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推行的今天,我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学生的参与率、兴趣等,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 “六环节”教学模式。几年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现对初中历史教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供广大的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
“六环节”教学分为:目标出示——预习检测——讨论升华——课堂展示——内容总结——目标达成六部分。实施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展示。最终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从课前准备和课上操作两个方面来简单的谈谈六环节教学模式。
一、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所以课前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照课标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学案,在学案上要突出本节课时的重难点;其次,内容的分配要合理、突出。即重难点比例恰当,问题的导出由简到难。依据课本内容的特点六环节尽量齐全且各环节紧紧相扣,便于学生学习。第三,问题的设计要新颖且紧扣重点,尽量利用课文的内容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学习途径、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可以给出资料设计历史课本剧、评选优秀历史人物并致颁奖词、根据所学内容自主设计问题展示并讲解、观看一段视屏后的导问等),学习方法多样化,可以自主探究、可以讨论、在过程中老师注意启发、引导。问题的设计要合理恰当,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不宜过多,整堂课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动手、动脑、合作、探究问题的主体地位,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第四,课前将学案印发到学生手中,有必要的话可以做简要说明。
二、课上操作
(一)目标出示
学案上目标出示这部分要明确列出来,上新课之前先让一名同学或大家一起读一读,然后再由老师强调一下,做到人人明白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目标带着任务去学习,对于学生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新知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标出示一般控制在1~2分钟以内。
(二)预习检测
有效规范的预习是课堂效率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有目标的预习可以直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个人认为预习这部分内容不宜过难,预习起到的最大作用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对探究新课奠定基础。预习一般都体现在学案上,课上可随机叫学生来回答完成,当然预习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课前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样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提出来并由教师归类,对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做好笔记并在下一个环节中讨论,问题不宜设计过多。预习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和展示起到重要作用,预习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三)讨论升华
讨论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讨论教师提前设计在学案上的问题,课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这部分设计不宜过多。第二,讨论学生在预习检测中提出来的“价值”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知识量的多少、難易程度的不同)讨论的形式分为两部分:第一,各组讨论相同的问题。第二,各组分配不同的问题讨论。讨论一般控制在6分钟以内。
(四)课堂展示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从内容上看,可以展示学案当中预习知识、讨论部分的内容,还可以是总结,目标达成部分的内容,范围设计广泛。从形式上看,可以是个人展示、小组集体展示,还可以上台展示、表演展示等形式不限,展示不仅仅是预习、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扬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展示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五)内容总结
总结本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梳理,一般每节课都要进行小结,小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由学生小结。第二,由老师小结。第三,师生共同小结。小结不仅仅局限于本节课的知识,还可以小结通过知识你又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甚至是“折射”出来的问题。还可以有启发、或发现的学习方法等。课堂小结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六)目标达成
目标达成就是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当堂练习和课堂作业。当堂反馈练习一般直接针对教学目标。可以是教师设计在学案上的问题、也可以是课本、练习册上的问题,还可以是设计在多媒体幻灯片上的问题,当然还可以有其他形式如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设计相关问题,如选择题、问答题等,完了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提问并做相应的讲解,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形式。目标达成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以上就是“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方法及实际操作,“六环节”教学模式对教师在上课这一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了课堂环节、程序,贴近新课程改革的思路,长期坚持下去“教学案练一体化”也会减少教师备课的时间,使教师腾出多余的时间多去思考怎样设计一堂课,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等。当然这一模式最大的实惠仍然是学生,它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课堂上呈现出的讨论、展示等环节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际操作练习我发现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这一模式还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讨论的时间问题、时间长了往往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拖堂,时间短了又讨论不出结果,达不到讨论的目的。还有讨论问题的把握等,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去寻找新的思路、方法来不断的完善、改进。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中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会不断的提高。
“六环节”教学分为:目标出示——预习检测——讨论升华——课堂展示——内容总结——目标达成六部分。实施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展示。最终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从课前准备和课上操作两个方面来简单的谈谈六环节教学模式。
一、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所以课前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照课标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学案,在学案上要突出本节课时的重难点;其次,内容的分配要合理、突出。即重难点比例恰当,问题的导出由简到难。依据课本内容的特点六环节尽量齐全且各环节紧紧相扣,便于学生学习。第三,问题的设计要新颖且紧扣重点,尽量利用课文的内容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学习途径、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可以给出资料设计历史课本剧、评选优秀历史人物并致颁奖词、根据所学内容自主设计问题展示并讲解、观看一段视屏后的导问等),学习方法多样化,可以自主探究、可以讨论、在过程中老师注意启发、引导。问题的设计要合理恰当,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不宜过多,整堂课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动手、动脑、合作、探究问题的主体地位,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第四,课前将学案印发到学生手中,有必要的话可以做简要说明。
二、课上操作
(一)目标出示
学案上目标出示这部分要明确列出来,上新课之前先让一名同学或大家一起读一读,然后再由老师强调一下,做到人人明白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目标带着任务去学习,对于学生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新知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标出示一般控制在1~2分钟以内。
(二)预习检测
有效规范的预习是课堂效率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有目标的预习可以直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个人认为预习这部分内容不宜过难,预习起到的最大作用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对探究新课奠定基础。预习一般都体现在学案上,课上可随机叫学生来回答完成,当然预习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课前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样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提出来并由教师归类,对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做好笔记并在下一个环节中讨论,问题不宜设计过多。预习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和展示起到重要作用,预习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三)讨论升华
讨论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讨论教师提前设计在学案上的问题,课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这部分设计不宜过多。第二,讨论学生在预习检测中提出来的“价值”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知识量的多少、難易程度的不同)讨论的形式分为两部分:第一,各组讨论相同的问题。第二,各组分配不同的问题讨论。讨论一般控制在6分钟以内。
(四)课堂展示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从内容上看,可以展示学案当中预习知识、讨论部分的内容,还可以是总结,目标达成部分的内容,范围设计广泛。从形式上看,可以是个人展示、小组集体展示,还可以上台展示、表演展示等形式不限,展示不仅仅是预习、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扬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展示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五)内容总结
总结本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梳理,一般每节课都要进行小结,小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由学生小结。第二,由老师小结。第三,师生共同小结。小结不仅仅局限于本节课的知识,还可以小结通过知识你又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甚至是“折射”出来的问题。还可以有启发、或发现的学习方法等。课堂小结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六)目标达成
目标达成就是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当堂练习和课堂作业。当堂反馈练习一般直接针对教学目标。可以是教师设计在学案上的问题、也可以是课本、练习册上的问题,还可以是设计在多媒体幻灯片上的问题,当然还可以有其他形式如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设计相关问题,如选择题、问答题等,完了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提问并做相应的讲解,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形式。目标达成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以上就是“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方法及实际操作,“六环节”教学模式对教师在上课这一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了课堂环节、程序,贴近新课程改革的思路,长期坚持下去“教学案练一体化”也会减少教师备课的时间,使教师腾出多余的时间多去思考怎样设计一堂课,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等。当然这一模式最大的实惠仍然是学生,它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课堂上呈现出的讨论、展示等环节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际操作练习我发现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这一模式还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讨论的时间问题、时间长了往往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拖堂,时间短了又讨论不出结果,达不到讨论的目的。还有讨论问题的把握等,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去寻找新的思路、方法来不断的完善、改进。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中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会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