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份“停薪留职”的“三年之约”再次出台,让体制内的科研人员在投入创业大潮时再无后顾之忧。
2015年5月6日起,如果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想要创业,一份“停薪留职”的“三年之约”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经过单位批准,科研人员可保留体制内身份“出走”创办企业,3年期满人员可自行选择回原单位就业或继续创业。这是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后文统称《意见》)中的规定。
就在这一《意见》出台的次日,李克强总理还去到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关村创业大街,与科研人员及“创客”们展开亲密交流。
“停薪留职”政策再出台,总理走访创业大街,这接连的事件在引发舆论热议同时,更让科研人员们展开思考,或许是时候从这块体制内死守的“一亩三分地”走出去,响应创新号召,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创业了。
创业催化剂再升级
其实,早在1983年6月,当时的劳动人事部、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下发了一份《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后文统称《通知》)。自此,“停薪留职”政策展开。
对于这一政策的推行,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无疑是希望打破国有企业那种“死水一潭”的局面,鼓励企业职工摆脱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的思想,
此次国务院力排众议出台的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优惠政策,无论是停职时间还是待遇上都优于1983年的《通知》。
比如,1983年《通知》规定停薪留职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停薪留职期间,不升级,不享受各种津贴、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而最新的《意见》则福利更多:不仅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还能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也正因此,分析人士将此次的“停薪留职”看做是当年政策的2.0升级版。
回望上世纪80年代,之所以从政治层面出发推出创业优惠政策,既是为了让国企职工们涌入市场获得更大的成功,正如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便是当年响应号召“下海”创业成功的典范;另外,从管理层面来看,如此更利于从业单位更换血液,减负的同时增加更多活力;再者,这一举措还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
像当年中关村大街上的校办企业能够发展成高科技公司,“停薪留职”这一政策功不可没。然而,在柳传志看来,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的效果一直不是很好,特别需要鼓励有经验的科研人员创业,或将其输送到相关科技企业成为不错的方式。为此,早在2008年中国科学院和联想控股便联合创办了“联想之星”,旨在发现和培养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而国务院此次政策最大的亮点便是焕发出我国含金量更高一些的科研人员的创业积极性。通过在制度上对体制内的科研人员有所放开,在政策上又保证他们在劳保及社会方面的福利,还为他们保持原来岗位的架构和体系,总而言之,这将强烈激发起科研人员的活力。更有分析人士称,当前“停薪留职2.0”政策一经推出,或将我国的创业形势推向又一个高峰——更多的科技人才将涌入到创业大军中来。
创业不能单单靠大学生
中国自2002年推出《中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经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和再就业相结合”,“促进就业”这三个阶段之后,现今则迎来了“促进就业创业”的阶段,尤其从国家政治层面出发更频频突出“创业”一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曾是李克强总理呼吁现代大学生积极创业时提出的口号,然而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则认为,仅仅靠大学生创业是不够的,体制内有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若能加入到创业大潮中来,将大大地提高创业成功率,这或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只是,面对国家再次出台的优惠政策,科研人员们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目前仍在中科院某研究所供职的刘先生表示,早在《意见》出台前,他便对创业“心有所动”,如今整个市场又是一片大好景象,自己的创业进程也将逐步推进。
也有一些科研人员认为,利用“三年之约”去创业时间短不说,在此期间还可能错失“铁饭碗”里的一些机遇,得不偿失。
对此,刘先生则表示,“对于一个创业者或团队来说,三年时间已经足够去看清楚创得这个‘业’是否有所成,好结果就继续坚持,继而离岗;不成功者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可能‘不适合创业’抑或‘创业项目不够好’,彼时还可以重回原工作岗位。”在刘先生看来,即便科研人员再创业需要迎接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及创业风险,但国家为其保留着“铁饭碗”达三年,凭此一点便足以免去“前怕拦阻后怕无路”的担忧了。
创业成科技人才新舞台
彼时“停薪留职”成功创业的人们,如今已经被看成是“下海的英雄”,而当前的时代背景与30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一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多少充斥着一种“壮士断腕”般的味道。即使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科研人员是否愿意创业仍然是未知数。
显然,时代的变迁,不仅让市场竞争成为常态,更让每个打拼创业的人时刻承受着竞争的压力和创业失败的风险。而这或许也可以作为用来解释一些人对待《意见》出台后仍然持谨慎观望态度的理由。
一直以来,创业门槛过高、企业竞争压力大、创业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巨大的机会成本,这些都成为阻碍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因素。然而李克强总理一句,“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不仅道出了我国促进简政放权的决心,更让体制内的科研人员看到了国家鼓励创新求变的态度。
随即李克强总理在5月7日考察中科院物理所,再到中关村喝咖啡看路演这一“旋风式”的走访活动,则重申了领导层在经济增速放缓之际寻找新增长点的指向:支持基础科研、支撑创新、推动创业、引导创业借力“互联网+”。日前,李克强总理更表示,创新是中国成为强国计划的关键,而政府希望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的“中国创造”因素。
于此而言,高新技术行业加强创新并不奇怪,而科技人才在创业潮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
李克强总理进入中科院考察期间还提出,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在他看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未来应该让科研人员的智慧产生乘数效应,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待遇和尊严,让创新旗帜高高扬起。
2015年5月6日起,如果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想要创业,一份“停薪留职”的“三年之约”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经过单位批准,科研人员可保留体制内身份“出走”创办企业,3年期满人员可自行选择回原单位就业或继续创业。这是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后文统称《意见》)中的规定。
就在这一《意见》出台的次日,李克强总理还去到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关村创业大街,与科研人员及“创客”们展开亲密交流。
“停薪留职”政策再出台,总理走访创业大街,这接连的事件在引发舆论热议同时,更让科研人员们展开思考,或许是时候从这块体制内死守的“一亩三分地”走出去,响应创新号召,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创业了。
创业催化剂再升级
其实,早在1983年6月,当时的劳动人事部、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下发了一份《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后文统称《通知》)。自此,“停薪留职”政策展开。
对于这一政策的推行,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无疑是希望打破国有企业那种“死水一潭”的局面,鼓励企业职工摆脱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的思想,
此次国务院力排众议出台的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优惠政策,无论是停职时间还是待遇上都优于1983年的《通知》。
比如,1983年《通知》规定停薪留职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停薪留职期间,不升级,不享受各种津贴、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而最新的《意见》则福利更多:不仅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还能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也正因此,分析人士将此次的“停薪留职”看做是当年政策的2.0升级版。
回望上世纪80年代,之所以从政治层面出发推出创业优惠政策,既是为了让国企职工们涌入市场获得更大的成功,正如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便是当年响应号召“下海”创业成功的典范;另外,从管理层面来看,如此更利于从业单位更换血液,减负的同时增加更多活力;再者,这一举措还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
像当年中关村大街上的校办企业能够发展成高科技公司,“停薪留职”这一政策功不可没。然而,在柳传志看来,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的效果一直不是很好,特别需要鼓励有经验的科研人员创业,或将其输送到相关科技企业成为不错的方式。为此,早在2008年中国科学院和联想控股便联合创办了“联想之星”,旨在发现和培养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而国务院此次政策最大的亮点便是焕发出我国含金量更高一些的科研人员的创业积极性。通过在制度上对体制内的科研人员有所放开,在政策上又保证他们在劳保及社会方面的福利,还为他们保持原来岗位的架构和体系,总而言之,这将强烈激发起科研人员的活力。更有分析人士称,当前“停薪留职2.0”政策一经推出,或将我国的创业形势推向又一个高峰——更多的科技人才将涌入到创业大军中来。
创业不能单单靠大学生
中国自2002年推出《中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经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和再就业相结合”,“促进就业”这三个阶段之后,现今则迎来了“促进就业创业”的阶段,尤其从国家政治层面出发更频频突出“创业”一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曾是李克强总理呼吁现代大学生积极创业时提出的口号,然而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则认为,仅仅靠大学生创业是不够的,体制内有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若能加入到创业大潮中来,将大大地提高创业成功率,这或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只是,面对国家再次出台的优惠政策,科研人员们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目前仍在中科院某研究所供职的刘先生表示,早在《意见》出台前,他便对创业“心有所动”,如今整个市场又是一片大好景象,自己的创业进程也将逐步推进。
也有一些科研人员认为,利用“三年之约”去创业时间短不说,在此期间还可能错失“铁饭碗”里的一些机遇,得不偿失。
对此,刘先生则表示,“对于一个创业者或团队来说,三年时间已经足够去看清楚创得这个‘业’是否有所成,好结果就继续坚持,继而离岗;不成功者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可能‘不适合创业’抑或‘创业项目不够好’,彼时还可以重回原工作岗位。”在刘先生看来,即便科研人员再创业需要迎接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及创业风险,但国家为其保留着“铁饭碗”达三年,凭此一点便足以免去“前怕拦阻后怕无路”的担忧了。
创业成科技人才新舞台
彼时“停薪留职”成功创业的人们,如今已经被看成是“下海的英雄”,而当前的时代背景与30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一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多少充斥着一种“壮士断腕”般的味道。即使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科研人员是否愿意创业仍然是未知数。
显然,时代的变迁,不仅让市场竞争成为常态,更让每个打拼创业的人时刻承受着竞争的压力和创业失败的风险。而这或许也可以作为用来解释一些人对待《意见》出台后仍然持谨慎观望态度的理由。
一直以来,创业门槛过高、企业竞争压力大、创业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巨大的机会成本,这些都成为阻碍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因素。然而李克强总理一句,“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不仅道出了我国促进简政放权的决心,更让体制内的科研人员看到了国家鼓励创新求变的态度。
随即李克强总理在5月7日考察中科院物理所,再到中关村喝咖啡看路演这一“旋风式”的走访活动,则重申了领导层在经济增速放缓之际寻找新增长点的指向:支持基础科研、支撑创新、推动创业、引导创业借力“互联网+”。日前,李克强总理更表示,创新是中国成为强国计划的关键,而政府希望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的“中国创造”因素。
于此而言,高新技术行业加强创新并不奇怪,而科技人才在创业潮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
李克强总理进入中科院考察期间还提出,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在他看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未来应该让科研人员的智慧产生乘数效应,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待遇和尊严,让创新旗帜高高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