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会沉没——大灾难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j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岛国的日本人来说,地震、海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个民族早已培养出一种与之抗衡周旋的奇特能力。每次地震灾难之后,都能在废墟上迅速地恢复,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3月中旬的东瀛,本是樱花萌芽、欣欣向荣的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将这美好的时光彻底葬送。里氏9级的超强地震,引发罕见的海啸,高达20米的巨浪,于瞬间将一座座市镇吞噬,成千上万生灵涂炭。更为致命的,是它摧毁了福岛核电站设施,导致严重的核泄漏,惊魂未定的日本人开始遭受第二轮强地震——心灵地震的折磨,作为世界上惟一遭受过原子弹打击、对核威力怀有刻骨铭心记忆的日本人,此刻陷于不可自拔的恐慌中。可以说,日本民族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面对这场巨大的灾难,我深深感到人的渺小与无助,对“人定胜天”、“征服自然”之类的妄语感到可笑。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具忧患意识、最懂未雨绸缪、抗震救灾能力最强的国家,现在却也束手无策。作为曾在日本生活多年、对日本怀有深刻的记忆、写过不少有关日本与日本文化文章的人,此刻我感到笔墨的无力,真正体会到“日本沉没”的警报并非杞人忧天。面对一衣带水的邻国,同样是天灾频繁的中国人,应当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日本的淡定与恐慌
  
  首先,必须说说日本人面对大灾难处变不惊、秩序井然的淡定。对这种淡定,西方媒体用“灾难之中令人震惊的优雅”来形容,令人为之动容。其实这种“优雅”中包含着悲怆的内涵。
  地震海啸后的第三天,正是中外新闻报道沸沸扬扬之时,我拨通了老朋友久保田澄美子的电话,久保田年近八十,住在东京大森,两年前做过一次不成功的青光眼手术,双目近乎失明。从她爽朗的声音中,我听不到半点的惊慌不安,她一再向我表示感谢,感谢之余还反过来道歉没有及时给我打电话,由此也可听出日本人特有的不给他人添麻烦的性格。
  这种淡定,无疑是被天灾频繁的岛国生存环境历练出来的一种品质,包含着认命与抗争的双重内涵。只有认命,才能保持冷静从容的心态,作出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抗争才有效果。这就是地震海啸之后整个社会秩序井然、没有发生哄抢骚乱事件、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展开的真正原因。
  一周之后,福岛核电站泄漏情况越来越严重,风声越来越紧,日本当局似乎无能为力,在日本的外国人纷纷撤离日本。这时我给久不联系的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盐泽英一先生打电话,他太太是中国香港人,他们有两个女儿。电话接通后我询问他家人的情况,他的回答令我吃了一惊:老大在东京,太太下周要带老二回东京上学,尽管香港的丈母娘一再劝她们留在中国,但他认为回日本安全没有问题,他一再向我强调:福岛的核电站事故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不能相提并论,西方媒体不了解真相,站在他们的立场作了过度的估计和报道,一周以后事情就可见分晓。盐泽先生态度很坚定,令我感受到他真挚的爱国之心,但从他的语气中,我还是感受到一种焦虑,一种无奈,反而证明了事情的严重性。我的这种感觉在当天晚上央视主持人与日本著名媒体人加藤嘉一的访谈中得到了证实,加藤提供的日本国内最新情况表明:日本的情况并非如此乐观,复合的灾难千头万绪,令救灾工作困难重重,甚至连日本的领导人都出现了力不从心的“集体疲倦”。
  平心而论,日本人的淡定也是相对的,日本人也是人,具备人类所有的一切心理弱点。在多重灾难(尤其是核幅射)夹击面前,日本人似乎难以保持以往的那份优雅。如果说面对第一种灾难如地震海啸,日本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的办法,即使置人死地也是瞬间结束如樱花飘落,符合日本人的生死美学的话,那么面对第二种灾难核幅射,因为已有恐怖的记忆,加上它看不见、摸不着,吞噬人的生命如钝刀割肉,煎熬的过程如同漫漫长夜,日本人就难以保持淡定了。试想一下,类似的事情如果落到中国人头上,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看一看不久前疯传的谣言、全国范围抢购食盐的风潮,给人的感觉是理性的匮乏、定力的匮乏。比一比正在遭受灾难的日本,不能不说差得太远!
  
  石原慎太郎的耸论
  
  地震爆发第三天,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张开乌鸦嘴:“日本人的自体意识过于偏重自我,凡事都以私欲为主。通过这次的海啸一次洗清掉这些执着。我觉得或许是所谓的天谴。”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但细细琢磨,这番话倒是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天谴”,一个是“私欲”。鉴于石原是一个狂热的右翼政客,这个“天谴”说,难免令人想起日本传统的神道,信仰神道的日本人相信:地震的发生是由于人违反了神的旨意,触怒了神威而受到的惩罚,为了平复神的怒气,必须举行安抚神的祭祀,祭品(即替罪羊)是不可少的,比如,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中,四千名在日朝鲜人,数百名中国人,还有无政府主义革命者的大杉荣夫妇及其孩子,都成了替罪羊,成为日本民众狂热信仰的刀下鬼。
  那么石原心目中的替罪羊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日本人执着的“私欲”,因为“私欲”过于泛滥,所以才受到“天谴”,这是顺理成章的逻辑,至于“私欲”怎样导致严重的后果,以至于得罪了“天”,这个问题严肃而重大,值得认真探讨,可惜石原没有作具体的说明。引伸开来,恐怕与日本人过于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有关,说得更彻底一点,与“大和魂”、“武士道”精神的沦丧有关。
  公平地看,石原的议论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如果从反思“现代化”陷阱、反思人性异化的角度来看,甚至还很深刻,然而一旦与狂热狭隘的民族主义联系到一起,其合理的内涵便不复存在。惟其如此,石原的耸论一冒头就受到公共舆论严厉的抨击,以至于不得不向公众道歉。
  时代确实变了。将这次大地震与80多年前的关东大地震比较,就可发现,日本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神道迷信已为多数日本人抛弃,科学、民主、人权思想深入人心,个人的价值得到尊重。这势必带来一个结果:肯无条件为国家献身的“肉弹勇士”、“特攻队员”大幅减少。从本次与核泄漏抗衡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的员工及海上自卫队战士的表现,似乎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尽管他们也表现出了高度的敬业精神,但与他们的前辈来比,还是明显地有了变化:变得理性,变得自我,海上自卫队队员甚至以核幅射威胁生命为理由拒绝出动飞机。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人的爱国心比以前淡薄了呢?不是。这只能说明随着日本社会的进步,日本人的爱国心注入了新的内涵,具备了某种普世的背景。这一切正体现在东京电力公司50位勇士淡然面对核幅射的威胁、坚守岗位的壮举上。
  
  日本不会沉没
  
  日本是一个地震、火灾频发的岛国。日本的历史发展与地震密切相关。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爆发,使日本统治者强烈意识到了国土的狭小,不足以回旋,对日本后来一意孤行地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和军国主义的升级,起了直接的催化作用;1943年9月至1945年1月,时值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严重受挫、战争陷于泥沼之时,日本连续爆发的三次大地震,加深了日本人的厌战情绪,对于日本后来宣布“无条件投降”、转向和平主义路线、不遗余力地追求经济物质的繁荣、最终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虽然破坏严重,但同时也给泡沫经济破灭后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日本的城市结构、市镇建设的合理化带来新的契机。
  由此可见,地震培养了日本人处变不惊、逢凶化吉的能力,正如《日本沉没》的作者所写到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每经历一次地震和战争的灾难,日本的面目就为之焕然一新,从而大踏步地前进一步。”
  那么这一次呢?
  我不是预言家,也不是日本问题专家,但我肯定:日本此次遭受的损失是史无前例的,经受的考验也是史无前例的,恢复元气的时间会长一点,但我相信,一旦核幅射危机得到控制,日本社会就会迅速地恢复正常运转,一切都会重新开始。
  日本不会沉没。
其他文献
相对稳定的中美关系是布什执政八年留给奥巴马政府为数不多的重要外交遗产,其中包括获得长足发展的双边经贸关系。经过2001年中国入世之后的七年大发展,中美经贸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密格局,成为全球化时代最为关键的双边国际经济关系之一。这也是中美200多年相互交往史上的一个崭新现象,哈佛大学金融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将这种关系命名为“中美经济共生体”(Chimerica)。  不仅如此,在布什任内,中美两国
博纳务实、理性、善于平衡而不走极端; 1990年当选国会议员以来的三次重大涉华投票中,均表现正面;就任议长后会否屈从党内反华势力引人关注。    跨进2011年的门槛,美国第112届国会就要如期召开,两个月前中期选举的结果,使这一届国会期间府(民主党人领导的联邦政府)院(共和党人执掌的国会众议院)对峙的驴象之争如箭在弦上。两个月前中期选战之夜的庆功集会上,约翰·博纳不禁喜极而泣。如今,这位俄亥俄州
“机会”和“资源”向少部分人倾斜,这是阻碍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建设橄榄型社会,最大的问题来自“既得利益集团”。    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了,但并没有出现拉美那样的“中等收入陷阱”。当然,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的确出现了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但能不能将其归结为“中等收入陷阱”,还值得商榷。不过,不管“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成不成立,至少它给我们一个警示,那就是
今年12月,上海合作组织总理会议将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而在此之前,经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批准,《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主义公约》已经正式生效。  《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主义公约》是国际上首部对恐怖主义及其行为、组织进行定义的公约,它强调了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对恐怖主义进行刑事处分的范畴和具体措施,商定了反恐合作的具体程序与主要形式。《公约》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对国际反恐斗争的重大
“无”:无阿伦特所说的“公共空间”?    陈家琪是哲学界的精英人物,即使以自己30年日记为素材所撰写的较为感性的书籍——《三十年间有与无》,也有着浓浓的现代哲学家味儿。何谓现代哲学家味儿?就是不断地向人们笃信的前提进行质疑。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的汗牛充栋的出版物中,唯独他在肯定中国让世界钦羡的经济独领风骚的“有”之时,却在不断地追问:三十年改革开放还有没有“无”?如果有“无”,那是“无什么”?
随着科技的发展,窃听技术越来越先进。大量事实证明,外国特工机关把大使馆作为窃听情报的重要目标。在大使馆工作,对于窃听可以说防不胜防。  隔墙有耳  中国古人说:“隔墙有耳。”当今社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物品遍布全球,可以用来制造各种窃听器的材料五花八门,窃听早已超越“隔墙有耳”阶段,成为高科技行为。  美国前驻苏联大使在苏联工作期间,收到苏方赠送的一件礼品——工艺品“老鹰”,美国大使非常喜爱,便将它摆
不久前中国集中清理非法入境、非法居留和非法工作的外国人。马上就有非洲国家还以颜色,逮捕中国商人。中国近些年开始向对中国贡献大的外国人发放绿卡,在广州做生意的非洲商人提出抗议,因为拿到绿卡的都是白种人。非洲商人对中国的贡献不大吗·  笔者认为,对于这些人数甚少的外国三非人员,如果他们从事合法工作,政府应该包容他们,给他们生存空间,让他们在中国安居乐业。上海在二战期间接纳了五万犹太人。他们的子孙后代直
按照国际战争法,交战国是不能让俘虏从事与军事相关的生产的。日本在二战期间曾经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工,充当劳工的不仅仅有来自其占领区域内的亚洲国家的青壮年,也有大量的美、英、荷等西方国家的白人战俘。美国著名女记者琳达·格特兹·赫尔姆斯采访了数百位被日本用作奴工的美国战俘,后又在美国国家安全局档案馆和国家档案馆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不义之财:日本公司是如何剥削美军战俘创造战后财富的》(《
绿营“天王”围绕2012出线权及两岸论述进行的激烈纷争,其实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政治盘算,有的目的直指“总统”大位,有的则意在党主席之位,有的则为延续其政治影响力。    近来,随着民进党内2012年“总统”提名时程日益临近,吕秀莲、苏贞昌、蔡英文、谢长廷等绿营“天王”活动频繁,互相较劲的“硝烟味”日渐浓厚。激烈纷争的背后暗含着各自的政治盘算。    纷纷掺和提名之争    长期以来,民进党内这些所谓
新事新言    “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会认为,‘钻石庆典’是一个我们得以共同庆祝的美好事件,但我觉得,大多数人会这么想,在钱少得可怜的情形下,这可能不会成为他们……的首选。”  ——英国政府1月16日驳回教育大臣戈夫为王室建造新游艇以纪念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即位60周年的提议,认为这一举动与政府的财政紧缩措施相悖。副首相克莱格如此表示。    “我要去法国、英国以及其他国家,可能也去丹麦,去所有接待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