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如何才能写出个性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因囿于“就事论事”的框架与基本相同的主旨与基调而不免总体趋同,要想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带入作者情感体验进行论证,以求言为心声;二是论据的具体化与细节化,使抽象概念通过具体化拆分更有针对性,用细节强化观点,彰显作者个性;三是通过时评材料唤起学生关注现实的热情,通过训练论点的深刻与同中求异突显个性。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个性化;情感带入
  在广西北海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训交流会上,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梁老师就当下中学生写作能力,即一个人反映在写作上的知识、智力和技能堪忧的现状,借崔永元一句“聪明伶俐地进去,呆若木鸡地出来”的一番感慨,引人深思。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让两届学生各写了两篇分别以“中学生如何阅读经典”和“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为论述重心的作文,学生届别不同,文理科班别不同,作文呈现出来的问题却大同小异——基本能够有层次、较理性的论证观点,但往往流于千篇一律,泛泛而谈,浮于表面,根本论不出所以然,更别提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专属于自己的个性。
  随附两个作文题如下: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知名电视台在固定的“与经典亲密接触”节目中,邀请部分文化名人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作阅读指导。下面是各位专家的“对如何阅读经典”的建议:
  漫画家:读连环画,图文并茂,印象深刻。
  作家:读原著,通过文字发现并感悟作品的真情善意和美好。
  影视家:观赏视频,看得有趣,看得轻松。
  表演艺术家:最好是改编为课本剧并组织演出,亲临其境,感受真切。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将有所增加,题材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还有一些文言文,还增设专题栏目,安排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材料二: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教育部门日前召开“12年国教课纲课审大会”,普通高中分组提出“国文科必读古文”由20篇降为10或15篇,并可能裁掉若干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作。
  材料三:时下中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但是一位资深教师说必须变“怕”为“爱”,否则就无法走出语文教学的死胡同!
  读了以上三则消息,你对为何要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比例增减、内容增删等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为什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文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对于新材料任务驱动式作文,特别是当文章主旨基本一样时,对同一则或几则材料,学生与学生之间认识深度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如何指导才能在作文中呈现学生自己的个性,突出学生自己的特色?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论证:作者情感带入
  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需要融入作者的真情實感,但往往忽略了,这一定律对议论文其实同样适用。在一对一当面指导学生作文时,笔者经常让学生划出自己作文中真心想要表达的观点、情感,真正是言为心声、不得不发的内容。事实证明,寥寥无几。而真正优秀的让人惊叹的作文,却大都有这个特点。有人将其理解为独到的见解,其实那更应该是,作者的心声。
  是的,议论文也是需要带入作者情感的,是必须要有专属于自己的理解的。只有将自己置身事件之中,设身处地,才能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个事不关己的局外人,高高在上,冷眼观看。才能用道理去据理力争以求信,而非仅仅完成论述的任务,才会用论据去旁征博引以求同,而非仅仅堆砌材料所谓联系现实。
  所以,当几乎所有同学的观点之一都无可避免地指向“文言文是思想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时,有同学写出“自信中国人,我们有权利有义务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革故鼎新”“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受到了应有的素质教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于我而言,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一个走向并走进古人的过程”“中国以全新的姿态崛起时,我们自己却不能坚守文化自信,可叹、可笑、可耻,连最基本的文化传播形式文言文都畏惧,倒也可怜”。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其实也是视觉冲击点,就是时时处处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是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很诚恳、很投入地去探讨、去反思他所遇到的问题。在问题面前,他是一个承担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说教者、旁观者。所以,类似这样带入了作者情感的文言文传承的危机感,青年学生对文化自信能否坚守的焦虑,因为有了“我”的感受,“我”的认识,必定深深地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因为只有这样投入情感的文字,才能让读者切身感受到当代中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对未来的期许与热切,感受到一个当代中学生的一腔热血、一份情怀。
  二、论据:常例出新巧,典例求细节
  一篇兼具层次性与逻辑性的文章一定是条分缕析的,让人忍不住点头称是的。应该说具备这样特点的议论文已经有了作为一类文的必备条件,但如果思维的深度即文章的深刻性不够,如何能让读者拍手叫好?故而,在限定了考生发挥的时间与空间,并基本限定了写作任务和主旨基调的新材料任务驱动作文中,如何指导学生打造自己专属的闪光点,值得思考。
  1.形式上:需新、需巧
  个人认为,因为文学功底、素养、积累等因素的限制,思维的深度需要时间的打磨。所以“事实胜于雄辩”“论述不够,素材来凑”确实是解决之道。但貌似信手拈来的素材是需要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裁剪、重组的。学生如能根据自身所述观点从而对即使是最大众化的素材进行整合与表达上的重组、突显,就能从表达上达到出新、出巧的效果。举例如下: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总论)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分项排比)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议论作结)(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本段所举三个人物众所周知,这是“常”,但其所引述的文句则许多人是陌生的,这是“新”;三件事情都是熟悉的,这是“常”,但角度换为“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让人一惊,这是“巧”。而语言表达方面,形质兼美的诗句,诸如“战功赫赫”“惨淡结局”“壮志难酬”等饱含温度的成语的使用,便使所列举的事件如再现眼前,栩栩如生,读这样的文章,自然如同走进知识的殿堂,如品尝美味佳肴。
  2.内容上:求具体、求细节
  任务驱动式新材料作文因为是在规避套作的同时引导中学生去关注现实,去察觉并认知一类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故而所涉及的核心概念间或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如上述两则材料中的“文言文”和“经典”。其实这是两个非常贴近中学生认知的概念,但因其高度概括显得笼统,不够具体。写作实践中,熟悉的概念反而易出现模糊化的倾向,表现为:把对“经典”的理解泛化,即将读经典等同于读所有的书;或将对“经典”的理解窄化,等同于读四大名著、等同于文言文与生涩难懂;更有甚者,全文都是“经典”二字,却没有任何针对经典的具体化、形象化的阐释。诸如此类,文章自然平实无奇,淡而无味。是为困局,如何破解?
  首先,化抽象为具体。对于一个抽象问题的论述,要想体现出论述的层次性与说理的透辟,最好就是从概念中分析并剥离出其所涉及的主体,分别展开。要论述“用读原著的方式读经典”,就要从“原著”这个抽象概念中剥离出有关主体,比如,作者、读者、文字,然后拆分成文字本身或哀婉或豪壮或幽默或精辟的魅力、与呕心沥血的作者穿越时空的情感交流、读者思索后的画面重构几个层面。又如“将经典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就得剥离与之相关的下位概念:观众的视觉冲击、演员的个人演绎、导演的商业需求等层面。总之,有意识地分解出下位概念并以此展开,能让文本对抽象概念的论述因为具体化而更有针对性,更到位。
  其次,用细节出个性。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和散文中最易捕捉也最易打动读者的常见手法。其实议论文中作为论据的素材,固然需要剪裁与观点最为契合的部分,以免失之于堆砌材料。与此同时,材料关键部分的细节描摹,更易打造文章亮点。论述“读原著的方式读经典”时,用论述性的語言“夹叙夹议”呈现出“只有从原著中才品得出黛玉一首《葬花吟》多少辛酸多少落寞,也只有原著中才能品得出花和尚鲁智深坐化时经典一笑的平静和淡然”。这两则材料应是议论文中素材运用的范例,表现为高度剪裁、叙议结合、又细节突显。其中“黛玉葬花”特有的“辛酸落寞”与花和尚坐化特有的“经典一笑”,只有真正读过并沉浸于原著的人才能有深刻体会,而且每个读者会因不同情境而有不同的体会。所以素材中的细节在强化作者观点的同时,更能彰显议论者自身的个性特点。
  三、个性:源自深刻,取自训练
  高考材料作文,从终极目标来看,它既是人才选拔的工具,也应该是一种体现特定时代文化品格的表征——学生能否有独立的健康的文化价值观,是否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所以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如把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游客在故宫文物上刻字、中国大妈广场舞等热点新闻拿来作为题目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方面,这样的训练能唤起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因为一个对社会并不关心的人,很难写出让人叫好的时评文章。比如,为完成“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作业,一个优秀的学生,需要先弄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整理出网络上有代表性的评论角度:错过一站,也错过一生:理性与冷静;承载生命的方向盘如何转动:个人与群体的权衡;舆论对女司机的网络霸凌:媒体责任与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关注新闻事件,倾听来自各方的声音,形成理性的分析评判,这是个性思考的前提。
  另一方面,这样的训练也能引导学生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同样是此事件,一篇题为《反思自身,放眼社会,毋诘冤魂》的作文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斯人已逝,不对无辜的逝者指手画脚,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和尊重。不同于“发生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他的思考是:当雪崩来临时,每一片雪花是否都有罪还有待斟酌。这就是学生自己独到的认识与见地,这就是个性化的思考。
  总而言之,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虽然会囿于“就事论事”的框架与基本相同的主旨与基调而不免总体趋同,但论证的情感带入,论据的具体化与细节化,通过时评材料训练论点的深刻与同中求异,都是理想的作文“个性化”的突破口。
其他文献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讲,倡导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方式一定要符合学生的个体特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此基础上,来对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学习兴趣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与提升。在本文中,笔者对自育自学教学中,数学“分层练习”的实践与认识展开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以此来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育自学;分层练习;实践;认识  自育自学教学模式,是教育家魏书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写出的作文语句优美,用词精辟,但内容不遂人意,不是文不对题,偏离中心,就是主次不分,缺少重点。究其原因,是作文前审题不当或是没有认真审题。  何为审题?审题就是对一个作文题目的写作要求进行仔细审查、分析和研究,由此决定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的过程,是整个作文构思的开端,也是作文构思的基础。古人讲:“文成于思”。作文抓住“思”也就抓住了作文的真谛,
一、绪论  关于导入的艺术类书籍层出不穷,但大多数书籍都只是从纯技巧或者导入方法的分类上进行阐述,很少留意到导入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常常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从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师不理解导入的意义及目的,只知道导人是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环节,却不知道导入的本质内容,使导人成为形式上的“走过场”,起不到导入应发挥的作用。  因此,我尝试从“情”上进行分类,探索出让广大教师容易操作的激情导入方式
前段时间,央视播放的《經典咏流传》,看了感受颇深。此节目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经典中注入新时代元素,成为新的文化。教育部相关领导也说过,应该培养孩子从小接触古典诗词,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古诗的美,受其熏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并创新。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该怎样让学生爱上古诗,学
“搬家”的定义原指迁移居所,也泛指移动物品的位置或地点。把“搬家”做法放到作文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作文教学中的“搬家”,就是将原有的知识,通过渗透、应用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即结合课文进行写作。那么小学作文教学为什么要注重“搬家”教学呢?主要出于两种考虑:  一是對学生有移情化性的作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对于一些文章所蕴含的意义,人生哲理他们很难体会得到。如S版第八册中《桂林山水
【摘要】节奏感强的旋律能让人迅速进入到一种兴奋中状态,而熟悉的儿歌进行改编英语对话或故事既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又能让孩子学得愉快,还让课堂有亮点,很好地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Chant;特色;唱;精彩  首次教授三年级PEP人教版英语时发现里面的Let’s do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读得最齐最好的。光盘里领读者的声音显得是那么精神抖擞,让人一听就为之振奋,情绪也跟着他们的节奏而起伏,师生
【摘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的核心,切实保障幼儿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幼师队伍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其心理、身体、个体素质等状态与教育水平成正相关。鉴此,切实做好幼师队伍管理,夯实人力资源基础,是幼儿园园长需加强重视的问题。本文即从情感管理概念、作用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幼儿园管理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情感管理;幼儿园;管理方法  幼儿教育是人类启蒙教育的起点,也是儿童成长的起跑线。在幼儿教育中,对
摘要:“情者文之经”“为情选文”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因此,培养学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归纳起来,渲染氛围、精读课文、角色朗读、情景交融是培训学生情感的途径:渲染氛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精读课文,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因;角色朗读,能诱发学生的情感;情景交融,能强化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朗读  我国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
夏天过去了,秋天匆匆忙忙地赶来,叫醒我们的梦。  秋天是自然的大魔术师,他真厉害呀!他用魔术棒把果树一变,果树就结出了好多果子,如果你去摘果子,果子对你笑;柿子也露出了红红的笑脸,高兴地笑了;西红柿也来凑热闹了,西红柿和柿子你推我挤,好像在对我们说:“快来吃我吧!”  秋天用魔术棒点了一下我,他把我变得和小猴一样精灵活泼了。我模仿着孙悟空,幻想着去西天斩妖除魔。  秋天用魔术棒点了一下小树,啊!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综合型人才,而我们当前的分科教学阻碍了对综合人才的培养。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它对于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完整发展,教师的成功转型,课程理念的落实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围绕多个学科、多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与思维,从而能更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多学科主题教学,确定一个主题,各个学科设计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