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航站楼是二十世纪诞生的新建筑类型。从诞生到现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航站楼从最初功能单一,没有特定风格的交通中转建筑发展到现在有独立的建筑体系,完整的功能空间,独特的建筑风格的综合性交通建筑,其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影响之大,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航站楼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民航;航站楼;航站楼建筑
航站楼,又称候机楼,是机场内最主要的建筑设施,是空运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中转设施。现代意义的航站楼还有商业、娱乐、文化等功能及相关设施。 航站楼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旅客、货物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查,实现机场持续安全运行,并通过合理商业设施布局,满足过站旅客的服务需求。
一、我国机场航站楼的发展阶段和划代
国民航机场发展时间非常早,建国之前,我国已经有相对比较简单的航站楼。这些建筑规模小,也没有形成明显的航站楼特征。 建国以后,我国航站楼经历了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期,这一阶段的航站楼比较简单。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称这一时期建设的航站楼称为第一代航站楼。
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由于社会基础的变化和技术经济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航站楼开始显露出一些现代航站楼的特征,我们称这一阶段的航站楼为第二代航站楼。
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到 21 世纪初,这一时期的航站楼已经发展成为非常现代的航站楼,规模和空间品质都有非常大的提升,我们称这一时期的航站楼为第三代航站楼。
第四阶段:21 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我国民航机场航站楼功能、空间已经变化不大,在航站楼设计中诞生了很多新的设计理念,例如绿色生态、交通集约化、弹性设计等,我们称这一代航站楼为第四代航站楼。
二、我国机场航站楼发展规律
(一)数量与规模的增长
我国第一代航站楼面积最小,以当时我国最大的北京首都机场T0航站楼为例,面积也只有 1.1 万平方米,相比较第一代而言,我国第二代航站楼面积就要大很多,一般在 1~5 万平方米左右。而我国第三代航站楼建设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设备之先进都是第二代航站楼无法比拟的。数据显示,我国主要民航机场第三代航站楼平均面积约为 10 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T2 航站楼,面积达到了惊人的 32.65 万平方米。我国第四代航站楼是进入 21 世纪后,在第三代航站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保留了第三代航站楼的主要特征,并且又有新的发展。我国第四代航站楼规模是历代航站楼中最大的。数据显示,我国主要机场第四代航站楼面积约为 26 万平方米,约为第三代航站楼平均面积的 3 倍。
(二)构型的大型化与复杂化
早期的航站楼构型非常简单,一般都是简单式航站楼。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旅客量的剧增、飞机的更新换代,航站楼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目前常见的航站楼构型有以下八种:简单式航站楼、摆渡式航站楼、前列式航站楼、指廊式航站楼、卫星厅式航站楼、岛式航站楼、空侧式航站楼、直线型航站楼。
(三)功能设施更加全面
最早的航站楼功能非常简单,仅仅包含了售票、检票、候机、少量管理用房等基本的交通功能,航站楼的空间非常的简单。 后来,随着航站楼建筑的不断发展,航站楼的功能不断增多,各类设施数量繁多,空间逐渐复杂起来。到现代,航站楼的除了交通功能、还发展出另一些功能,如商业、商务、餐饮、住宿等功能。随着航空旅客激增,越来越多规模巨大、设备先进、功能多样的现代航站楼被建造出来。
(四)流程楼的结构技术革新
我国第一代航站楼的结构设计与一般火车站差别不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机场航站楼常采用实用性结构设计,大多数航站楼都倾向将设备层设在屋顶,这既限制了自然光线的照射,也导致楼顶的低矮和空间环境的拥挤。
直到 80 年代末期,由于经济条件得到很大改观,我国第二代航站楼在不断改扩建的过程中,结合国际先进技术,大胆采用了新型钢结构,至此,航站楼建筑才慢慢实现了钢结构与大面积玻璃幕墙的组合。 后来,建筑师们在钢结构设计建设的实践中发展,钢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结构体系,不但可以满足大跨空间的功能需求,还可以通过设计使其实现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结构由隐藏慢慢走向了展示。在我国第三代航站楼和第四代航站楼中,在结构美学思潮下的结构艺术逐渐成为航站楼空间艺术最强的表现点之一。
三、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民航机场航站楼呈现比较鲜明的逐代发展模式,每一代航站楼都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时代特征。回顾历史,我国民航机场航站楼从改革开放前的第一代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代,又在 10 年左右的时间里从第二代发展到第三代,二十一世纪初发展到第四代,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我国民航机场航站楼未来该如何发展,我想必须立足我国自身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状况,适当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出符合此时,符合此地的方案,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体系,在世界航站楼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 武威. 机场航站楼设计及其案例分析[D] .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2] 赖聚奎, 王国梁. 国际空港的演变和航站楼功能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78, 3.
[3] 欧阳杰. 中国近代机场候机楼的发展历程和设计特征[C]. //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586-590.
关键词:民航;航站楼;航站楼建筑
航站楼,又称候机楼,是机场内最主要的建筑设施,是空运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中转设施。现代意义的航站楼还有商业、娱乐、文化等功能及相关设施。 航站楼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旅客、货物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查,实现机场持续安全运行,并通过合理商业设施布局,满足过站旅客的服务需求。
一、我国机场航站楼的发展阶段和划代
国民航机场发展时间非常早,建国之前,我国已经有相对比较简单的航站楼。这些建筑规模小,也没有形成明显的航站楼特征。 建国以后,我国航站楼经历了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期,这一阶段的航站楼比较简单。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称这一时期建设的航站楼称为第一代航站楼。
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由于社会基础的变化和技术经济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航站楼开始显露出一些现代航站楼的特征,我们称这一阶段的航站楼为第二代航站楼。
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到 21 世纪初,这一时期的航站楼已经发展成为非常现代的航站楼,规模和空间品质都有非常大的提升,我们称这一时期的航站楼为第三代航站楼。
第四阶段:21 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我国民航机场航站楼功能、空间已经变化不大,在航站楼设计中诞生了很多新的设计理念,例如绿色生态、交通集约化、弹性设计等,我们称这一代航站楼为第四代航站楼。
二、我国机场航站楼发展规律
(一)数量与规模的增长
我国第一代航站楼面积最小,以当时我国最大的北京首都机场T0航站楼为例,面积也只有 1.1 万平方米,相比较第一代而言,我国第二代航站楼面积就要大很多,一般在 1~5 万平方米左右。而我国第三代航站楼建设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设备之先进都是第二代航站楼无法比拟的。数据显示,我国主要民航机场第三代航站楼平均面积约为 10 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T2 航站楼,面积达到了惊人的 32.65 万平方米。我国第四代航站楼是进入 21 世纪后,在第三代航站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保留了第三代航站楼的主要特征,并且又有新的发展。我国第四代航站楼规模是历代航站楼中最大的。数据显示,我国主要机场第四代航站楼面积约为 26 万平方米,约为第三代航站楼平均面积的 3 倍。
(二)构型的大型化与复杂化
早期的航站楼构型非常简单,一般都是简单式航站楼。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旅客量的剧增、飞机的更新换代,航站楼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目前常见的航站楼构型有以下八种:简单式航站楼、摆渡式航站楼、前列式航站楼、指廊式航站楼、卫星厅式航站楼、岛式航站楼、空侧式航站楼、直线型航站楼。
(三)功能设施更加全面
最早的航站楼功能非常简单,仅仅包含了售票、检票、候机、少量管理用房等基本的交通功能,航站楼的空间非常的简单。 后来,随着航站楼建筑的不断发展,航站楼的功能不断增多,各类设施数量繁多,空间逐渐复杂起来。到现代,航站楼的除了交通功能、还发展出另一些功能,如商业、商务、餐饮、住宿等功能。随着航空旅客激增,越来越多规模巨大、设备先进、功能多样的现代航站楼被建造出来。
(四)流程楼的结构技术革新
我国第一代航站楼的结构设计与一般火车站差别不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机场航站楼常采用实用性结构设计,大多数航站楼都倾向将设备层设在屋顶,这既限制了自然光线的照射,也导致楼顶的低矮和空间环境的拥挤。
直到 80 年代末期,由于经济条件得到很大改观,我国第二代航站楼在不断改扩建的过程中,结合国际先进技术,大胆采用了新型钢结构,至此,航站楼建筑才慢慢实现了钢结构与大面积玻璃幕墙的组合。 后来,建筑师们在钢结构设计建设的实践中发展,钢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结构体系,不但可以满足大跨空间的功能需求,还可以通过设计使其实现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结构由隐藏慢慢走向了展示。在我国第三代航站楼和第四代航站楼中,在结构美学思潮下的结构艺术逐渐成为航站楼空间艺术最强的表现点之一。
三、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民航机场航站楼呈现比较鲜明的逐代发展模式,每一代航站楼都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时代特征。回顾历史,我国民航机场航站楼从改革开放前的第一代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代,又在 10 年左右的时间里从第二代发展到第三代,二十一世纪初发展到第四代,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我国民航机场航站楼未来该如何发展,我想必须立足我国自身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状况,适当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出符合此时,符合此地的方案,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体系,在世界航站楼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 武威. 机场航站楼设计及其案例分析[D] .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2] 赖聚奎, 王国梁. 国际空港的演变和航站楼功能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78, 3.
[3] 欧阳杰. 中国近代机场候机楼的发展历程和设计特征[C]. //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58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