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但由于合作动力不足,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因此,职业院校应主动走进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
【关键词】企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性
一、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关键加大优惠政策
1.政府制定政策来鼓励企业参加校企合作。如山东省出台的《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了企业办学的责任和对企业办学的政策支持,放手让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同时也注意了保证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的利益,使其真正能在职业教育中受益;尤其是政府通过制定减免企业税收、表彰高技能人才及其所属企业等鼓励性政策,对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第一,在行业内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参与,如评价审核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质,并规定获得资质的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教育培训资金、参与职业教育有关活动等方面可得到优先支持。第二,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政府统筹尤为重要,对有资格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建立,使那些生产条件完善的企业成为参与职业教育的资格企业,明确其责任和义务,明确校企双方在“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把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实效和由此推动的企业技术进步,纳入各企业法人任期考核内容;把开展校企合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考核评估对合作办学成绩卓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
3.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加大劳动市场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的交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最新动态,减少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增加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机会。
二、让教学管理适应校企合作的开展,关键要完善弹性学制的实施
1.织织实施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不适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对现有教学计划的改革,也就是要明晰课程的作用(为什么要设置)、课程的内容(学什么)、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序列(如何设置)、课程或作业实施主体(学校还是企业)。在此基础上,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计划,方案中要特别明确各专业所面向的实习岗位(群),以保证工作与学习的真正结合,避免工学互不关联。
2.深化学分制的研究与实施。职业院校要扩大与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式”对口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围,要参与更多的中短期的职业培训工作,实行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历教育與职业培训及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之间的学分相互承认机制,建立学生提前毕业制度,使学分制的实施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转变,以推进弹性学分制的实施。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进展,既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职业院校教育应当开发学生的全面智力,尤其是与职业技能学习相关的实践性智力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体制、后勤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3.加强选修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现在,学校实行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积极性,这对选修课程的开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管理制度上还不够健全,主要还处于教师的个人行为上,既缺乏宏观上的统筹和指导,也缺乏微观上的组织和管理,往往出现一些选修课程的课堂纪律差和教学效果低的情况。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与整体调控,完善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加强对教师授课质量的监控,对学生的出勤与纪律的管理。
三、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
1.职业素养得以提高。职业院校做好顶岗之初疏导工作,解除企业对顶岗实习安全顾虑,企业岗前培训要开展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工作防护设施,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为学生办理安全保险,解决企业后顾之忧,顺利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加深了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感悟到劳动艰辛与价值,更加珍惜求学机会。在有偿工学结合中,学生通过打工实习提升了职业道德修养。顶岗工作中,加深了对社会认识,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增强了与人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顶岗工作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90%的学生留在了企业就业,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2.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校企合作办学,学校直接了解到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岗位对知识技能的新要求,设置开发课程和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过程中,教师有机会接触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拓宽眼界,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了教师自身素质,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企业选拔到优秀人才,在学生工学结合中完成了岗前培训,缩短了新员工的培训时间,保证了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独立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力量。
【关键词】企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性
一、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关键加大优惠政策
1.政府制定政策来鼓励企业参加校企合作。如山东省出台的《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了企业办学的责任和对企业办学的政策支持,放手让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同时也注意了保证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的利益,使其真正能在职业教育中受益;尤其是政府通过制定减免企业税收、表彰高技能人才及其所属企业等鼓励性政策,对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第一,在行业内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参与,如评价审核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质,并规定获得资质的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教育培训资金、参与职业教育有关活动等方面可得到优先支持。第二,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政府统筹尤为重要,对有资格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建立,使那些生产条件完善的企业成为参与职业教育的资格企业,明确其责任和义务,明确校企双方在“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把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实效和由此推动的企业技术进步,纳入各企业法人任期考核内容;把开展校企合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考核评估对合作办学成绩卓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
3.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加大劳动市场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的交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最新动态,减少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增加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机会。
二、让教学管理适应校企合作的开展,关键要完善弹性学制的实施
1.织织实施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不适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对现有教学计划的改革,也就是要明晰课程的作用(为什么要设置)、课程的内容(学什么)、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序列(如何设置)、课程或作业实施主体(学校还是企业)。在此基础上,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计划,方案中要特别明确各专业所面向的实习岗位(群),以保证工作与学习的真正结合,避免工学互不关联。
2.深化学分制的研究与实施。职业院校要扩大与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式”对口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围,要参与更多的中短期的职业培训工作,实行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历教育與职业培训及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之间的学分相互承认机制,建立学生提前毕业制度,使学分制的实施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转变,以推进弹性学分制的实施。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进展,既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职业院校教育应当开发学生的全面智力,尤其是与职业技能学习相关的实践性智力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体制、后勤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3.加强选修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现在,学校实行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积极性,这对选修课程的开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管理制度上还不够健全,主要还处于教师的个人行为上,既缺乏宏观上的统筹和指导,也缺乏微观上的组织和管理,往往出现一些选修课程的课堂纪律差和教学效果低的情况。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与整体调控,完善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加强对教师授课质量的监控,对学生的出勤与纪律的管理。
三、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
1.职业素养得以提高。职业院校做好顶岗之初疏导工作,解除企业对顶岗实习安全顾虑,企业岗前培训要开展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工作防护设施,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为学生办理安全保险,解决企业后顾之忧,顺利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加深了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感悟到劳动艰辛与价值,更加珍惜求学机会。在有偿工学结合中,学生通过打工实习提升了职业道德修养。顶岗工作中,加深了对社会认识,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增强了与人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顶岗工作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90%的学生留在了企业就业,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2.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校企合作办学,学校直接了解到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岗位对知识技能的新要求,设置开发课程和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过程中,教师有机会接触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拓宽眼界,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了教师自身素质,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企业选拔到优秀人才,在学生工学结合中完成了岗前培训,缩短了新员工的培训时间,保证了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独立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