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计算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创设计算情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计算意识是指遇到问题时能够自觉地从数量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一种数学意识,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数学素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要利用生活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感知实际问题情境中蕴含着的数学信息,自觉地从数量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根据实际提出问题,尝试通过相关计算解决问题,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精彩场面,呈现学生观看奥运金牌榜的场景,并出示前5名代表团获得金牌数的统计表:
让学生描述前5名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原本枯燥的数据在具体情境中也“活”起来,学生从数据中获得对祖国取得成绩的自豪感。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你从发现的数学信息中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已经“入境”了,纷纷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英国和德国一共获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等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的计算意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解答了其中用加法解答的问题,至于用减法解答的问题是接下来要探究的计算题,师生一道选出了“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36-23)”的问題来探究不退位减法的算法,而“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51-36)”是退位减,在下一节课解决,接下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决了问题,在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同时,感受到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价值,逐步形成数学计算意识。
二、明算理懂算法,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情景,通过引导学生剖析算理,探索多种算法,并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进行创造性学习,并大胆鼓励学生“说”,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阐明算理、讲清算法,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思维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先根据画面创设情境:体育室有36个足球,我们班借出8个,还剩多少个足球?列出算式36-8后,围绕“6减8不够减,怎么办?”让学生摆出36根小棒(3捆和6根),引导学生提出“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尝试得出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结果都是28,我再让学生大声讲出思考过程,有多种算法……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借助操作,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多样化的算法,有条理地讲述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其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严格计算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运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不可或缺的因素,就如乌申斯基所说的:“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细节,严格要求,努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促进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经常看到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例如:计算216×0÷18 36时,有的学生一看到算式中的0就马上得出结果是0;计算1.89-0.75 0.25,有的学生很快就得出得数是0.89。这些错误学生一经提醒就自己马上改过来,可见是学生由于粗心导致的错误。因此,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对题目中每一个数据和符号都进行认真校对,确定好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其次,要使学生养成认真书写、规范计算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最后,要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学中要重视估算教学,引导学生正确估算。在开始计算时,先进行估算,得到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计算后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在学生计算正确率较高的情况下,提倡通过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四、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两条线索,数学知识是教材上的明线,数学思想方法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活动的经验,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运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揭示规律的教学中逐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熏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计算教学中常常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时,由于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学时老师应该抓住这种联系,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在探究“2.4×0.8”的算法时,先引导学生将2.4和0.8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得出24×8=192,因为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算出的积192就等于原来积的100倍,为了使积不变,就要把192除以100得1.92,所以2.4×0.8=1.92,这里是运用转化以及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计算的。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也是运用转化的思想。这样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中,逐步向学生渗透“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化难为易,提高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计算教学中时时刻刻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渗透。比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时,应注意数形结合、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应该渗透不完全归纳和数学建模等思想方法,在把运算定律由整数推广到小数、分数时,可以应用不完全归纳、类比推理等思想方法……在计算教学中,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以上是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并非割裂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渗透于计算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特定的情境、开展丰富的活动、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一点一滴中,从而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真正学好数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创设计算情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计算意识是指遇到问题时能够自觉地从数量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一种数学意识,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数学素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要利用生活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感知实际问题情境中蕴含着的数学信息,自觉地从数量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根据实际提出问题,尝试通过相关计算解决问题,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精彩场面,呈现学生观看奥运金牌榜的场景,并出示前5名代表团获得金牌数的统计表:
让学生描述前5名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原本枯燥的数据在具体情境中也“活”起来,学生从数据中获得对祖国取得成绩的自豪感。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你从发现的数学信息中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已经“入境”了,纷纷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英国和德国一共获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等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的计算意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解答了其中用加法解答的问题,至于用减法解答的问题是接下来要探究的计算题,师生一道选出了“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36-23)”的问題来探究不退位减法的算法,而“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51-36)”是退位减,在下一节课解决,接下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决了问题,在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同时,感受到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价值,逐步形成数学计算意识。
二、明算理懂算法,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情景,通过引导学生剖析算理,探索多种算法,并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进行创造性学习,并大胆鼓励学生“说”,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阐明算理、讲清算法,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思维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先根据画面创设情境:体育室有36个足球,我们班借出8个,还剩多少个足球?列出算式36-8后,围绕“6减8不够减,怎么办?”让学生摆出36根小棒(3捆和6根),引导学生提出“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尝试得出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结果都是28,我再让学生大声讲出思考过程,有多种算法……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借助操作,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多样化的算法,有条理地讲述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其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严格计算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运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不可或缺的因素,就如乌申斯基所说的:“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细节,严格要求,努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促进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经常看到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例如:计算216×0÷18 36时,有的学生一看到算式中的0就马上得出结果是0;计算1.89-0.75 0.25,有的学生很快就得出得数是0.89。这些错误学生一经提醒就自己马上改过来,可见是学生由于粗心导致的错误。因此,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对题目中每一个数据和符号都进行认真校对,确定好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其次,要使学生养成认真书写、规范计算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最后,要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学中要重视估算教学,引导学生正确估算。在开始计算时,先进行估算,得到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计算后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在学生计算正确率较高的情况下,提倡通过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四、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两条线索,数学知识是教材上的明线,数学思想方法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活动的经验,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运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揭示规律的教学中逐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熏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计算教学中常常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时,由于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学时老师应该抓住这种联系,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在探究“2.4×0.8”的算法时,先引导学生将2.4和0.8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得出24×8=192,因为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算出的积192就等于原来积的100倍,为了使积不变,就要把192除以100得1.92,所以2.4×0.8=1.92,这里是运用转化以及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计算的。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也是运用转化的思想。这样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中,逐步向学生渗透“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化难为易,提高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计算教学中时时刻刻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渗透。比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时,应注意数形结合、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应该渗透不完全归纳和数学建模等思想方法,在把运算定律由整数推广到小数、分数时,可以应用不完全归纳、类比推理等思想方法……在计算教学中,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以上是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并非割裂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渗透于计算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特定的情境、开展丰富的活动、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一点一滴中,从而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真正学好数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