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文本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创新性的实践。作为一种教学效率很高的语文教学模式,多文本阅读有效地摆脱了传统语文教材的束缚,对教材进行了有效补充。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的教学问题,论述多文本教学的特点,从而提出课堂中多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往往只局限于教材,课堂教学耗时低效。部分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还无法独立分析阅读材料的内涵,也很难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更无法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许多教师,只教教材中的课文,而且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得不到阅读的乐趣,阅读能力也得不到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们很难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不会在课外主动进行阅读。如果教师只讲解孤立的课文,学生们只会多掌握一些生字,再把这些字或词写在试卷上,而无法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提升。
多文本閱读教学的特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课堂时间和小学生阅读效率较低的客观限制,学生在传统课堂上阅读多篇文章难以实施。多文本教学是对以往多篇文章阅读的创新,多个文章片段即为多文本。教师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主体,阅读多个不同的文本,通过对比来理解文字或词语在各个文章中的深层含义;而有了对比,学生就会去探究、去思考。教师可以选内容相同但主题不同的文本,也可以选择同样都是名人故事但写作角度不同的文章。教师将这些文章进行多角度科学搭配,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倡导多文本的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多文本课堂教学策略
明确多文本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要明确的就是:“多文本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是只为了拓展课文,只是深化同一主题,老师只需要筛选相关的素材推荐给学生,在适当地进行中心思想总结即可。教师要认识到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读者思考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代替学生去完成思考,因而教师更多的应该给学生启迪。学生热爱阅读、专注阅读,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这才是多文本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时,由于这些文章有共同的主题——关爱与温情,就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多文本阅读,让学生总结出不同文本中如何通过典型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同时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又是什么?最终,学生可以探究出《藤野先生》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是采用“正衬”和“反衬”这种手法,其中普通的人民是“正衬”,而日本学生是“反衬”;在《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大嫂和二嫂“反衬”了母亲,但文章中却没有使用任何“正衬”的手法。这种对比多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们产生更为深入的发现。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多文本教学可以不用再像课本上的文章进行细致的讲解,教师让学生只需要大概了解多文本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抓住重点段落进行语言积累即可。教师选择多文本时,可以根据同一题材或同一作者,选择多文本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山中访友》课时,就可以选择《山中漫步》和《天池》,让学生通过多文本阅读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讲解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时,就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他的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等,让学生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对革命的坚持。
加强多文本阅读技巧的教学 多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效率要高一些,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诸如提取和筛选信息、比较、整合、分析等。笔者认为教给学生阅读技巧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譬如,探究多文本的共同点。让学生在一组写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多文本之中,透过不相同的文字描述,诸如慈祥、严厉等,找出文章中的共同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
例如,老舍描写春节的《北京的春节》是热闹的、开心的,而梁实秋描写春节的《过年》则是无聊、让人心累的,这些不同又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心境。教师也可以利用同样主题的文本阅读,来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例如,主题类似的文章《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学生通过阅读引发了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呢?我们要怎样阅读?”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阅读技巧。
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多文本不同于单文本的地方是知识容量大了,学生们可以充分地进行阅读。他们的收获是能够同时阅读几篇文章片段并进行对比,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让语文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研究”(课题编号:dwbyd1802101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实验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往往只局限于教材,课堂教学耗时低效。部分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还无法独立分析阅读材料的内涵,也很难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更无法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许多教师,只教教材中的课文,而且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得不到阅读的乐趣,阅读能力也得不到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们很难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不会在课外主动进行阅读。如果教师只讲解孤立的课文,学生们只会多掌握一些生字,再把这些字或词写在试卷上,而无法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提升。
多文本閱读教学的特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课堂时间和小学生阅读效率较低的客观限制,学生在传统课堂上阅读多篇文章难以实施。多文本教学是对以往多篇文章阅读的创新,多个文章片段即为多文本。教师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主体,阅读多个不同的文本,通过对比来理解文字或词语在各个文章中的深层含义;而有了对比,学生就会去探究、去思考。教师可以选内容相同但主题不同的文本,也可以选择同样都是名人故事但写作角度不同的文章。教师将这些文章进行多角度科学搭配,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倡导多文本的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多文本课堂教学策略
明确多文本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要明确的就是:“多文本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是只为了拓展课文,只是深化同一主题,老师只需要筛选相关的素材推荐给学生,在适当地进行中心思想总结即可。教师要认识到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读者思考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代替学生去完成思考,因而教师更多的应该给学生启迪。学生热爱阅读、专注阅读,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这才是多文本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时,由于这些文章有共同的主题——关爱与温情,就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多文本阅读,让学生总结出不同文本中如何通过典型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同时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又是什么?最终,学生可以探究出《藤野先生》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是采用“正衬”和“反衬”这种手法,其中普通的人民是“正衬”,而日本学生是“反衬”;在《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大嫂和二嫂“反衬”了母亲,但文章中却没有使用任何“正衬”的手法。这种对比多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们产生更为深入的发现。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多文本教学可以不用再像课本上的文章进行细致的讲解,教师让学生只需要大概了解多文本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抓住重点段落进行语言积累即可。教师选择多文本时,可以根据同一题材或同一作者,选择多文本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山中访友》课时,就可以选择《山中漫步》和《天池》,让学生通过多文本阅读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讲解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时,就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他的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等,让学生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对革命的坚持。
加强多文本阅读技巧的教学 多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效率要高一些,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诸如提取和筛选信息、比较、整合、分析等。笔者认为教给学生阅读技巧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譬如,探究多文本的共同点。让学生在一组写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多文本之中,透过不相同的文字描述,诸如慈祥、严厉等,找出文章中的共同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
例如,老舍描写春节的《北京的春节》是热闹的、开心的,而梁实秋描写春节的《过年》则是无聊、让人心累的,这些不同又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心境。教师也可以利用同样主题的文本阅读,来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例如,主题类似的文章《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学生通过阅读引发了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呢?我们要怎样阅读?”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阅读技巧。
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多文本不同于单文本的地方是知识容量大了,学生们可以充分地进行阅读。他们的收获是能够同时阅读几篇文章片段并进行对比,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让语文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研究”(课题编号:dwbyd1802101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