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定位成为高校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此,大学定位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关于大学定位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以相关文献为基础,从大学定位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大学定位的主要误区、影响大学定位的因素以及大学定位的主要策略等主题予以归纳分析。
关键词:大学定位;理论基础与内涵;误区;影响因素;定位策略
作者简介:刘立宾(1985-),男,河北内丘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03-02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出现了高校趋同、贪大求全、千校一面等问题,归其原因在于高校定位不清。正确定位是任何一个组织改革发展的基础,正如刘献君所说:“做任何事情,明确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即定位,是基础和前提‥‥‥办好大学的前提和基础同样是定位。”[1]为此,深入研究大学定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2000年以来CNKI的相关文献为基础,从大学定位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大学定位的主要误区、影响大学定位的因素以及大学定位的主要策略等主题予以归纳分析,谨为更多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大学定位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查阅近年来关于大学定位的相关文献,主要是以四大理论为基础对大学定位的内涵进行界说:一是系统理论;二是源于市场与广告营销的定位理论;三是涂又光的“三Li”论;四是生态位理论。
1.系统理论
目前的研究大多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来界定大学定位的内涵。刘献君[1]、肖海涛[2]、张忠华[3]、刘振天、杨雅文[4]、韦洪涛、吴鹏[5]等认为,大学的定位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大学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大学在整个高校系统中的定位;大学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大学定位就是要确定一所大学自身的位置,明确在一定时期学校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4]而且,大学的定位并非是静态不变的,它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定位,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
2.源于市场与广告营销的定位理论
另外一部分学者主要以市场与广告营销的定位理论为基础,从市场与营销的角度来界定大学定位的内涵。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人艾里·里特和杰克·特劳特提出来的,主要用于广告和营销领域,后来引入教育领域。张凤辉[6]、田伏虎[7]、亢雄[8]等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不得不主动面对市场,市场已成为影响大学定位的重要因素,大学定位要以市场和顾客的需要为导向,满足市场和顾客的要求。并对大学定位作了如下概述:“大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多品种、多规格、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根据人发展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产品。在这种服务中大学要找到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地位,并把它深深地印刻在消费者的大脑中。”[6]
3.“三Li”论
还有一些学者主要以著名哲学家涂又光先生提出的“三Li”说为基础来界定大学定位的内涵。涂又光教授认为:“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虽然如此,仍是三个部分,各有其不同的矛盾特殊性,在此称之为“原子”。政治的原子是“力”,经济的原子是“利”,文化的原子是“理”。政治单位的分子含有“三Li”,但以“力”为中心,辅之以“利”和“理”;经济单位的分子也含有“三Li”,但以“利”为中心,辅之以“力”和“理”;文化单位的分子也含有“三Li”,但以“理”为中心,辅之以“力”和“利”。大学应有的地位在文化之中,所含的“三Li”,以“理”为中心,而“力”和“利”为“理”服务,若不如此,便是错位。大学为政治、经济服务,都是以“理”为中心服务于政治、经济。”[9]肖海涛[2]、宋旭红[10]、周光礼、刘献君[11]、魏训鹏、严燕[12]等认为,在社会系统中,大学作为探求真知的学术机构,是以知识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为此,大学属于文化领域,而且应当也只能定位于文化系统,追求“理”,辅之于“力”和“利”。如果颠倒过来,便会“错位”。
4.生态位理论
还有个别学者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来界定大学定位的内涵。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不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广泛应用,而且对社会生态系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生态学理论,作为一个层次、类型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特定“生态位”。纪秋颖、林健[13]、上官剑[14]等认为,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其功能集中表现在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为此,大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由教学、科研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依据教学子系统与科研子系统之间均衡协调程度的不同对大学进行定位,结果也许会更客观、更合理。[13]
二、大学定位的主要策略
寻求大学定位的恰当策略就必须理清大学定位的主体,明确各主体在定位中的角色与职责,这是大学能否科学、合理定位的关键。大学定位的主体主要包括大学自身、政府、市场和社会。
1.大学自身是大学定位的核心和主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大学自身作为定位主体,在学校的发展与定位中占据核心地位。李海萍[15]提出,在当前高校定位的热潮中,大学自身要恢复主体理性,不盲从他校的发展路径,另辟蹊径,寻求特色,把“特色”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张忠华[3]提出,大学作为自身定位的内在主体,在定位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学校的职责与使命;加强高校分类研究;用科学理论指导大学定位;定位途径多元化;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坚持价值预设与主动生成的统一。李姝[16] 提出,大学自身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在定位中做到:科学定位办学目标;切实定位办学层次;恰当、合理定位办学类型;精心定位办学特色。田伏虎[7]提出,大学定位不在高、大、全,也不是与竞争对手进行简单的实力比拼,而是要采取合适的策略,集中优化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形成在某一类别、层次、领域、范围的显著竞争优势。大学在定位中应掌握四大定位策略,即特色策略、空档策略、非均衡发展策略、动态发展策略。李宁[17]提出,大学在自我定位中要恰当、正确地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发展中坚决以自己的办学理念为导向,使学校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同时,学校在发展中要树立扎实的教育质量观,包括动态化的质量观、特色化的质量观、适应化的质量观等。
2.政府是影响大学定位的外在主体和关键要素
政府作为影响大学定位的最主要外在主体,在大学定位中占有重要地位。李姝[16]提出,政府应强化宏观调控力度,规范高校办学,引导大学正确定位。做到:加强高校分类问题研究,推进高校构建合理的分类分层体系;重构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估体系,推进高校评估科学化;建立分类分层投资的高校拨款机制,推进资源合理配置。赵庆年[18]提出,政府在大学合理定位上应发挥规范、引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一要利用政府的特殊权利,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科学设计和安排,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解构与重构;二要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来引导大学进行合理定位;三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必要时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来规范大学的设置和办学定位。李宁[17]提出,政府在引导大学科学、合理定位上应做到三方面:一是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二是推进高校投资机制多元化、效益化;三是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
3.市场是影响大学定位的重要力量
市场也是影响大学定位的一个重要力量。李海萍[15]提出,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一面使得市场机制在其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成为可能,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以人才市场为中介相联系。在开放的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的供求实际上是对人才市场供求的反映。由于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高等教育的自主权从原来由政府全权控制到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而受到限制,体现了市场在高等教育产业中的作用,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面向市场办学才是其生存和发展之道。通过市场竞争,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亢雄[8]提出,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它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繁荣。从市场与学校的关系看,主要是依存和促进关系。高等学校在面向市场定位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使市场成为高等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中介,成为调节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杠杆。
4.社会是影响大学定位不可忽视的力量
社会是影响大学定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李宁[17]提出,高校定位不仅受政府、学校这两个因素影响,同时社会对其定位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应该营造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改变目前这种浮躁、功利性的社会倾向,协助高校科学、合理定位。李姝[16]提出,社会舆论对大学定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此,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积极引导大学科学、合理定位。如:规范大学排名,提高信度和效度,进一步转变社会的人才观和用人观等。
目前,虽然很多学者对大学定位从不同主体出发提出了许多建议和策略,但多是宏观层面的论述,并没有提出完善的实施细节,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大学如何定位,其策略应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为此,寻求大学定位策略不仅要从宏观上全面把握,更要从微观入手做到具体可行。
三、结语
总之,大学定位日益成为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不仅在高校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合理、有序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为此,应对大学定位进行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科学、合理、正确定位,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完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肖海涛.大学定位与制度创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张忠华.对高校定位研究的再思考[J].高教探索,2010,(5).
[4]刘振天,杨雅文.大学定位:观念的反思与秩序的重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5]韦洪涛,吴鹏.也论高等学校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6]张凤辉.大学定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
[7]田伏虎.试论高等学校发展的定位[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
2006,(9).
[8]亢雄.我国高校定位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辽宁教育研究,2007,
(12).
[9]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8,(6).
[10]宋旭红.大学定位及其解读[J].辽宁教育研究,2005,(9).
[11]周光礼,刘献君.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的整合认同:大学定位的再思考[J].江苏高教,2007,(2).
[12]魏训鹏,严燕.大学定位的内在性与外在性分析及其整合[J].辽宁教育研究,2008,(3).
[13]纪秋颖,林健.生态位理论在大学定位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
[14]上官剑.高校定位中的错位与越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15]李海萍.关于高校定位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6,(5).
[16]李姝.对我国高校办学趋同性问题的反思[J].辽宁教育研究,
2008,(7).
[17]李宁.追溯与反思:对我国高校定位的理性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18]赵庆年.高校定位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大学定位;理论基础与内涵;误区;影响因素;定位策略
作者简介:刘立宾(1985-),男,河北内丘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03-02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出现了高校趋同、贪大求全、千校一面等问题,归其原因在于高校定位不清。正确定位是任何一个组织改革发展的基础,正如刘献君所说:“做任何事情,明确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即定位,是基础和前提‥‥‥办好大学的前提和基础同样是定位。”[1]为此,深入研究大学定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2000年以来CNKI的相关文献为基础,从大学定位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大学定位的主要误区、影响大学定位的因素以及大学定位的主要策略等主题予以归纳分析,谨为更多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大学定位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查阅近年来关于大学定位的相关文献,主要是以四大理论为基础对大学定位的内涵进行界说:一是系统理论;二是源于市场与广告营销的定位理论;三是涂又光的“三Li”论;四是生态位理论。
1.系统理论
目前的研究大多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来界定大学定位的内涵。刘献君[1]、肖海涛[2]、张忠华[3]、刘振天、杨雅文[4]、韦洪涛、吴鹏[5]等认为,大学的定位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大学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大学在整个高校系统中的定位;大学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大学定位就是要确定一所大学自身的位置,明确在一定时期学校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4]而且,大学的定位并非是静态不变的,它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定位,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
2.源于市场与广告营销的定位理论
另外一部分学者主要以市场与广告营销的定位理论为基础,从市场与营销的角度来界定大学定位的内涵。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人艾里·里特和杰克·特劳特提出来的,主要用于广告和营销领域,后来引入教育领域。张凤辉[6]、田伏虎[7]、亢雄[8]等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不得不主动面对市场,市场已成为影响大学定位的重要因素,大学定位要以市场和顾客的需要为导向,满足市场和顾客的要求。并对大学定位作了如下概述:“大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多品种、多规格、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根据人发展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产品。在这种服务中大学要找到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地位,并把它深深地印刻在消费者的大脑中。”[6]
3.“三Li”论
还有一些学者主要以著名哲学家涂又光先生提出的“三Li”说为基础来界定大学定位的内涵。涂又光教授认为:“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虽然如此,仍是三个部分,各有其不同的矛盾特殊性,在此称之为“原子”。政治的原子是“力”,经济的原子是“利”,文化的原子是“理”。政治单位的分子含有“三Li”,但以“力”为中心,辅之以“利”和“理”;经济单位的分子也含有“三Li”,但以“利”为中心,辅之以“力”和“理”;文化单位的分子也含有“三Li”,但以“理”为中心,辅之以“力”和“利”。大学应有的地位在文化之中,所含的“三Li”,以“理”为中心,而“力”和“利”为“理”服务,若不如此,便是错位。大学为政治、经济服务,都是以“理”为中心服务于政治、经济。”[9]肖海涛[2]、宋旭红[10]、周光礼、刘献君[11]、魏训鹏、严燕[12]等认为,在社会系统中,大学作为探求真知的学术机构,是以知识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为此,大学属于文化领域,而且应当也只能定位于文化系统,追求“理”,辅之于“力”和“利”。如果颠倒过来,便会“错位”。
4.生态位理论
还有个别学者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来界定大学定位的内涵。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不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广泛应用,而且对社会生态系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生态学理论,作为一个层次、类型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特定“生态位”。纪秋颖、林健[13]、上官剑[14]等认为,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其功能集中表现在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为此,大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由教学、科研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依据教学子系统与科研子系统之间均衡协调程度的不同对大学进行定位,结果也许会更客观、更合理。[13]
二、大学定位的主要策略
寻求大学定位的恰当策略就必须理清大学定位的主体,明确各主体在定位中的角色与职责,这是大学能否科学、合理定位的关键。大学定位的主体主要包括大学自身、政府、市场和社会。
1.大学自身是大学定位的核心和主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大学自身作为定位主体,在学校的发展与定位中占据核心地位。李海萍[15]提出,在当前高校定位的热潮中,大学自身要恢复主体理性,不盲从他校的发展路径,另辟蹊径,寻求特色,把“特色”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张忠华[3]提出,大学作为自身定位的内在主体,在定位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学校的职责与使命;加强高校分类研究;用科学理论指导大学定位;定位途径多元化;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坚持价值预设与主动生成的统一。李姝[16] 提出,大学自身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在定位中做到:科学定位办学目标;切实定位办学层次;恰当、合理定位办学类型;精心定位办学特色。田伏虎[7]提出,大学定位不在高、大、全,也不是与竞争对手进行简单的实力比拼,而是要采取合适的策略,集中优化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形成在某一类别、层次、领域、范围的显著竞争优势。大学在定位中应掌握四大定位策略,即特色策略、空档策略、非均衡发展策略、动态发展策略。李宁[17]提出,大学在自我定位中要恰当、正确地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发展中坚决以自己的办学理念为导向,使学校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同时,学校在发展中要树立扎实的教育质量观,包括动态化的质量观、特色化的质量观、适应化的质量观等。
2.政府是影响大学定位的外在主体和关键要素
政府作为影响大学定位的最主要外在主体,在大学定位中占有重要地位。李姝[16]提出,政府应强化宏观调控力度,规范高校办学,引导大学正确定位。做到:加强高校分类问题研究,推进高校构建合理的分类分层体系;重构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估体系,推进高校评估科学化;建立分类分层投资的高校拨款机制,推进资源合理配置。赵庆年[18]提出,政府在大学合理定位上应发挥规范、引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一要利用政府的特殊权利,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科学设计和安排,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解构与重构;二要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来引导大学进行合理定位;三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必要时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来规范大学的设置和办学定位。李宁[17]提出,政府在引导大学科学、合理定位上应做到三方面:一是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二是推进高校投资机制多元化、效益化;三是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
3.市场是影响大学定位的重要力量
市场也是影响大学定位的一个重要力量。李海萍[15]提出,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一面使得市场机制在其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成为可能,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以人才市场为中介相联系。在开放的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的供求实际上是对人才市场供求的反映。由于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高等教育的自主权从原来由政府全权控制到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而受到限制,体现了市场在高等教育产业中的作用,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面向市场办学才是其生存和发展之道。通过市场竞争,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亢雄[8]提出,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它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繁荣。从市场与学校的关系看,主要是依存和促进关系。高等学校在面向市场定位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使市场成为高等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中介,成为调节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杠杆。
4.社会是影响大学定位不可忽视的力量
社会是影响大学定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李宁[17]提出,高校定位不仅受政府、学校这两个因素影响,同时社会对其定位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应该营造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改变目前这种浮躁、功利性的社会倾向,协助高校科学、合理定位。李姝[16]提出,社会舆论对大学定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此,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积极引导大学科学、合理定位。如:规范大学排名,提高信度和效度,进一步转变社会的人才观和用人观等。
目前,虽然很多学者对大学定位从不同主体出发提出了许多建议和策略,但多是宏观层面的论述,并没有提出完善的实施细节,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大学如何定位,其策略应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为此,寻求大学定位策略不仅要从宏观上全面把握,更要从微观入手做到具体可行。
三、结语
总之,大学定位日益成为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不仅在高校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合理、有序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为此,应对大学定位进行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科学、合理、正确定位,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完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肖海涛.大学定位与制度创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张忠华.对高校定位研究的再思考[J].高教探索,2010,(5).
[4]刘振天,杨雅文.大学定位:观念的反思与秩序的重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5]韦洪涛,吴鹏.也论高等学校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6]张凤辉.大学定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
[7]田伏虎.试论高等学校发展的定位[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
2006,(9).
[8]亢雄.我国高校定位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辽宁教育研究,2007,
(12).
[9]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8,(6).
[10]宋旭红.大学定位及其解读[J].辽宁教育研究,2005,(9).
[11]周光礼,刘献君.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的整合认同:大学定位的再思考[J].江苏高教,2007,(2).
[12]魏训鹏,严燕.大学定位的内在性与外在性分析及其整合[J].辽宁教育研究,2008,(3).
[13]纪秋颖,林健.生态位理论在大学定位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
[14]上官剑.高校定位中的错位与越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15]李海萍.关于高校定位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6,(5).
[16]李姝.对我国高校办学趋同性问题的反思[J].辽宁教育研究,
2008,(7).
[17]李宁.追溯与反思:对我国高校定位的理性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18]赵庆年.高校定位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5).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