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长大了会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但爱看童话、爱看儿童刊物的习惯倒是从小养成。小学时代,有那么多的刊物陪伴我:《小学生周报》、《故事大王》、《少年文艺》、《童话大王》……但真正要说最有感情的,首推《小火炬》。
也许因为“火炬”是少先队的标志物,而《小火炬》的订阅又贯穿了我的整个小学生涯,以至于我曾有这么个顽固的印象:《小火炬》是我们的校办刊物!过了很久,我才后知后觉地知道她是我们家乡的杂志。这样的错觉当然是好笑的,但或许也正因如此,我对《小火炬》始终怀有一份独一无二的亲切感。
在热衷读图的年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火炬》留给我的最美好记忆莫过于漫画栏目。封二的《“男子汉”趣事》讲述了一个平凡又可爱的小男生的种种遭遇,素材来源于我们身边,却又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记得最清楚的两个故事,一是男子汉为打字机设计了广告语“打不相识”,二是拿福州话中油条的发音“咿呀鬼”说事——你瞧,这是多么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在封三及封底的漫画里,我读过一个囊中羞涩的男人想方设法吃白食的故事,读过世界上第一个吃番茄的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除了漫画,我也爱《小火炬》的文字。一个叫“我们的大朋友”的栏目,介绍过所有孩子都喜欢的鞠萍姐姐与董浩叔叔(他们依然活跃在儿童节目的第一线):在徜徉于金庸古龙的世界之前,是《小火炬》率先用周锐老师的《赤脚门下》及七侠五义故事为我打开了一扇少年武侠的大门:我甚至还能背出一篇我最喜爱的文章的段落,那是关于一群孩子采野果采蘑菇采“地皮”的深林趣事……
至今我的柜子里仍有一摞厚厚旧旧的《小火炬》,它们是我珍贵的、难以割舍的童年记忆。当我开始了童话创作,并第一次在《小火炬》上发稿时,我难以形容那种从读者转型为作者的喜悦。两个相隔遥远的时空,因为这种奇妙的缘分而连线,仿佛在告诉我,只要保持一颗童心,童年时代就永远不会结束。
也许因为“火炬”是少先队的标志物,而《小火炬》的订阅又贯穿了我的整个小学生涯,以至于我曾有这么个顽固的印象:《小火炬》是我们的校办刊物!过了很久,我才后知后觉地知道她是我们家乡的杂志。这样的错觉当然是好笑的,但或许也正因如此,我对《小火炬》始终怀有一份独一无二的亲切感。
在热衷读图的年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火炬》留给我的最美好记忆莫过于漫画栏目。封二的《“男子汉”趣事》讲述了一个平凡又可爱的小男生的种种遭遇,素材来源于我们身边,却又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记得最清楚的两个故事,一是男子汉为打字机设计了广告语“打不相识”,二是拿福州话中油条的发音“咿呀鬼”说事——你瞧,这是多么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在封三及封底的漫画里,我读过一个囊中羞涩的男人想方设法吃白食的故事,读过世界上第一个吃番茄的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除了漫画,我也爱《小火炬》的文字。一个叫“我们的大朋友”的栏目,介绍过所有孩子都喜欢的鞠萍姐姐与董浩叔叔(他们依然活跃在儿童节目的第一线):在徜徉于金庸古龙的世界之前,是《小火炬》率先用周锐老师的《赤脚门下》及七侠五义故事为我打开了一扇少年武侠的大门:我甚至还能背出一篇我最喜爱的文章的段落,那是关于一群孩子采野果采蘑菇采“地皮”的深林趣事……
至今我的柜子里仍有一摞厚厚旧旧的《小火炬》,它们是我珍贵的、难以割舍的童年记忆。当我开始了童话创作,并第一次在《小火炬》上发稿时,我难以形容那种从读者转型为作者的喜悦。两个相隔遥远的时空,因为这种奇妙的缘分而连线,仿佛在告诉我,只要保持一颗童心,童年时代就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