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涉及“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这一考点的题目在高考中频频出现。然而,统计数据表明,这一题型的得分率只有50%~60%。
“辨析”和“修改”有着不同的“难度系数”。“修改”前必先“辨析”,后者显然要比前者稍容易一些。备考时,同学们应当有意识地增强“修改”能力,即使是遇到只需“辨析”一下的选择题,也应将目标定位在“修改”上。笔者认为,“修改”病句可分解为相辅相成的四个环节:读句、揣意、识误和修正。
1. 读句
同学们应当养成“读句”的好习惯。做题时先把句子快速地读几遍,凭借语感往往可以很快地觉察出某些句子有问题,将“病句”与“非病句”区分开来。
如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3题C项:
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一读,便可以感觉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读起来不顺口。其实,“10%的速度”修饰的应该是动词“缩减”,而不是名词“每年”,故应把“每年”放在“10%的速度”之前。
再如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第20题D项:
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读一下这个句子,就会觉得“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很别扭。“夷”有“铲平;平整”之意,其对象应该是高出平地的建筑、山坡等物体。试问,“二十多米的深坑”怎么“夷”呢?
2. 揣意
“不改变原意”是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千万不能另起炉灶重新“造句”。只有准确揣摩出病句的原意,才能进行有效的修改。
如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 第20题C项:
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表意显然不够明确。揣摩一下,可以发现原句将“他们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和“他们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两种相似的说法混在一起,修改时保留一种就可以了。
再如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第4题D项:
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的表达有歧义。到底是表示“看了十天来的报纸”,还是“连续十天在看报纸”呢?联系原句语境进行揣摩,取前一种意思较妥。
3. 识误
参照考试大纲的说法,从错因上划分,高考试卷上出现的病句有如下六个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只需确认其是否有“病”,而“修改”病句则不同,除了确认句子有“病”,还必须知道“病”在何处,系何种“病症”。“识误”就是诊断“病位”和“病因”的过程。
如20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第4题A项:
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由“读句”可知,“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表达有问题。通过“识误”发现,“最好”和“比较合适”同时出现使表达含糊不清,“病因”是成分赘余,修改时保留其中之一即可。
4. 修正
如前所述,病句的“修正”不是重组、创造,而是“复原”。“复原”的关键在于“揣意”和“识误”,只有把病句的原意揣摩准确,识出其错,才能保证“修正”的效果。
如2007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15题:
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巍峨的碑体、优美的轮廓,饰有卷云和垂幔的碑顶,无一不让人顿生瞻仰、思念之情。这座纪念碑是由杰出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的。这一点,想必尽人皆知;对于他的助手、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或许鲜为人知。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此题的两处错误分别在“无一不让人顿生瞻仰、思念之情”和“对于他的助手……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或许鲜为人知”。前一句要表达的是由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发的对设计师的敬意,故应把“瞻仰”去掉,或改为“敬仰”。后一句的“对于”可干脆去掉不用,或改为“至于”,或改为“而”。“至于”是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即“他的助手、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的事情“或许鲜为人知”,这是相对于梁思成的“尽人皆知”而言的。
“辨析”和“修改”有着不同的“难度系数”。“修改”前必先“辨析”,后者显然要比前者稍容易一些。备考时,同学们应当有意识地增强“修改”能力,即使是遇到只需“辨析”一下的选择题,也应将目标定位在“修改”上。笔者认为,“修改”病句可分解为相辅相成的四个环节:读句、揣意、识误和修正。
1. 读句
同学们应当养成“读句”的好习惯。做题时先把句子快速地读几遍,凭借语感往往可以很快地觉察出某些句子有问题,将“病句”与“非病句”区分开来。
如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3题C项:
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一读,便可以感觉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读起来不顺口。其实,“10%的速度”修饰的应该是动词“缩减”,而不是名词“每年”,故应把“每年”放在“10%的速度”之前。
再如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第20题D项:
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读一下这个句子,就会觉得“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很别扭。“夷”有“铲平;平整”之意,其对象应该是高出平地的建筑、山坡等物体。试问,“二十多米的深坑”怎么“夷”呢?
2. 揣意
“不改变原意”是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千万不能另起炉灶重新“造句”。只有准确揣摩出病句的原意,才能进行有效的修改。
如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 第20题C项:
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表意显然不够明确。揣摩一下,可以发现原句将“他们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和“他们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两种相似的说法混在一起,修改时保留一种就可以了。
再如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第4题D项:
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的表达有歧义。到底是表示“看了十天来的报纸”,还是“连续十天在看报纸”呢?联系原句语境进行揣摩,取前一种意思较妥。
3. 识误
参照考试大纲的说法,从错因上划分,高考试卷上出现的病句有如下六个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只需确认其是否有“病”,而“修改”病句则不同,除了确认句子有“病”,还必须知道“病”在何处,系何种“病症”。“识误”就是诊断“病位”和“病因”的过程。
如20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第4题A项:
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由“读句”可知,“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表达有问题。通过“识误”发现,“最好”和“比较合适”同时出现使表达含糊不清,“病因”是成分赘余,修改时保留其中之一即可。
4. 修正
如前所述,病句的“修正”不是重组、创造,而是“复原”。“复原”的关键在于“揣意”和“识误”,只有把病句的原意揣摩准确,识出其错,才能保证“修正”的效果。
如2007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15题:
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巍峨的碑体、优美的轮廓,饰有卷云和垂幔的碑顶,无一不让人顿生瞻仰、思念之情。这座纪念碑是由杰出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的。这一点,想必尽人皆知;对于他的助手、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或许鲜为人知。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此题的两处错误分别在“无一不让人顿生瞻仰、思念之情”和“对于他的助手……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或许鲜为人知”。前一句要表达的是由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发的对设计师的敬意,故应把“瞻仰”去掉,或改为“敬仰”。后一句的“对于”可干脆去掉不用,或改为“至于”,或改为“而”。“至于”是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即“他的助手、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的事情“或许鲜为人知”,这是相对于梁思成的“尽人皆知”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