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考纲》“发展等级”中,对作文“丰富”的描述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前者不必多言,后者耐人琢磨。
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这句话,言简意赅,点明了形象与意境的关系,道出了二者的本质联系。
(二)
“形象丰满”主要关涉到两个方面。
其一,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形象要立体,个性要鲜明。
在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中,形象作为主体。在事件中,我们要选取多个侧面表现该人物性格,精神面貌,从而彰显主题。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我的老师》(魏巍),文章选取六七件小事,将蔡芸芝先生的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跃然纸上。
在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中,形象主要作为论据。我们要选取与观点(或分论点)相关的某个侧面,或概括例举,或深入分析,找出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论述支撑观点。
【示例】
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这是2004年福建卷作文《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片段。这一语段,写出了宋江骨子里的“忠贞”。概要选取了五个小例子,多个侧面,可谓形象丰满,人物得以站立。
其二,从文章明理、抒情、言志的角度看:要有所凭借(景、物)。
作文如人。如果说,文章的神——思想、眼——题目、骨——结构、肉——材料,那么,还需“衣——形象(包装)”。 即赋予抽象的情理志以形象的载体。一句话,虚则实之。
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我们作文时,不妨或用类比,或用象征,或用隐喻,从以下方面做点尝试:
(1) 大小标题的形象化设计
【示例】
蓝色蛹·金色蝴蝶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裂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作我的母亲。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作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看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 baby boom》,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
这是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当年的话题是“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作者写了她与后母的感情由远而近的故事,试想,如果文章不借助于蛹挣脱束缚、化蝶这样的形象类比,这类题材如何写出新意?
(2)文章脉络的形象凸显
再看2004年全国卷作文,话题是“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示例】
生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
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风,可以穿越荆棘》片段)
文章用“风,可以穿越荆棘”穿插人事,形象地阐述了“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二者的关系。
(3) 阐述情理的形象化运用
以“成熟”为话题。
【示例】
珍 珠
苏武,遭遇如此横祸,被匈奴囚禁数十年,但他的忠诚反而更加受人尊敬。
一粒沙落入蚌中,给蚌带来巨大的痛苦。然而蚌用血与泪浸泡他,用嘴唇舔舐他,最终锤炼出一颗润泽的珍珠。
苏武的成熟,发生在沙粒落入蚌中的那一刻,经过了血泪滋润、心灵抚慰,最终发出珍珠般的光芒。
成熟,是生命书写的坚持。
(学生习作片段)
这里用珍珠的成熟来类比苏武的成熟。借形象说话,道理生动。
(三)
我们再来说说“意境深远”。“意境”指的是意象的整体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氛围。要达到意境美,重要的不只在于逼真无误地刻画实境,而在于实中蕴虚,象外传神。从而展示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认识。
大家看,以下角度是否对你有所启发。
(1)画面的渲染组合,层次清晰
从“境”的空间拓展角度说,不妨借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中国画讲求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摄影术讲求取景(远景,中景,特写)都可借鉴来用。
【示例】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
(沈从文《边城》片段)
天空、渡口、树鸟,镜头转换,层次分明。
(2)选材的底蕴厚重,气韵自华
【示例】
夜空,比青天更苦涩。易安词云:“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试想,能有谁,又带着何种情愁,才会有这样一份心思,望那天空?而且又偏要在如此黑夜。他至少是苦涩的。回望,《古诗十九首》有:“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夜空,如此幽暗,却又为何,在这几点星光中,寻得这几丝滋味?以前读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观止矣,然而,青天,又何及夜空的苦涩!
(北京五中学生傅予习作《唯此夜空》片段)
如此,可谓诗中有诗,境中有境。
(3)情感的抒发表达,间接含蓄
【示例】
太多太多,这些在精神世界顶礼膜拜的先驱者们,这些在心灵净土上躬耕劳作的勇士们,默默地忍受黑暗的包围,清寒的袭扰。在铸造奇迹的同时却创造了无数人间悲剧。生命需要理解,生命需要沟通,莫使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006年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考场作文片段)
这“莫使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结尾含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37页)
蓄蕴藉,余影袅袅。
(4)语言的字斟句酌,凝练蕴藉
【示例】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史铁生《 我与地坛》片段)
这“剥蚀”“淡褪”“坍圮”用词多么形象,言简意赅,意蕴无穷。
(5)构思的疏密相间,虚实相生
我们还可以借鉴古代诗画虚实相生手法,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多给读者一点想象的空间。
【示例】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片段)
(6)诗歌的浸润化用,自是诗境
【示例】
她的颜色,如雾如梦;她的芬芳,如丝如缕;她的叹息,如诗如曲;在这雨中,浅了,远了,弥散了。微叹,在雨中幻化成一团烟气, 绕过我的指尖,拂过我的脸庞,只是低婉,只是迷茫……
你没有名字,虽然你是一把油纸伞,但那不是你的名字。 你从不知道是谁击打着你空旷的脊背,谁捏着你离群索居的指尖,谁在忧伤时躲藏于你单薄的羽翼,谁在明媚里把你遗忘。
(北京五中学生作品,《雨巷》改写片段)
我们还要从古今诗文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古今诗文,自应传承借鉴。
(四)
文章,当是自内而外的流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归根结底,作文“工夫在诗外”,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在平日中,积蓄、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在《考纲》“发展等级”中,对作文“丰富”的描述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前者不必多言,后者耐人琢磨。
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这句话,言简意赅,点明了形象与意境的关系,道出了二者的本质联系。
(二)
“形象丰满”主要关涉到两个方面。
其一,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形象要立体,个性要鲜明。
在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中,形象作为主体。在事件中,我们要选取多个侧面表现该人物性格,精神面貌,从而彰显主题。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我的老师》(魏巍),文章选取六七件小事,将蔡芸芝先生的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跃然纸上。
在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中,形象主要作为论据。我们要选取与观点(或分论点)相关的某个侧面,或概括例举,或深入分析,找出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论述支撑观点。
【示例】
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这是2004年福建卷作文《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片段。这一语段,写出了宋江骨子里的“忠贞”。概要选取了五个小例子,多个侧面,可谓形象丰满,人物得以站立。
其二,从文章明理、抒情、言志的角度看:要有所凭借(景、物)。
作文如人。如果说,文章的神——思想、眼——题目、骨——结构、肉——材料,那么,还需“衣——形象(包装)”。 即赋予抽象的情理志以形象的载体。一句话,虚则实之。
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我们作文时,不妨或用类比,或用象征,或用隐喻,从以下方面做点尝试:
(1) 大小标题的形象化设计
【示例】
蓝色蛹·金色蝴蝶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裂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作我的母亲。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作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看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 baby boom》,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
这是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当年的话题是“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作者写了她与后母的感情由远而近的故事,试想,如果文章不借助于蛹挣脱束缚、化蝶这样的形象类比,这类题材如何写出新意?
(2)文章脉络的形象凸显
再看2004年全国卷作文,话题是“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示例】
生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
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风,可以穿越荆棘》片段)
文章用“风,可以穿越荆棘”穿插人事,形象地阐述了“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二者的关系。
(3) 阐述情理的形象化运用
以“成熟”为话题。
【示例】
珍 珠
苏武,遭遇如此横祸,被匈奴囚禁数十年,但他的忠诚反而更加受人尊敬。
一粒沙落入蚌中,给蚌带来巨大的痛苦。然而蚌用血与泪浸泡他,用嘴唇舔舐他,最终锤炼出一颗润泽的珍珠。
苏武的成熟,发生在沙粒落入蚌中的那一刻,经过了血泪滋润、心灵抚慰,最终发出珍珠般的光芒。
成熟,是生命书写的坚持。
(学生习作片段)
这里用珍珠的成熟来类比苏武的成熟。借形象说话,道理生动。
(三)
我们再来说说“意境深远”。“意境”指的是意象的整体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氛围。要达到意境美,重要的不只在于逼真无误地刻画实境,而在于实中蕴虚,象外传神。从而展示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认识。
大家看,以下角度是否对你有所启发。
(1)画面的渲染组合,层次清晰
从“境”的空间拓展角度说,不妨借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中国画讲求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摄影术讲求取景(远景,中景,特写)都可借鉴来用。
【示例】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
(沈从文《边城》片段)
天空、渡口、树鸟,镜头转换,层次分明。
(2)选材的底蕴厚重,气韵自华
【示例】
夜空,比青天更苦涩。易安词云:“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试想,能有谁,又带着何种情愁,才会有这样一份心思,望那天空?而且又偏要在如此黑夜。他至少是苦涩的。回望,《古诗十九首》有:“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夜空,如此幽暗,却又为何,在这几点星光中,寻得这几丝滋味?以前读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观止矣,然而,青天,又何及夜空的苦涩!
(北京五中学生傅予习作《唯此夜空》片段)
如此,可谓诗中有诗,境中有境。
(3)情感的抒发表达,间接含蓄
【示例】
太多太多,这些在精神世界顶礼膜拜的先驱者们,这些在心灵净土上躬耕劳作的勇士们,默默地忍受黑暗的包围,清寒的袭扰。在铸造奇迹的同时却创造了无数人间悲剧。生命需要理解,生命需要沟通,莫使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006年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考场作文片段)
这“莫使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结尾含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37页)
蓄蕴藉,余影袅袅。
(4)语言的字斟句酌,凝练蕴藉
【示例】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史铁生《 我与地坛》片段)
这“剥蚀”“淡褪”“坍圮”用词多么形象,言简意赅,意蕴无穷。
(5)构思的疏密相间,虚实相生
我们还可以借鉴古代诗画虚实相生手法,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多给读者一点想象的空间。
【示例】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片段)
(6)诗歌的浸润化用,自是诗境
【示例】
她的颜色,如雾如梦;她的芬芳,如丝如缕;她的叹息,如诗如曲;在这雨中,浅了,远了,弥散了。微叹,在雨中幻化成一团烟气, 绕过我的指尖,拂过我的脸庞,只是低婉,只是迷茫……
你没有名字,虽然你是一把油纸伞,但那不是你的名字。 你从不知道是谁击打着你空旷的脊背,谁捏着你离群索居的指尖,谁在忧伤时躲藏于你单薄的羽翼,谁在明媚里把你遗忘。
(北京五中学生作品,《雨巷》改写片段)
我们还要从古今诗文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古今诗文,自应传承借鉴。
(四)
文章,当是自内而外的流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归根结底,作文“工夫在诗外”,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在平日中,积蓄、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