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阅读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语文感知能力。在阅读相关方面的训练中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有目的训练学生,有助于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指导
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 “读”作为新課改教学中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师们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课堂往往只是走过场的形式,没有真实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以为,在新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阅读的主动权,让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和交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和思考。叶圣陶先生曾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说明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以笔者多年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来看,注重对学生阅读方面的指导,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归结起来应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一顿美餐,让人垂涎三尺,同样的一段好的课堂导语可以引起学生梦极大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对生活中任何的陌生事物都怀有一种自然而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就是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来设计阅读课堂上的导语。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说:“雨对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我们都见过,它就像是我们的好朋友,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大家知道下雨时天气是什么样子吗?雨水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庄稼又是怎么喝水的呢?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学生们一个个的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大家先自己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激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考虑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太浅会导致学生们浮躁,太深则容易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只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用自己的话说出一句话的意思;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而且能用自己的话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在不同年龄时期提出相应的要求,循序渐进,学生可以一步一个台阶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理解全篇内容。
三、创设意境,适当引导学生的阅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针对小学生来说,适当地给他们创设意境,提供阅读内容的相关背景,有助于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深层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文章的深层内涵。因此笔者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小话剧;说明文则设制PPT课件等。这样一来通过在各种背景下中反复读课文,既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生活阅历毕竟是有限的,因而阅读教学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我学习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给予学生引导和点拨, “点”应该“点”在关键之处,“拨”应该“拨”在疑难之处,比如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绝妙之处,谋篇布局的独到之处,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意图和思想感情等等,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不能本末倒置,应以学生的阅读为根本,以学生的领悟为中心。
四、注重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注重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范读课文有着重要作用。因为范读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在什么时候范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注重教学中学生默读的作用。默读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和感知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即是说学生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我感悟的时间,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让他们潜心会文,沉浸其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抓住以学生的读为主线,以教师的主导为保障,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提升学生们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审美和学习兴趣。阅读不仅是学生而且是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和阅读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既要重视课堂上语文的教学,又要抓好课堂外学生的阅读,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瑞雪.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J].大众文艺,2010年第4期
[2] 汤中元.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J].甘肃教育督导,2011年第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指导
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 “读”作为新課改教学中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师们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课堂往往只是走过场的形式,没有真实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以为,在新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阅读的主动权,让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和交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和思考。叶圣陶先生曾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说明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以笔者多年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来看,注重对学生阅读方面的指导,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归结起来应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一顿美餐,让人垂涎三尺,同样的一段好的课堂导语可以引起学生梦极大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对生活中任何的陌生事物都怀有一种自然而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就是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来设计阅读课堂上的导语。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说:“雨对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我们都见过,它就像是我们的好朋友,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大家知道下雨时天气是什么样子吗?雨水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庄稼又是怎么喝水的呢?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学生们一个个的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大家先自己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激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考虑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太浅会导致学生们浮躁,太深则容易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只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用自己的话说出一句话的意思;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而且能用自己的话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在不同年龄时期提出相应的要求,循序渐进,学生可以一步一个台阶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理解全篇内容。
三、创设意境,适当引导学生的阅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针对小学生来说,适当地给他们创设意境,提供阅读内容的相关背景,有助于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深层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文章的深层内涵。因此笔者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小话剧;说明文则设制PPT课件等。这样一来通过在各种背景下中反复读课文,既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生活阅历毕竟是有限的,因而阅读教学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我学习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给予学生引导和点拨, “点”应该“点”在关键之处,“拨”应该“拨”在疑难之处,比如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绝妙之处,谋篇布局的独到之处,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意图和思想感情等等,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不能本末倒置,应以学生的阅读为根本,以学生的领悟为中心。
四、注重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注重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范读课文有着重要作用。因为范读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在什么时候范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注重教学中学生默读的作用。默读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和感知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即是说学生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我感悟的时间,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让他们潜心会文,沉浸其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抓住以学生的读为主线,以教师的主导为保障,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提升学生们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审美和学习兴趣。阅读不仅是学生而且是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和阅读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既要重视课堂上语文的教学,又要抓好课堂外学生的阅读,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瑞雪.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J].大众文艺,2010年第4期
[2] 汤中元.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J].甘肃教育督导,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