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表现自己的生活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策略,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一、生活化语文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第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语文是人们交际和学习各类知识的工具和媒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语文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还要充分发挥人文性特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也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生命意识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也将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完善。
第二,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性。任何言辞文章,如果离开社会生活这个载体,那么它的思想性就属于无源之水,失去了意义。因此,语文教学只有源源不断地引进时代活水,积极更新教育内容,适应日益发展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获得正确的语文知识和熟练的语文能力,从而更好地了解生活,创造生活。
语文学科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等特点于一体,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它的学习与应用必然有广阔的生活空间。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条件和环境,使语文在广泛参与生活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语文教学更趋于完善。语文教师也要重视社会生活对精神世界的激励作用,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铺设一个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情感源泉。
2.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是对生活世界的抽象、概括,它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意味着语言的学习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活情景,它不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必然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价值体验。因此,要使语言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内容,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这是语言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语言能力一定要在亲身反复的练习实践中才能获得,而这个环节又必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听、说、读、写才能完成。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发展。语文教学只有联系生活,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对具体课文和阅读材料的分析思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
二、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特点,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或把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语文。放飞教学思维、拓宽生活视野、积累丰富的生活“语文”,让语文“生活化”,注意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中再现生活,课后延伸生活。
1.保持课堂环境的开放平衡
这里所说的“课堂”是指狭义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特定场所。生活化课堂首先也是一个特定的物理场所,然后才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氛围的心理场合。作为课堂形态中的一种特定类型,生活化课堂同样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依托,需要一定的物理条件为辅助,包括教学场地及其环境因素、教学媒体、教学工具等,这些物质条件均可以对人产生影响。同时,课堂作为教学现场和师生活动的主要场地,同样会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关系形态,包括保证这种人际交往正常运行的课堂规章制度和促进这种人际关系顺利发展的课堂风气与氛围等。这些非生命因素对生命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有时是十分重要的,打造生活化课堂,更加需要系统而全面地分析“课堂环境”这一要素。
2.打造动态高效的课堂物理环境
当下的高中课堂,基本具备了良好的现代化教学条件,而且大部分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这种宽敞明亮、设施健全的现代化教室为学生提供了比较舒适的学习环境,也基本满足了学生在生理感受上的相关需求。但如果只满足于这些既有的物质条件本身,而缺乏有效的使用、及时的管理以及后期维护等,那么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课堂还是低效的,更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化课堂。因此,应当打造由静态低效走向动态高效的课堂物理环境,使生活化课堂更加生动。
3.营造开放多元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整个课堂环境因素之中最隐性、最难以把控的要素。打造一个充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善于营造从封闭有限走向开放多元的课堂心理环境。具体而言,需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彼此借鉴的生活素材资料。例如,在教室设立读书角,订阅对语文学习有助益的各类期刊,由学生分工搜集和整理素材出板报,定期举行素材汇报和学习经验汇报活动。引入外界优秀的生活素材和凝聚学生内部生活素材,可以使语文课堂的学习资源得到不断充实,每位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更多、更新鲜的相关信息,并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第二,实現生活素材资料的开放、流动与多元碰撞。生态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环境有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系统才具有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反之,系统只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因此,需要及时更新教室读书角和阅读课上的书籍或期刊资料,定期展览学生的优秀笔记、优秀习作等,学生之间还可以轮流开展“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班级之间也可以适当进行互相展示、互相学习交流的相关活动,等等。这种开放式、流动性的多元互动与相互碰撞,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高中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虚心互学的良好风气。
总之,生活是一切语文活动开展的场所,是一切语文现象产生的根源,也是语文知识发挥作用的必要环境。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环境的语文教学就像池塘中的鱼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源,最终会失去“灵魂”。
本文系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项目论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一、生活化语文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第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语文是人们交际和学习各类知识的工具和媒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语文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还要充分发挥人文性特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也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生命意识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也将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完善。
第二,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性。任何言辞文章,如果离开社会生活这个载体,那么它的思想性就属于无源之水,失去了意义。因此,语文教学只有源源不断地引进时代活水,积极更新教育内容,适应日益发展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获得正确的语文知识和熟练的语文能力,从而更好地了解生活,创造生活。
语文学科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等特点于一体,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它的学习与应用必然有广阔的生活空间。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条件和环境,使语文在广泛参与生活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语文教学更趋于完善。语文教师也要重视社会生活对精神世界的激励作用,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铺设一个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情感源泉。
2.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是对生活世界的抽象、概括,它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意味着语言的学习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活情景,它不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必然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价值体验。因此,要使语言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内容,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这是语言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语言能力一定要在亲身反复的练习实践中才能获得,而这个环节又必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听、说、读、写才能完成。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发展。语文教学只有联系生活,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对具体课文和阅读材料的分析思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
二、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特点,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或把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语文。放飞教学思维、拓宽生活视野、积累丰富的生活“语文”,让语文“生活化”,注意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中再现生活,课后延伸生活。
1.保持课堂环境的开放平衡
这里所说的“课堂”是指狭义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特定场所。生活化课堂首先也是一个特定的物理场所,然后才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氛围的心理场合。作为课堂形态中的一种特定类型,生活化课堂同样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依托,需要一定的物理条件为辅助,包括教学场地及其环境因素、教学媒体、教学工具等,这些物质条件均可以对人产生影响。同时,课堂作为教学现场和师生活动的主要场地,同样会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关系形态,包括保证这种人际交往正常运行的课堂规章制度和促进这种人际关系顺利发展的课堂风气与氛围等。这些非生命因素对生命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有时是十分重要的,打造生活化课堂,更加需要系统而全面地分析“课堂环境”这一要素。
2.打造动态高效的课堂物理环境
当下的高中课堂,基本具备了良好的现代化教学条件,而且大部分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这种宽敞明亮、设施健全的现代化教室为学生提供了比较舒适的学习环境,也基本满足了学生在生理感受上的相关需求。但如果只满足于这些既有的物质条件本身,而缺乏有效的使用、及时的管理以及后期维护等,那么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课堂还是低效的,更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化课堂。因此,应当打造由静态低效走向动态高效的课堂物理环境,使生活化课堂更加生动。
3.营造开放多元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整个课堂环境因素之中最隐性、最难以把控的要素。打造一个充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善于营造从封闭有限走向开放多元的课堂心理环境。具体而言,需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彼此借鉴的生活素材资料。例如,在教室设立读书角,订阅对语文学习有助益的各类期刊,由学生分工搜集和整理素材出板报,定期举行素材汇报和学习经验汇报活动。引入外界优秀的生活素材和凝聚学生内部生活素材,可以使语文课堂的学习资源得到不断充实,每位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更多、更新鲜的相关信息,并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第二,实現生活素材资料的开放、流动与多元碰撞。生态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环境有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系统才具有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反之,系统只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因此,需要及时更新教室读书角和阅读课上的书籍或期刊资料,定期展览学生的优秀笔记、优秀习作等,学生之间还可以轮流开展“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班级之间也可以适当进行互相展示、互相学习交流的相关活动,等等。这种开放式、流动性的多元互动与相互碰撞,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高中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虚心互学的良好风气。
总之,生活是一切语文活动开展的场所,是一切语文现象产生的根源,也是语文知识发挥作用的必要环境。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环境的语文教学就像池塘中的鱼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源,最终会失去“灵魂”。
本文系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项目论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