪音也就来了。美国的工地显然不如我们多,且很少噪音(据说施工是被严格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也较少尘土。如果工地污染了环境,附近的百姓就会诉诸法律。
  所以,能看见一幢大楼在悄悄地长高,却听不到机器轰鸣、人声嘈杂;也不见垃圾遍地、尘土飞扬。
  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唐人街。凡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一定有三多:饭馆多、药铺多、银行多。
  银行药店没去过,不知情。饭馆里的中国菜很正宗,东北菜就是东北菜,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过桥米线,一点不差的。
  美国人很随和、率性、悠然、友好,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傲慢。在电梯里,他(她)们跟陌生人打招呼,会问:“你们上几楼?”然后替你按好电钮。
  布法罗是个边陲小城。隔湖与加拿大多伦多相望。多伦多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布法罗则小巧安静,城内很少宏伟建筑,只有几家设备很好的酒店,想是专供来此观看大瀑布准备的。
  从洛杉矶驱车两小时,可抵南部海港城市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规模不大,有很高档的住宅区。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有一家著名的酒店。一座西班牙风格的、滨海的、优雅的红顶楼房,据说许多政要都曾来此逗留。
  酒店是木结构,白墙、红瓦、蓝天白云之下又有白沙滩环绕。真的是风光无限!
  美国西部各城市,多以西班牙文命名。西班牙风格的建筑,也比比皆是。足见西班牙文化当年在美国西部影响的巨大。
  跨过圣地亚哥,就是墨西哥。经历了富饶的圣地亚哥之后,在墨国所见竟是另一番景象。
  夜宿200多年前西班牙人修建的卡拉菲亚修道院。那是一幢古朴、洁净、装饰粗粝的教堂,现在成了有名的旅馆了。
  卡拉菲亚,建在临海的峭壁上,占地势之利,游览者颇多。
  卡拉菲亚门口的指示牌上,有六种文字的说明:英、法、西、中、日、韩。中国的发展的影响力以及中国人来此之多,可见一斑。
  从卡拉菲亚南行,约一百公里,就是墨西哥的重要海港城市恩萨纳诺,是一个具有浓厚的西班牙风格的小城。
  在街头,我们同几个老妇招手,她们也同我们招手,但马上就把手心向上地伸过来——要钱。
  在街心见一年老的歌手,背着吉他,一身西部牛仔装束。闷热的黄昏里,穿着一双高腰皮靴,苍老的脸上,有一种演出后的疲惫。
  我估计了一下,这歌手的年纪当在70岁以上。
  “中国发展很快。”墨西哥人这么说,美国人也这么说。
  但我在国内的感觉却没有这么鲜明。
  我想,如果30年前我到美国呢?我的感觉会像今天一样吗?
  的确,中国的发展确是让世人惊叹的。
其他文献
走过最美丽的凤凰小城,穿过老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感悟文化名城,旅行在继续。这一次,我们去领略一下春城昆明和江南古城苏州的魅力。汤先生说“城亦如人”——性感的昆明——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品味昆明这座“已然几千岁”的老城的特质——宛然电影《卡萨布兰卡》中“那个斜倚吧台、目光散淡、嘴含讥讽的老男人瑞克”,“孤独、含蓄、矜持而优雅”,“只消一眼就醉”。顾万勇笔下的苏州——在这些窄窄弯弯的小巷中——如同作者的文
期刊
记 忆 语 录  “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保尔和冬妮娅——肮脏的烧锅炉小工与穿着水兵服的林务官的女儿——的迷人的初恋,实在是让我梦绕魂牵,跟得了相思病差不多。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作家
期刊
一  现在说是35年前了。那是“文革”后期,我读中学,语文教材是“两报一刊”社论和毛主席语录、鲁迅的杂文。每天下午的第七节课是20分钟的、雷打不动的“读报课”。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由我站在讲台上,两手端着报纸,大声读着当时的各种通讯、时评、社论,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功课”,时间有一个学期之久。我眼睛看着报纸的语言,心里默视着前后连接的语言,口里大声发出语言的声音——这三种语言非常吻合地重叠在一起。
期刊
评课/特级教师 赵大鹏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疏通了《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学生已熟读课文。)  一、课堂导入  师:昨天,我介绍了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看到大家兴趣浓厚,今天我特地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拓本带来,让大家看看这一“书中极品”。324个字,字字笔力挺拔,笔势纵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学生争看)《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色,其文也是“文中上品”,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
期刊
【美的品味】  1.左拉说:“人一生只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我想说,给我两分半钟,我只愿提篮春光看妈妈。  (安徽考生《提篮春光看妈妈》)   开篇引用诗文名句,总领全文。  2.行动起来吧!作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让我们捍卫我们的母语。时刻铭记——我是中国人,我的母语是汉语。  (湖北考生《捍卫我们的母语》)  文章以法国人如何捍卫自己的母语为例和我们国人的做
期刊
评课/特级教师 赵大鹏    一、导入新课  师: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篇“新闻”。  (教师板书:“新闻”二字)  师: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  (教师板书:奥斯维辛)  师: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  (教师板书:没有什么)  (至此课文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便在黑板上全部呈现)  师: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
期刊
作家简介  乔斯坦·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奥斯陆,曾经担任高中哲学及文学教师十余年。1991年后成为全职作家,全心投入青少年文学的创作。贾德的作品动人心弦,擅长以对话的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最著名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享誉全球,为他赢得了世界级心灵作家的声誉,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全球销售超过三亿册,并获挪威、德国、西班牙等国图书大奖。此外,他还创作了《纸
期刊
(一)  在《考纲》“发展等级”中,对作文“丰富”的描述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前者不必多言,后者耐人琢磨。  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这句话,言简意赅,点明了形象与意境的关系,道出了二者的本质联系。  (二)  “形象丰满”主要关涉到两个方面。  其一,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形象要立体,个性要鲜明。  在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期刊
片段选读一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译】  孔子说:“表面严厉,心中怯懦,用老百姓的譬喻,也许就像挖墙洞的小偷吧?”  【注】  盗:这种小偷表面凶狠而内心虚浮。  【读】   很好的比喻。外表写皇皇大文,煞有介事地批判别人,内心却惊惶恐惧如小偷者,今日不大有人在吗?    片段选读二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  孔子说:“禾苗
期刊
作家简介  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著名小说家。他自幼酷爱学习和写作,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22岁那年,他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就是那段难忘的生活的结晶,并因此而成名。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