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动区游戏以自由、宽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场所。而美术区活动的开展,教师给幼儿提供创意想象与大胆操作的平台和空间,特别是各种操作材料以及现阶段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活动领域的有效融合,能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适合兴趣认知水平,让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工具以及同伴、老师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提高美术区活动的成效。文章细致表述了教师在组织开展美术区域活动的有效策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工区域活动,让美术区活动有趣、可玩、好学,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与表现。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有效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道:幼儿园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美和创造美。而幼儿园美术活动区游戏的开展,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阔自由的区域环境、提供一个创意想象与大胆操作的平台和空间,特别是各种操作工具材料以及希沃、iPad等多媒体工具与活动区游戏的巧妙融合,能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身心的发展,适合兴趣与认知水平,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区域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美术活动区大环境的合理规划与创设
(一)对班级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划分
美术区活动涵盖绘画、欣赏、手工等多项内容,需要画笔、颜料、剪刀、超轻泥甚至沙土、树枝、小石子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工具材料,为此,教师应充分考虑美术区活动的特殊性,对活动室区间位置进行合理地安排,规划时应注意到:是否有充足的光线?是否能让幼儿创作时体位舒适?工具材料的摆放位置是否安全、合理、便于幼儿取放?有条件的班级最好将美术活动区设置在靠近班级水源的位置,便于幼儿在活动需要时取水方便以及活动后对材料收拾、整理、清洗,将幼儿良好个人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渗透于活动中。
(二)鼓励幼儿参与美术区环境的创设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游戏、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创设美术区环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开展“我喜欢的美术区”“我眼中最美的美术区”评选活动,鼓励幼儿通过谈话、绘画等形式大胆向同伴、教师介绍自己对美术区创设的想法,邀请幼儿一起参与美术区角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和幼儿一起及时调整预设方案,共同分享美术区创设过程中的快乐,引发幼儿“爱上”美术区活动的愿望。
二、 美术区活动内容选择的多样性与适宜性
(一)美术区活动内容设置应注意多样性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含绘画、欣赏、手工等多项内容,由于每个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各不相同,教师设计和选择美术区活动内容时,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安排和取舍,以满足不同幼儿兴趣和需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幼儿的发展。教师可以同时安排多种活动内容,如:小班在“泥工区”中开展“有趣的饼干”,引导幼儿学习团圆、搓长、压扁等技能。在“手工区”开展“好吃的面条”,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剪刀的方法,练习剪直线、曲线等技能。在“玩色区”中开展“颜色变变变”,引导幼儿将沾上不同颜色的珠子放入水中,观察水中颜色的变化,从而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用多形式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内容,如夏天到了,教师可引导幼儿在讨论夏天最喜欢的水果——“西瓜”之后,为幼儿准备彩笔、油画棒、水粉、彩色纸、超轻泥等工具材料,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线描画、彩墨画、泥塑、剪贴、拓印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最爱的西瓜,和同伴一起来开个“吃瓜大会”,发现不同表现形式下各不相同的艺术美,从中感受美术活动多样性的魅力,提高幼儿对美的领略能力。
(二)美术区活动内容选择的适宜性
幼儿的发展水平各自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在选择美术区活动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活动内容的适宜性,做到因材施教,提高美术区活动的教育成效。如,小班的幼儿安排添画、拼贴、撕贴、拓印等活动内容,以引发幼儿喜欢参与美术区活动体验美术区活动的快乐为活动目标;中班的幼儿教师可引导幼儿多观察多想象,用多种绘画工具通过泥塑、手工制作等更为精细的活动为内容来开展美术区活动;到了大班,幼儿有了合作意愿和能力,教师可安排幼儿互相配合借助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形式来共同完成一项作品。
三、 美术区活动工具材料的层次性与针对性
(一)材料的投放应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
美术区的工具材料丰富多彩,教师应做教育活动的“有心人”,及时捕捉孩子们的活动进展和个性需求,在材料的投放和提供上注意投放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从而使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来完成,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完成,以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如:在美工区开展制作“各種各样的房子”中,教师提供了各种材料:油画棒、水彩笔、纸张、剪刀、胶棒、双面胶、废旧纸盒、小纸箱、各色彩纸、吸管、瓜子壳、房子模型等。在活动中引导能力弱的幼儿用水彩笔、油画棒的线条和色彩设计各种各样的房子。能力中等的幼儿引导他们在小纸箱、废旧纸盒上用剪贴的形式,设计各种各样的房子,如:剪贴窗户、屋顶、楼梯、阳台等。能力强的幼儿教师还可以提供辅助材料:瓜子壳、吸管、亮片、火柴等在上面进行装饰。
(二)材料的投放便于幼儿的自主选择和取放
幼儿在美术区活动中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边想象边创作,多变、好玩的操作材料能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因此教师应提供丰富充足、开放性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主的选择和取放。
(三)鼓励幼儿、家长共同收集材料
美术区的材料丰富多彩,可以是幼儿园的半成品材料,也可以是来自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再利用,为此教师应注意各领域课程间的横向联系,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活动“垃圾分类之可回收垃圾”,活动后共同在美工区建立“材料超市”,将各种材料进行分类摆放,并在家长群发布消息请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大至废旧纸箱、鞋盒,小到珠子、瓶盖等,对幼儿来说都是如货至宝,家长和幼儿一起洗净、晾干后带到幼儿园,按标志分别投入“材料超市”中,这样美工区的材料一目了然,即便于幼儿取放,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例如:在美工区中,幼儿发现小火柴可以组合粘贴出各种有趣的造型,于是不再满足于此,开始动脑思考还有什么物品可以组合粘贴特别的图案。经过尝试和探索,他们发现了各种树叶、吸管、瓜子壳的组合粘贴都能变出各种特别的图案,丰富多彩的材料使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一触即发,这是他们自主选择,自主创作的一个过程。 四、 美术区域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园开展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游戏的策略,注重活动的趣味性,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愉快、学得轻松。
(一)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美术区活动,让幼儿迅速处于游戏氛围中,引发幼儿参与美术区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泥工区制作“各种各样的饼干”中,教师以美食屋烘焙师的角色介入,说:“美食屋的饼干卖完了,我们来当烘焙师,制作美味可口的饼干吧!”然后再以烘焙师的口吻为幼儿展示自己喜欢的饼干的制作方法,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各种“美食屋”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让幼儿带上厨师帽、围裙等,真实再现“美食屋”的游戏场景,让幼儿带着角色意识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活动区游戏中,进行各种美味饼干、糕点的塑造。
(二)教师自编朗朗上口的儿歌,将绘画技能技巧口语化,即降低了绘画的难度,让幼儿克服了“畏难情绪”,又增加了趣味性,如画小朋友爱吃的“冰淇淋”时,教师结合儿歌帮助幼儿:“尖尖脸,扎头巾,半圆帽,格子衣。”通过这种边念儿歌边画画的形式,幼儿不仅掌握了冰淇淋的基本外形特征和绘画要领,同时使画画变得有趣,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在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应有效利用各活动区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各活动区内容“活”起来,增强美术区活动的游戏性,从而更好地拓展幼儿想象的天空,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如:剪出的面条配送到角色区“超级物种”超市中、为“娃娃家”成员设计服装、设计出来的“图形饼干”送到计算区去给幼儿按图形分类用自己的作品布置建构区“西湖公园的菊展”等,这样幼儿在活动中能玩得更自由、更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充分体验美术区活动的有趣、可玩、好学。
五、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美术区活动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美术活动中,它能拓宽幼儿的视野,通过改变作品内容的呈现方式等刺激幼儿想象力发展,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提高美术区活动的有效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幼儿欣赏视角
教师在观察幼儿美术区活动创作时发现,由于地域特点等原因,幼儿的想象空间受到限制,如,表现“秋天的公园”时,福州秋天季节色彩就很不明显,幼儿对秋天色彩的已有经验认知有限,表现力就比较局限。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各个地方的秋景图片存在ipad中,供幼儿在活动前自由欣赏,丰富对秋景色彩的感知,以更好地在美术区“秋天的公园”中进行表现。
(二)借助信息技术多样化呈现作品,提升幼儿美术表现力
美术区中的作品一般都是整体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很难关注到细节,在剪贴、泥塑等美术区人物、动物形象创作时就显得呆板、肢体动作不够生动。教师可以通过预先准备的人物、动物的各种动作形态,借助信息技术来放大某一部分,以小点、重点切入的方式引发幼儿关注细节的变化,丰富幼儿的感知,提升幼儿美术表现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时投屏等功能,将幼儿在美术区活动过程记录下来,传送到电子屏,通过双向的屏幕互动来展示幼儿的动态创作、游戏过程,让孩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进一步增强幼儿对美术区活动的向往。
六、 美术区教师指导的启发性和激励性
在美术区活动中,小班多以个别操作为主,中班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到了大班形式就变得丰富多彩,有小组合作画、小组合作制作等。而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就显得尤其重要,不是旁观者也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眼光应追随着孩子的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情绪变化,用赞赏、鼓励的微笑、语言肯定孩子们的点滴创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幼儿积极的创造,自由的探索。当幼儿投入到创造过程中时,教师应少干扰,以免影响幼儿的创作过程。当幼儿犹豫不决的时候,教师应耐心的观察和等待,留給他们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幼儿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加以启发和提示,鼓励他们再次投入创造中去。
同时教师多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创新的意识,让幼儿积极的探索。如:在手工区指导废品利用“制作马路上的车”中,教师出示幼儿的作品:一辆在纸盒上简单用彩笔画出车轮车窗,另一辆用有色卡纸粘贴的车轮车窗。教师:“你觉得哪辆车更好看,为什么?”同时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和思考:“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可以让车更好看、更立体呢?大家来动手试一试吧!”这样的引导和启发性的提问,留给了孩子充分的思考探索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孩子的作品各式各样,都表现出自己各自的创意和想法。
七、 美术区幼儿作品的展示与评价
(一)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幼儿的作品,满足幼儿对成功的渴望
我们改变以往区域环境创设完全由教师操办的现象,让更多的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中。充分利用桌面、墙面和垂挂等三维空间来展示和呈现幼儿的作品,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神奇般的化身为不同的装饰品被展示时,心中就非常的自豪。“瞧我设计的帽子多美!”“我下次还要拼出更神奇的汽车。”作品的呈现和展示让幼儿的成就感溢于言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让教师的评价成为幼儿美术区活动的点睛之笔
每次活动结束时总少不了评价环节,幼儿在老师、同伴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中能获得自信心,激发再次创作的欲望。为此,教师应用心解读幼儿的作品,正确理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行为,读懂幼儿,看懂作品,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孩子的作品,画龙点睛般地为每次美术区活动画上句号。
在实践中,我们期望通过对活动区游戏的研究和实施,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方法策略,从本园、本班实际出发,把幼儿的主体性放在首位,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年龄特征出发,让教师和幼儿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多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充分体现美术区活动资源,鼓励幼儿和环境之间大胆互动,使环境教育的价值最大化,让幼儿为自己的美术区活动成果感到骄傲,让幼儿在艺术的空间自由地飞翔。
参考文献:
[1]高美霞.浅谈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应对策略[J].新课程(中),2015(22):1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思秀.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老师的有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前教育,2011.
[4]李琳.幼儿园美工区活动研究[J].学理论,2011(11):275-276.
[5]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方艳萍,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台江实验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有效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道:幼儿园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美和创造美。而幼儿园美术活动区游戏的开展,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阔自由的区域环境、提供一个创意想象与大胆操作的平台和空间,特别是各种操作工具材料以及希沃、iPad等多媒体工具与活动区游戏的巧妙融合,能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身心的发展,适合兴趣与认知水平,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区域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美术活动区大环境的合理规划与创设
(一)对班级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划分
美术区活动涵盖绘画、欣赏、手工等多项内容,需要画笔、颜料、剪刀、超轻泥甚至沙土、树枝、小石子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工具材料,为此,教师应充分考虑美术区活动的特殊性,对活动室区间位置进行合理地安排,规划时应注意到:是否有充足的光线?是否能让幼儿创作时体位舒适?工具材料的摆放位置是否安全、合理、便于幼儿取放?有条件的班级最好将美术活动区设置在靠近班级水源的位置,便于幼儿在活动需要时取水方便以及活动后对材料收拾、整理、清洗,将幼儿良好个人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渗透于活动中。
(二)鼓励幼儿参与美术区环境的创设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游戏、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创设美术区环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开展“我喜欢的美术区”“我眼中最美的美术区”评选活动,鼓励幼儿通过谈话、绘画等形式大胆向同伴、教师介绍自己对美术区创设的想法,邀请幼儿一起参与美术区角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和幼儿一起及时调整预设方案,共同分享美术区创设过程中的快乐,引发幼儿“爱上”美术区活动的愿望。
二、 美术区活动内容选择的多样性与适宜性
(一)美术区活动内容设置应注意多样性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含绘画、欣赏、手工等多项内容,由于每个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各不相同,教师设计和选择美术区活动内容时,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安排和取舍,以满足不同幼儿兴趣和需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幼儿的发展。教师可以同时安排多种活动内容,如:小班在“泥工区”中开展“有趣的饼干”,引导幼儿学习团圆、搓长、压扁等技能。在“手工区”开展“好吃的面条”,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剪刀的方法,练习剪直线、曲线等技能。在“玩色区”中开展“颜色变变变”,引导幼儿将沾上不同颜色的珠子放入水中,观察水中颜色的变化,从而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用多形式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内容,如夏天到了,教师可引导幼儿在讨论夏天最喜欢的水果——“西瓜”之后,为幼儿准备彩笔、油画棒、水粉、彩色纸、超轻泥等工具材料,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线描画、彩墨画、泥塑、剪贴、拓印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最爱的西瓜,和同伴一起来开个“吃瓜大会”,发现不同表现形式下各不相同的艺术美,从中感受美术活动多样性的魅力,提高幼儿对美的领略能力。
(二)美术区活动内容选择的适宜性
幼儿的发展水平各自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在选择美术区活动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活动内容的适宜性,做到因材施教,提高美术区活动的教育成效。如,小班的幼儿安排添画、拼贴、撕贴、拓印等活动内容,以引发幼儿喜欢参与美术区活动体验美术区活动的快乐为活动目标;中班的幼儿教师可引导幼儿多观察多想象,用多种绘画工具通过泥塑、手工制作等更为精细的活动为内容来开展美术区活动;到了大班,幼儿有了合作意愿和能力,教师可安排幼儿互相配合借助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形式来共同完成一项作品。
三、 美术区活动工具材料的层次性与针对性
(一)材料的投放应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
美术区的工具材料丰富多彩,教师应做教育活动的“有心人”,及时捕捉孩子们的活动进展和个性需求,在材料的投放和提供上注意投放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从而使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来完成,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完成,以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如:在美工区开展制作“各種各样的房子”中,教师提供了各种材料:油画棒、水彩笔、纸张、剪刀、胶棒、双面胶、废旧纸盒、小纸箱、各色彩纸、吸管、瓜子壳、房子模型等。在活动中引导能力弱的幼儿用水彩笔、油画棒的线条和色彩设计各种各样的房子。能力中等的幼儿引导他们在小纸箱、废旧纸盒上用剪贴的形式,设计各种各样的房子,如:剪贴窗户、屋顶、楼梯、阳台等。能力强的幼儿教师还可以提供辅助材料:瓜子壳、吸管、亮片、火柴等在上面进行装饰。
(二)材料的投放便于幼儿的自主选择和取放
幼儿在美术区活动中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边想象边创作,多变、好玩的操作材料能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因此教师应提供丰富充足、开放性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主的选择和取放。
(三)鼓励幼儿、家长共同收集材料
美术区的材料丰富多彩,可以是幼儿园的半成品材料,也可以是来自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再利用,为此教师应注意各领域课程间的横向联系,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活动“垃圾分类之可回收垃圾”,活动后共同在美工区建立“材料超市”,将各种材料进行分类摆放,并在家长群发布消息请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大至废旧纸箱、鞋盒,小到珠子、瓶盖等,对幼儿来说都是如货至宝,家长和幼儿一起洗净、晾干后带到幼儿园,按标志分别投入“材料超市”中,这样美工区的材料一目了然,即便于幼儿取放,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例如:在美工区中,幼儿发现小火柴可以组合粘贴出各种有趣的造型,于是不再满足于此,开始动脑思考还有什么物品可以组合粘贴特别的图案。经过尝试和探索,他们发现了各种树叶、吸管、瓜子壳的组合粘贴都能变出各种特别的图案,丰富多彩的材料使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一触即发,这是他们自主选择,自主创作的一个过程。 四、 美术区域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园开展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游戏的策略,注重活动的趣味性,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愉快、学得轻松。
(一)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美术区活动,让幼儿迅速处于游戏氛围中,引发幼儿参与美术区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泥工区制作“各种各样的饼干”中,教师以美食屋烘焙师的角色介入,说:“美食屋的饼干卖完了,我们来当烘焙师,制作美味可口的饼干吧!”然后再以烘焙师的口吻为幼儿展示自己喜欢的饼干的制作方法,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各种“美食屋”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让幼儿带上厨师帽、围裙等,真实再现“美食屋”的游戏场景,让幼儿带着角色意识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活动区游戏中,进行各种美味饼干、糕点的塑造。
(二)教师自编朗朗上口的儿歌,将绘画技能技巧口语化,即降低了绘画的难度,让幼儿克服了“畏难情绪”,又增加了趣味性,如画小朋友爱吃的“冰淇淋”时,教师结合儿歌帮助幼儿:“尖尖脸,扎头巾,半圆帽,格子衣。”通过这种边念儿歌边画画的形式,幼儿不仅掌握了冰淇淋的基本外形特征和绘画要领,同时使画画变得有趣,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在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应有效利用各活动区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各活动区内容“活”起来,增强美术区活动的游戏性,从而更好地拓展幼儿想象的天空,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如:剪出的面条配送到角色区“超级物种”超市中、为“娃娃家”成员设计服装、设计出来的“图形饼干”送到计算区去给幼儿按图形分类用自己的作品布置建构区“西湖公园的菊展”等,这样幼儿在活动中能玩得更自由、更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充分体验美术区活动的有趣、可玩、好学。
五、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美术区活动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美术活动中,它能拓宽幼儿的视野,通过改变作品内容的呈现方式等刺激幼儿想象力发展,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提高美术区活动的有效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幼儿欣赏视角
教师在观察幼儿美术区活动创作时发现,由于地域特点等原因,幼儿的想象空间受到限制,如,表现“秋天的公园”时,福州秋天季节色彩就很不明显,幼儿对秋天色彩的已有经验认知有限,表现力就比较局限。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各个地方的秋景图片存在ipad中,供幼儿在活动前自由欣赏,丰富对秋景色彩的感知,以更好地在美术区“秋天的公园”中进行表现。
(二)借助信息技术多样化呈现作品,提升幼儿美术表现力
美术区中的作品一般都是整体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很难关注到细节,在剪贴、泥塑等美术区人物、动物形象创作时就显得呆板、肢体动作不够生动。教师可以通过预先准备的人物、动物的各种动作形态,借助信息技术来放大某一部分,以小点、重点切入的方式引发幼儿关注细节的变化,丰富幼儿的感知,提升幼儿美术表现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时投屏等功能,将幼儿在美术区活动过程记录下来,传送到电子屏,通过双向的屏幕互动来展示幼儿的动态创作、游戏过程,让孩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进一步增强幼儿对美术区活动的向往。
六、 美术区教师指导的启发性和激励性
在美术区活动中,小班多以个别操作为主,中班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到了大班形式就变得丰富多彩,有小组合作画、小组合作制作等。而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就显得尤其重要,不是旁观者也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眼光应追随着孩子的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情绪变化,用赞赏、鼓励的微笑、语言肯定孩子们的点滴创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幼儿积极的创造,自由的探索。当幼儿投入到创造过程中时,教师应少干扰,以免影响幼儿的创作过程。当幼儿犹豫不决的时候,教师应耐心的观察和等待,留給他们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幼儿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加以启发和提示,鼓励他们再次投入创造中去。
同时教师多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创新的意识,让幼儿积极的探索。如:在手工区指导废品利用“制作马路上的车”中,教师出示幼儿的作品:一辆在纸盒上简单用彩笔画出车轮车窗,另一辆用有色卡纸粘贴的车轮车窗。教师:“你觉得哪辆车更好看,为什么?”同时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和思考:“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可以让车更好看、更立体呢?大家来动手试一试吧!”这样的引导和启发性的提问,留给了孩子充分的思考探索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孩子的作品各式各样,都表现出自己各自的创意和想法。
七、 美术区幼儿作品的展示与评价
(一)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幼儿的作品,满足幼儿对成功的渴望
我们改变以往区域环境创设完全由教师操办的现象,让更多的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中。充分利用桌面、墙面和垂挂等三维空间来展示和呈现幼儿的作品,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神奇般的化身为不同的装饰品被展示时,心中就非常的自豪。“瞧我设计的帽子多美!”“我下次还要拼出更神奇的汽车。”作品的呈现和展示让幼儿的成就感溢于言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让教师的评价成为幼儿美术区活动的点睛之笔
每次活动结束时总少不了评价环节,幼儿在老师、同伴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中能获得自信心,激发再次创作的欲望。为此,教师应用心解读幼儿的作品,正确理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行为,读懂幼儿,看懂作品,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孩子的作品,画龙点睛般地为每次美术区活动画上句号。
在实践中,我们期望通过对活动区游戏的研究和实施,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方法策略,从本园、本班实际出发,把幼儿的主体性放在首位,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年龄特征出发,让教师和幼儿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多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充分体现美术区活动资源,鼓励幼儿和环境之间大胆互动,使环境教育的价值最大化,让幼儿为自己的美术区活动成果感到骄傲,让幼儿在艺术的空间自由地飞翔。
参考文献:
[1]高美霞.浅谈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应对策略[J].新课程(中),2015(22):1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思秀.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老师的有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前教育,2011.
[4]李琳.幼儿园美工区活动研究[J].学理论,2011(11):275-276.
[5]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方艳萍,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台江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