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系”这个词仿佛一夜间刷爆朋友圈,人们忽然发现,年轻人本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却一改朝气蓬勃的形象,开启了恬淡虚无的节奏。这或许是人们对于无时不在的快节奏生活压力的一种逆反。实际上,全球不少国家近来都刮起了一股类似的“佛系”风。
风起东洋:日本“草食族”的进化
“佛系”生活最早并非出现在中国,而是来自日本。2013年在日本的杂志上出现了“佛系男子”的说法。
日本社会内部的压力比中国更大,于是更早进化出了“佛系”生态圈。生活在城市里的日本年轻人面对社会急速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面对四面八方的压力,产生了孤独感、无力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从而诞生了“什么都不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的佛系生活。对此,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感叹:“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在大前研一眼中,这种无欲无求的“佛系”生活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日本无论物价如何降低,人们就是不想花钱,消费无法得到刺激;人们改变现有生活节奏的动力不足,经济没有明显增长;尽管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可30岁之前的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
“佛系”年轻人没有太多的物欲和成功欲,对于车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凑合了事。他们习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比如,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在上面费神费时间,也不想有什么对象,就喜欢自己一个人,觉得和别人在一起很累,等等。
前些年日本就有“草食族”的说法,指那些对待爱情像食草动物一般友善温和的群体,他们在感情关系和人际交往上较被动,性格腼腆害羞,不擅长与异性接触,和异性独处时能做到绝对的人畜无害。在对待感情、婚姻和家庭方面,“佛系”是“草食族”的进化版。
“佛系”生活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到固有的社会结构。日本厚生劳动省2017年12月底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估算值显示,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数仅为94.1万人,创下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同时,2017年新婚情侣数为60.7万对,也创新低。目前日本男性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女性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终生未婚。
日本传统的“买房安家”观念正在被“佛系”年轻人抛弃,选择租房生活的人越来越多。约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认为不买房也无所谓,这一比例在20岁至40岁的年轻人中更高。
此外,“佛系”不婚族的增加導致家庭消费减少,不愿生子同样使婴幼儿产品没有市场。从长远看,人口减少趋势难以得到缓解,潜在的劳动力和消费者也就会减少。
看似人畜无害的“佛系”风给“原产地”日本带来了不少隐患,这是最初没有预料到的。
美式生活画风转变
和日本不同的是,美国传统上就是一个物质社会,那里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之一。然而,即使在美国也刮起了一股“佛系”风。
改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现在很多美国年轻人成长于经济衰退期。这些切身体会过危机的人,面对延续至今的全球不确定性,把摆脱物欲横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作一种寻找平衡的办法。
中国的年轻人会把不走寻常路挂在嘴上,美国同龄人也是如此。
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一代人可能永远不会像其父辈那样奢侈地过日子。不少人已经晚上不再去酒吧,而选择冥想。以往在美国,35岁到50岁的人是某冥想App的最大用户群,但近期,越来越多20多岁的年轻人开始注册使用这个App,人数甚至很快增加到与35~50岁的群体相当。美国的大学生成为了其中最活跃的用户,很多人一天使用三次:早上做引导冥想,白天选择听一些恬静的音乐,晚上听一个温柔的“睡前故事”。
从白日放歌须纵酒,转型到安静冥想,这一画风转变不小。而促使画风转变的,是年轻人广为使用的社交媒体,因为年轻人很容易受同龄人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同龄人的影响,如果有人在群里不停地讲着冥想和健康生活,就让别人觉得那是一件很酷的事,可能会群起效仿。所以,以前大家的谈资可能是去酒吧的精彩经历,可现在流行的则是“佛系”冥想。
以前美国一直流行车轮上的快生活,而在佛系的带动下,慢生活方式也开始流行开来,影响到日常的不少方面。比如,以前美国年轻人早上去店里买杯机器做的咖啡,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烘焙和手冲咖啡。
除冥想和手冲咖啡外,耐心地编织毛线也成了美国“佛系”年轻人时下崇尚的消遣方式之一。美国纱工艺理事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习打毛线和钩针编织的18至34岁年轻人的增长速度是35至54岁人的两倍。大多数毛线编织者说,这件事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有助于应付压力。
绘画与盆栽等静态而富有艺术感的消遣方式也成为年轻人消磨时光的好方法。
欧洲人的素食潮
欧洲青年的“佛系”生活则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素食,以及由此而来的绿色生活方式。
在英国,2017年素食主义者大踏步地从边缘群体走入主流社会。纯素主义被称作发展最快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10年间,英国纯素者总数更是增加了260%。目前15岁以上人口当中,纯素食者有54.2万,而10年前,这个群体的总数只有15万。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50多万纯素食者当中,年龄在15岁到24岁的年轻人占将近一半。
对许多人来说,绝不参与屠宰、虐待动物是改吃纯素的关键原因。在他们心中,动物有知、有感,有生命的权利。也有人是因为喜爱动物,根本无法接受动物们成为自己的盘中餐。
此外,许多人改吃素的动机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年轻一代似乎更关爱环境。
除不吃肉外,英国年轻人酒也喝得比父辈少。在英国,16岁到 24岁年龄段的年轻人中,有20%的人不喝酒。喝酒的人少了,英国酒吧的数量每年减少了近千家。
欧洲大陆也呈现类似的健康趋势。欧洲药物和药物成瘾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来不吸烟,更不会尝试大麻、迷幻剂之类的毒品。很多青少年不抽烟、不喝酒,不碰毒品。欧洲“三不青年”的数量近几年越来越多了。比如,瑞典2003年的时候这类青少年占11%,在2015年的时候这个比率已经上升到31%了;而在冰岛“三不青年”比例增长更快,直接从2003年的23%上升到2015年的61%。
这种绿色的“佛系”生活意味着对之前生活方式的修正,各方也需要对此作出及时调整。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的一份报告显示,“佛系青年”一般都受过良好教育,年龄在20到29岁之间,他们把追求健康生活当作维持掌控感和在不稳定的世界里寻找慰藉的一种方式。欧睿2018年将“佛系”认定为改变消费行为的十大新兴力量之一。分析师阿利森·安格斯在研究报告里写道:“他们觉得他们能创造不同,而这一点会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这意味着他们会对更多东西说不,比如不喝酒,不要不健康的习惯,不用动物性产品,尤其是不要无节制地花钱,不做冤大头消费者。”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17期)
风起东洋:日本“草食族”的进化
“佛系”生活最早并非出现在中国,而是来自日本。2013年在日本的杂志上出现了“佛系男子”的说法。
日本社会内部的压力比中国更大,于是更早进化出了“佛系”生态圈。生活在城市里的日本年轻人面对社会急速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面对四面八方的压力,产生了孤独感、无力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从而诞生了“什么都不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的佛系生活。对此,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感叹:“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在大前研一眼中,这种无欲无求的“佛系”生活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日本无论物价如何降低,人们就是不想花钱,消费无法得到刺激;人们改变现有生活节奏的动力不足,经济没有明显增长;尽管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可30岁之前的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
“佛系”年轻人没有太多的物欲和成功欲,对于车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凑合了事。他们习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比如,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在上面费神费时间,也不想有什么对象,就喜欢自己一个人,觉得和别人在一起很累,等等。
前些年日本就有“草食族”的说法,指那些对待爱情像食草动物一般友善温和的群体,他们在感情关系和人际交往上较被动,性格腼腆害羞,不擅长与异性接触,和异性独处时能做到绝对的人畜无害。在对待感情、婚姻和家庭方面,“佛系”是“草食族”的进化版。
“佛系”生活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到固有的社会结构。日本厚生劳动省2017年12月底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估算值显示,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数仅为94.1万人,创下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同时,2017年新婚情侣数为60.7万对,也创新低。目前日本男性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女性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终生未婚。
日本传统的“买房安家”观念正在被“佛系”年轻人抛弃,选择租房生活的人越来越多。约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认为不买房也无所谓,这一比例在20岁至40岁的年轻人中更高。
此外,“佛系”不婚族的增加導致家庭消费减少,不愿生子同样使婴幼儿产品没有市场。从长远看,人口减少趋势难以得到缓解,潜在的劳动力和消费者也就会减少。
看似人畜无害的“佛系”风给“原产地”日本带来了不少隐患,这是最初没有预料到的。
美式生活画风转变
和日本不同的是,美国传统上就是一个物质社会,那里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之一。然而,即使在美国也刮起了一股“佛系”风。
改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现在很多美国年轻人成长于经济衰退期。这些切身体会过危机的人,面对延续至今的全球不确定性,把摆脱物欲横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作一种寻找平衡的办法。
中国的年轻人会把不走寻常路挂在嘴上,美国同龄人也是如此。
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一代人可能永远不会像其父辈那样奢侈地过日子。不少人已经晚上不再去酒吧,而选择冥想。以往在美国,35岁到50岁的人是某冥想App的最大用户群,但近期,越来越多20多岁的年轻人开始注册使用这个App,人数甚至很快增加到与35~50岁的群体相当。美国的大学生成为了其中最活跃的用户,很多人一天使用三次:早上做引导冥想,白天选择听一些恬静的音乐,晚上听一个温柔的“睡前故事”。
从白日放歌须纵酒,转型到安静冥想,这一画风转变不小。而促使画风转变的,是年轻人广为使用的社交媒体,因为年轻人很容易受同龄人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同龄人的影响,如果有人在群里不停地讲着冥想和健康生活,就让别人觉得那是一件很酷的事,可能会群起效仿。所以,以前大家的谈资可能是去酒吧的精彩经历,可现在流行的则是“佛系”冥想。
以前美国一直流行车轮上的快生活,而在佛系的带动下,慢生活方式也开始流行开来,影响到日常的不少方面。比如,以前美国年轻人早上去店里买杯机器做的咖啡,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烘焙和手冲咖啡。
除冥想和手冲咖啡外,耐心地编织毛线也成了美国“佛系”年轻人时下崇尚的消遣方式之一。美国纱工艺理事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习打毛线和钩针编织的18至34岁年轻人的增长速度是35至54岁人的两倍。大多数毛线编织者说,这件事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有助于应付压力。
绘画与盆栽等静态而富有艺术感的消遣方式也成为年轻人消磨时光的好方法。
欧洲人的素食潮
欧洲青年的“佛系”生活则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素食,以及由此而来的绿色生活方式。
在英国,2017年素食主义者大踏步地从边缘群体走入主流社会。纯素主义被称作发展最快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10年间,英国纯素者总数更是增加了260%。目前15岁以上人口当中,纯素食者有54.2万,而10年前,这个群体的总数只有15万。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50多万纯素食者当中,年龄在15岁到24岁的年轻人占将近一半。
对许多人来说,绝不参与屠宰、虐待动物是改吃纯素的关键原因。在他们心中,动物有知、有感,有生命的权利。也有人是因为喜爱动物,根本无法接受动物们成为自己的盘中餐。
此外,许多人改吃素的动机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年轻一代似乎更关爱环境。
除不吃肉外,英国年轻人酒也喝得比父辈少。在英国,16岁到 24岁年龄段的年轻人中,有20%的人不喝酒。喝酒的人少了,英国酒吧的数量每年减少了近千家。
欧洲大陆也呈现类似的健康趋势。欧洲药物和药物成瘾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来不吸烟,更不会尝试大麻、迷幻剂之类的毒品。很多青少年不抽烟、不喝酒,不碰毒品。欧洲“三不青年”的数量近几年越来越多了。比如,瑞典2003年的时候这类青少年占11%,在2015年的时候这个比率已经上升到31%了;而在冰岛“三不青年”比例增长更快,直接从2003年的23%上升到2015年的61%。
这种绿色的“佛系”生活意味着对之前生活方式的修正,各方也需要对此作出及时调整。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的一份报告显示,“佛系青年”一般都受过良好教育,年龄在20到29岁之间,他们把追求健康生活当作维持掌控感和在不稳定的世界里寻找慰藉的一种方式。欧睿2018年将“佛系”认定为改变消费行为的十大新兴力量之一。分析师阿利森·安格斯在研究报告里写道:“他们觉得他们能创造不同,而这一点会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这意味着他们会对更多东西说不,比如不喝酒,不要不健康的习惯,不用动物性产品,尤其是不要无节制地花钱,不做冤大头消费者。”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