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场的关怀与勇气:我们要活120岁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棚下飘出歌声。
  护工正领着一位老太太起舞,他们站在人群中央,迈着细碎的步子,一点点靠近对方。在他们身后,几个金色的大字赫然醒目:我们要活120岁。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下文称“松堂医院”),是一所临终关怀医院,也是国内第一家让人“等死”的医院。住在这里的大多为癌症晚期病人,在人生的末场,他们接受心灵慰抚,坦然面对死亡,安详度过余下的时光。
  在这里,已逝世的最高龄老人为107岁,入住在此的人员平均年龄可达82岁。

“陪我一辈子”


  “花花,你怀孕几个月了?”
  留着平头的女子迟疑了几秒,低头轻抚自己的小腹。花花,是她的昵称。自从住进松堂医院,70多岁的她似乎回到少女时代,日渐娇羞可爱起来。

  有人问她今年几岁,花花不假思索道:“20多岁。”护士长董伟在一旁咯咯笑,前两天她问同样的问题,听到的回答是“18”。
  花花年纪大了,头发灰白,记忆力也衰退得厉害,她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很难保持清醒。近些年,花花做着一个不会被人唤醒的梦。她总以为自己有了身孕,天天盼着能生个孩子。
  这个老太太一辈子没生育孩子,也因此被婆婆看不起,长期处在一种精神压力下。“现在的状态,就是跟早年的经历有关。”为了满足她,工作人员都顺着她的意,有时甚至会同她开玩笑:“肚子这么大,你怀的一定是双胞胎。”白天的大部分时间,花花会坐在床边摆弄线团,她想织一件衣服,给她“即将到来的孩子”穿。
  睡在花花对床的老人是朱琳,她的脸上包扎着花色布条。前段时间,因为笑得太开怀,她的下巴脱臼了,不能轻易张嘴说话。朱琳看到院长李伟来病房,主动坐起来打招呼,她委屈地指指自己的嘴巴,似乎在跟李伟诉苦。
  朱琳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给我军送过鸡毛信,最长的一次送信经历是跑了17公里。“老革命了,还抓过汉奸呢。”李伟替她分享早年的辉煌。
  这间病房里还有一位名叫杨荣华的老人,她在2021年3月末住进来,今年刚好100岁。杨奶奶说,她的丈夫在革命年代当过营长,50年前,他们一家从山东搬到了北京天坛北门。听到这里,李伟作惊喜状,附在她耳边道:“那咱们是邻居,我就住在您旁边。”他又转头跟工作人员解释,“这样一下就跟老人拉近了距离。”
  在这里,护工们爱用一些善意的谎言,陪老人“演戏”。
  护士长董伟提起她照顾过的那些“老宝贝儿”,就打开了话匣子。早年,这里住过一位满族老太太,性格古怪,不与人往来。刚开始,董伟每次上前打招呼,老太太不是朝她吐口水,就是让她“滚出去”。
  后来得知老太太是满族人,董伟灵机一动,决定尊称她为“格格”。每天上午和下午,董伟各去“请安”一次。
  “格格吉祥!”
  “格格您有什么需要吗?”
  在这场漫长的较量中,董伟渐渐占了上风,“格格”开始依赖她了。有一次,董伟过去得晚了一点,老太太就端坐在屋里,眼巴巴望着门口,也没心情吃饭。如今,“格格”去世快三年了,董伟始终记得老人临终时说的那句“你别离开我,陪我一辈子好吗”。
  这句话成为一个烙印。此后,董伟一走进那间病房就会想起“格格”,有时甚至能从其他老人身上看到她的影子。一辈子是多久呢?董伟曾这样问过自己,但她并不知道答案:“可能对他们来说,一分一秒就是一辈子。”
  “格格”去世那天,董伟守在病床前握着她的手,直到老人闭上了双眼。

死亡随时降临


  院长李伟不再买蝈蝈了。因为那个爱养蝈蝈,且把蝈蝈照顾得很长寿的老人不在了。
  张贞娥在床上躺了整整60年。18岁那年,张贞娥参加工作。本是绚烂无比的年纪,她却在一个夜晚历经了人生的坠落。
  当时,张贞娥住在单位安排的集体宿舍里,她睡在靠近门口的上铺。一天夜里,室友回来后忘记关门,她感到有些凉,迷迷糊糊起床去关门,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去……最终她被诊断为高位截瘫。
  往后的人生似乎也跟着破碎。几年内,同学们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他们带着不同的喜讯去看她,却没体察到她内心隐隐的海啸。
  姐姐看出了她的心思,给她买来不少书籍用以消遣。往后的岁月,陪伴她最久的就是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籍的力量,无形中激发了张贞娥更多的求生欲。她努力一天天活下去,带着来自书中励志主人公的永恒希望。
  时光一闪而过。在照顾了张贞娥大半辈子后,年迈的姐姐把她托付给了松堂医院。张贞娥是“老北京”,喜欢蝈蝈,也有点男孩子的性格。年少时,她常跟着哥哥姐姐在北京城到处转悠,“犄角旮旯哪儿都知道,也都去过”。
  得知她的喜好,李伟每年都要买蝈蝈给她养。一年四季,张贞娥的床头总回荡着清脆的鸣声。直到2020年张贞娥去世,李偉共为她买来60只蝈蝈。
  冬天时,蝈蝈不好找,很多地方都买不到,李伟就跑很远的路,给她挑选生命力最旺盛、叫声最悦耳的蝈蝈。说来也奇怪,她的每只蝈蝈的寿命都比一般蝈蝈要长。李伟说:“蝈蝈是百日虫,一般只能活3个月,但她养得很好,最长寿的蝈蝈活了200多天。”
  李伟总说她把蝈蝈养成了“老寿星”。隐约中有一种期盼:蝈蝈和主人都能长寿。
  14年,5100多个日夜,60只蝈蝈的鸣叫,拼贴出张贞娥最后的那段人生。张贞娥去世时,她养的最后一只蝈蝈,照旧在床头鸣唱。   在松堂医院,死亡每天都在降临。平均每天就有2—3人去世,说不清一张病床上究竟躺过多少人。一位老人去世了,护工立即抽走他(她)用过的床单,新病人入住时,丝毫看不出上一位老人的痕迹。
  在人世间走一趟,留下痕跡,并不容易。
  护工李欣荣说不出自己到底送走了多少位老人。她是四川人,20年前经人介绍来到了这里。每天早上4点多,她在房间醒来,叠好被褥,便去照顾老人。李欣荣负责的病区正住着10位老人,除了一位可以自由活动的老奶奶,其他病人全都处于卧床状态。
  最忙的时候,她要同时喂三四位老人吃饭。左边喂一勺,右边喂一勺,身前身后的老人有需要,也要兼顾。由于日夜跟病人吃住在一个空间,她熟悉了每位老人的性格特点。
  “能自由活动的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犯病的时候会跟你急;刘奶奶经常忘记自己做过的事,看到桌上的空碗,总说自己还没吃饭……”但李欣荣和她的同事们并无怨言,尽量维护老人们在人生最后阶段的,生而为人的尊严。

我们的目标是120岁


  90多岁的杨丽在2021年的春天住进松堂医院,她天天扶着轮椅来院里的阳棚下听歌,尽管不会唱,也爱凑在这样的氛围里一起感受欢乐。在病区,她一个人住一间房,为了对抗孤单,每天4小时的娱乐时间成为她最珍视的时刻。
  这里的很多老人喜欢聚在一起,他们管每天两次的欢聚叫“开会”。每到上午8点和下午2点,老人们便坐着轮椅围成一圈,开始自发表演。欧阳是负责组织每日“开会”活动的护工,他通常会为上场表演的老人领唱一句,再默默退到场地之外,有时还会为老人的表演即兴伴舞。
  也有沉痛的时刻,那是在“开会”前的点名环节。如果被叫到的人没有应声,护工会用签字笔在这个名字上画一道杠,下次不会再提起。这个细节表明,老人已离世。
  但这里没有人恐惧死亡。303房间的两位病友常在一起切磋棋艺,你进炮,我走士,两位老爷子气定神闲思索每一步路数。“没事就杀两盘”,病痛早就忘到了一边。在松堂医院,他们从容度过每一天,像江面的航船,激荡在水波间,徐徐靠岸。
  近些年,由于临终关怀走入大众视野,院长李伟常受邀去高校做演讲。踏上讲台那一刻,他对着大一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还有1000多天你们就要死了。
  学生们一脸诧异,在听到他的解释后,才舒展眉头。“大学4年不就是1000多天吗?我在为你们的大学生活设置倒计时。”
  而李伟在松堂医院则鼓励每位病人为自己设立小目标,80岁老人的目标应该是90岁,90岁的老人要努力活到100岁。几年过去,他们距离当初的目标越来越近了,李伟又告诉他们,要向120岁进军,最终要超过墙上那个数字。
  2021年,院里住着百余位病人,这里不仅接收临终的绝症患者,还有一些残疾人和无病痛的年迈老人。无论是病人接收类型,还是病人逝世后的祭奠方式,这里都有很高的包容度。
  1987年成立至今,松堂医院共送6万多位老人安详离世。李伟介绍:“来我们医院的病人,大部分是别的医院宣布没有治疗意义,病情无法逆转的,也有因年龄太大,自己或家人要求入院安度余生的。”
  就是这样一家医院,起初却因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经历了多次搬家。它被称为“八宝山的前一站”或者“死人医院”。首次搬家到一个社区时,他们被人赶了出来,“小区里天天死人多晦气,我们都是做生意的,发不了财了。”最终因居民抵制,松堂医院再次搬家,他们带着病重的老人连夜离开。
  护士们委屈大哭。李伟安慰道:“新事物出现时不被人理解,是正常现象。”最终在经历了7次搬家后,松堂医院落脚在五环之外,从此在临终关怀业务上站稳了脚跟。如今,陪松堂医院经历30多年风雨的李伟也成了一位七旬老人。
  松堂医院的最近一次搬迁是在2003年。病重的老人经不起折腾,搬家的人手也有些欠缺,大家一时有些犯难。然而,早上工作人员打开大门后,发现门外早已被堵得水泄不通。近百名出租车司机停在街头,表示要义务护送老人。途中,政府派出警力为搬迁队伍开道、护航,不少志愿者和热心市民也加入其中,平均每位老人得到6名志愿者的帮助。
  护士们再次落了泪:“这次哭是因为感动,觉得我们终于被大家接纳了。”
其他文献
《周礼》中的"象魏悬法"被后世追认为普法活动的先声.而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均不能证明西周曾存在向民众普法的行为.《周礼》"象魏悬法"意在向万民宣传教化,并不局限于宣传法律,其制度安排繁复细密,近于理想设计,而非历史实情,但却垂为故事,影响了后世制度及相关思想观念.传统中国知识领域对"象魏悬法"的理解基本保持稳定,而随着制度和社会的发展,尤其司法活动的加多,"象魏悬法"观念中法律意涵比重渐增,经师合解"象以典刑"与"象魏悬法",也推动了这一过程.明清时期圣谕宣讲等活动则对强化"象魏悬法"观念与普法的联系起到了
当前的合宪性审查存在对提请主体的规定过于笼统、审查范围偏窄、审查方式欠缺、缺少筛选机制、缺乏细致的公开公示规则等程序规定、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现实运行不力等问题。合宪性审查工作的制度完善,需要强化宪法监督基本法及专门法律;确定合宪性审查原则;明确宪法与法律委员会的结构定位;合理界定审查范围和启动主体;完善筛选、公开及反馈等程序以及健全宪法解释。
翻开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关于长征,有这样一个细节:红军行进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時,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  除了史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讲到“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个感天动地却尘封半个世纪的故事,后来能
期刊
审美现代性倚重感性来批判和超越启蒙现代性以来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和束缚,逐步走向泛审美、感官化,我们从审美活动内部以及神经美学实证成果来思考感性和理性在美学发展中的内涵和联系.从神经美学的视角来看,审美愉悦离不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条神经加工机制,前者是由感官感觉到快感的路线,后者是意义加工调控审美愉悦体验的路线.因此我们要重构融合审美感性与审美理性的审美现代性,使得审美成为一种追求未来人类美好理念和理想境界的智性愉悦活动.
“佛系”文化是一种产生于互联网自媒体并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的青年亚文化。这种亚文化由多种文化符号拼贴而成,因其奉行“可以、都行、没关系”等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被青年群体广泛接受并用来温和地反抗社会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佛系”文化产生的原因不仅是青年群体希望表达自身意识,更重要的是当今物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还有中国传统佛学文化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要辩证地看待“佛系”文化的产生,反思和研究“佛系”文化存在的思想来源与社会现实,通过加强与文化主体的对话沟通、完善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和优化社会主义
表征论认为心灵内的观念是关于外部世界中事物的表象,在此意义上,表征论必然预设承诺外部世界实存的实在论立场。将表征论和实在论捆绑在一起的通常理解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可以在反表征的意义上成为一名实在论者。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试图分离表征论和实在论,其策略是用纯粹形式化的命题图画来“显示”世界,其问题在于无法直接谈论外部事物,认为任何试图超出思维范围外的“言说”均是“胡说”。借助布兰顿哲学及其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阐释,经由语用中介的表达论策略.将逻辑图画直接放入世界之中,我们就可以在后继的主体间的语义交
民国民间艺术的“重新发现”既是民间艺术本体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文化现象。面对传统国民道德与现代共和政体的结构性矛盾,民间艺术被国家权力与知识阶层视为重建国民道德的本土化精神资源与理性工具,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话语空间。在发扬民间艺术德育传统的基础上,知识阶层对民间艺术道德启蒙功能予以现代性的理论建构,使之从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伦理关系两方面重建国民道德,既与“人性化”和“世俗化”的现代文明特征相契合,又体现出民国社会的“文明”转向。
郑文焯以“骨气高健”评柳永词,突破了宋代以来对柳永词的传统认识。柳永的一些词作,在内容、语言、情感、格调等方面确实体现出高健清空的特征,达到了内在情怀与外在艺术风貌的统一,具有鲜明的特色。郑文焯对柳永高度推崇的原因在于对其相似人生经历的同情,纠正词坛弊病的需要,以及转益多师的词学主张。他在丰富和发展“骨气”说新的内涵的同时,引发人们对柳永其人其词的重新认识与评价,对后世柳词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新闻评论员,从事评论工作近十年,发表近百万字作品。  青年人中悄然兴起了一种新风潮,让中年父辈们直呼看不懂,那就是,在地铁、公交车上看《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在电商平台,《毛选》旧书也已成为热销商品。  一向求新的年轻人,对这些封面陈旧纸张泛黄,甚至是别人捧读经年的《毛选》表现出浓厚兴趣,“我喜欢这种岁月的气息”,“读着上个主人标注过的书,我能感觉到他曾经热过的心
期刊
如今,我们对着摄像头晃一晃就能轻松完成支付、解锁、出入门禁,这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人脸识别技术。但有些企业正在偷偷搜集人脸信息,使得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对滥用人脸识别坚决说“不”。  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弗兰肯斯坦》,讲述生物学家弗兰肯斯坦盗来各种尸骸,用不同部位拼接成一个巨大人体,并于风雨之夜借助闪电将其激活。这个人造生命反过来控制了弗兰肯斯坦,给他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