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24时计时法教学效果评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chaozh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4时计时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场景应用,学生通过观看新闻联播、手机、笔记本等途径,已经频繁接触。只是他们没有意识把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建立起某种联系。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识水平还依赖于已有的经验和具体的形象,而“24时计时法”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习效果,让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24时计时法;学习通软件
  
  信息化教学虽然是碎片化的教学,但也越来越综合化,包括跨学科都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体现。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可能发生的教学效果要有预见性。教师需要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间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所以要规划和设计的其实不再是按照学科体系来进行优化的知识传递方式,而是要更加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对知识的反应,并将其整合到整体化教学设计过程中。
  一、 引用网络资源,创设探究情境
  教师创设新闻联播播出时间这一情境,先让学生谈谈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会说出晚上7:00,再说出一些这样带有时间词的时间,并说一说你在干什么?揭示:像这种带有时间词的表示方法,我们称它为12时计时法。再播放《新闻联播》视频,提问:电视画面写的是晚上7:00吗?画面上显示的是19:00,像19:00这样的计时法是什么计时法?由此,引入本节课要探究学習的内容。这样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作为出发点,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场景,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对数学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 使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没有如我们设计的那样开展顺利。我们有时发现一种现象,在预设的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却突然冷场,不愿开口交流。这样的结果就是,有些小组合作的团队不能顺利开展活动,最后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选择参照模仿其他小组的讨论成果。久而久之,学生面对固化的常规小组活动,渐渐提不起参与的兴致,积极主动性不够。这种问题,慢慢形成教师日常开展小组活动所遇到的难题。
  课前,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软件发布导学案并要求学生提交总结,通过软件数据显示学生对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掌握较好,并很清楚在相应的时间段应该干什么,但对于24时计时法的计时原理很多学生有困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就24时计时法的计时原理和学生探讨交流。首先,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计时法的演变过程。该环节利用Flash软件设计了一个动画视频,在时针转动的同时配上天色变化和教师的解说。根据时间的变化,学生模仿做出动作,在时间的不断推进的场景中,无形中体验了24时计时法的演变过程。
  在学生亲身体验了24时计时法的演变过程后,教师播放微课视频,回顾时针走过的两圈。从晚上12时(0时)到中午12时,再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0时),让学生初步认识一天是24个小时,经过一天的行程,钟表上的时针走了2圈。对于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教师通过播放Flash动画和微课视频帮助学习,学生可以清楚直观地发现一天有24个小时。该环节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 借助直观的时间尺示意图,把抽象时间展开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一天有24小时后,动态演示把时针一天走了两圈的弧线展开,就得到了一把时间尺。红色表示时针转的第一圈,蓝色表示时针转的第二圈,这就是一天的时间了。时间尺上12出现了3次,分别代表午夜12时,中午12时,午夜12时。午夜12时,这个时刻表示一天结束了,又是新的一天开始,所以我们也把这个时刻叫做0时。再充分利用时间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仔细观察发现上下两行数的联系,重点探讨钟面上只有12时,13时至24时是怎么回事,它和第一圈的数有什么关系?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借助时间尺,把一天的时间延展开来,将抽象的、不断变化的时间与形象直观的示意图联系起来,找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易于理解,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也突破了难点,一举两得。当学生理解了24时计时法的计时原理后,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和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化方法也就顺理成章。一天有24小时,12时计时法由于1到12每个数字出现了两次,所以前面要加上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用0时到24时的表示方法不用加时间词,不仅容易区分,而且国际通用。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进行转换?根据刚才所积累的学习经验,学生发现24时计时法转化成12时计时法,13时之前的时刻不变,从13时开始要减12,并加上合适的时间词。12时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从下午1时开始加12,并去掉时间词。把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一一对应的标在时间尺上,直观呈现出时针在两圈中经过的各个时刻与一天的时间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转换方法。最后,通过想象把时间尺延长,1天有24小时,0时——24时看作今天,那么0时的前一时是昨天,24时的后一时是明天。0时它既是今天的开始,也是昨天的结束,所以它又是24时。24时作为今天的终点,明天的起点,同时它又是0时。以这样的方式连接昨天,用昨天、今天和明天作对比感受时间演变周期的特征。强化“0时”和“24时”,突出重难点,同时也为后续课程跨两天的时间计算做好准备。
  四、 应用学习通软件课外拓展,拓展思维
  教师在拓展延伸的环节,利用学习通软件用图片向学生介绍了古代的计时工具与计时方法,让学生了解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提升数学文化感,开阔学生思维,并将学生的思考延伸:一天有24个小时,为什么我们常见的钟表上只有12个刻度?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深化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关联,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线上班级学习群,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我设计了两个题目,一是设计一种计时工具,二是应用24时计时法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一整天的作息时间详情表。将完成的作业发到班级群,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倡导一种理念,教学活动是师生踊跃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共享的沟通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素材和学习通软件,整合教学资源,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充分建立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激励他们学好数学课。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利用Flash、微课以及时间尺,与学习伙伴交流,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循序渐进的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课外练习紧扣教学目标,利用超星学习通软件海量资源,将珍惜时间的德育和教学内容完美结合,通过对时间的学习,还要让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嘉宏.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师道教研,2018(4).
  [2]李永锦.教育信息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18(7).
  [3]王峰.信息化条件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益的策略[J].教学研究,2017(12).
  作者简介:
  郭丹娜,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九湖镇林下小学。
其他文献
会议
该文阐述了采用界面凝胶技术制备梯度折射率塑料光纤预制棒的制备和折射率分布测试方法。
近年来,小学英语单元复习教学和绘本教学同时备受关注.但提起复习课,往往让人更多地联想到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堆成山的题目.而在开展复习课教学时,又容易因知识点较多且分
据报道,2000年以前波分复用(WDM)市场年增长率将达111℅,此后,至2005年仍将保持每年增长24℅的势头。该文将对WDM最高试验水平、实用化水平进行简要介绍,并对1.55Um及长波长上掺铒
摘 要:当代“中小学”学生以《人文素质教育下的感恩情怀》指出:在校学习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面对人们重物质、轻精神导致一些学生不懂感恩弊端倾向中,呼吁人文素质的精神复苏,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得到重视,注重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呼吁学校增加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迫切内容。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去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存有感恩之心,使学生对感恩教育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关键词:当代“中、小
该文对复合型掺饵光纤放大器的结构及其能同时获得高增益、低噪声的原理进行了讨论,并应用它作为2.5G接收机前置放大器的实验,测得在误码为10〈’-12〉时能使接收机的灵敏度从原来的-29.5dbm提高
摘 要:在习近平主席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及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德育课堂教学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德育课堂评价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另一方面包括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实施多元评量策略,更加客观、公正衡量学生在德育课堂学习成果,将是今后德育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
摘 要:十八大中明确指出,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为教育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同时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指出了方向。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新知教学活动参与中,能自主地对知识进行迁移,在情境体验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基于教学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结合深度學习和单元教学,建构出了基于单元教学的初中学科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并利用不同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完全摒弃那些“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应摒弃那些不求甚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尽量采用基于团队学习的“说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应建立团队,关注团队的互帮互助,应呈现清晰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通透,应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动手实践、交往互动、捕捉生成、知识关联等策略,启发学生自主说理、辩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