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连续18天的抗议示威让统治埃及长达30年的总统和平谢幕。然而,两年后,经过48天的斗争,穆尔西的支持者与军方支持者之间的冷内战却转变成流血冲突。人们不禁要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清场行动和愤怒的星期五
61岁的米克·迪恩是英国天空电视台记者。2013年8月14日,迪恩像往常一样,带好设备,走向开罗街头。作为一名在天空电视台有15年从业经验的资深摄影师,他希望用镜头近距离记录下清场中的埃及。然而,这次敬业的深入拍摄却成为米克·迪恩的最后一次任务。
在阿达威亚清真寺示威营地里,迪恩借着早晨的阳光,扛起一架摄像机,就在这时,迪恩应声倒地。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天空电视台的同事称,开枪者是一位埋伏在对面、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可能来自军方。在抵达医院几分钟后,迪恩因伤势过重而身亡。他的两个儿子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埃及媒体称,清场当天,埃及军队首先攻克位于开罗市中心的复兴广场;随后在阿达威亚清真寺广场,警察先是组成四五排人墙,封锁住进出广场的路口,阻断前来增援的示威者。然后对包围圈内的示威者使用了催泪弹。示威领导人头戴防毒面具组织抵抗,随后援引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消息,现场可以听到枪声大作。德国《图片报》把这一事件称为“血洗开罗”。
纳赛尔城医院是离清场现场最近的一所医院,医院的围墙上贴满了死伤者的名单。路透社称,在8月14日的对峙中,埃及军警扣动了扳机。清真寺广场周围也在冲突发生之后,搭建起很多临时医院。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看来,清场注定将会是一个双输的结局,问题只是谁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经历了14日的清场事件之后,埃及的局势没有变得缓和,反而变得更加剑拔弩张。8月14日清场之后,16日,也就是星期五,穆尔西的支持者和穆兄会成员又举行了抗议游行示威,让这一天变成了“愤怒星期五”。《纽约时报》感慨道:经历过革命的国家终于发现,和平比革命更艰难。
而也就是在清场事件发生的当天,埃及临时政府的副总统,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巴拉迪宣布辞职。他在辞呈当中这样说:“让我承担一个我并不赞同的决定非常困难,我不能为一滴血承担责任。”
“愤怒星期五”当天,开罗街头出现了数百辆装甲车和大批特种部队士兵,“愤怒星期五”百万人大游行是穆兄会对临时政府清场行动的回应。穆兄会声称:“伟大的埃及人将在愤怒的星期五聚集在每一处革命的广场。”然而,“愤怒星期五”也引发了埃及的“第二滴血”。当天,穆兄会精神领袖巴迪亚的儿子阿玛尔在游行中身亡,据埃及政府发言人称,截至8月17日晚,共有173人在周五的冲突中身亡。
埃及安全机构则宣称,他们在穆兄会根基深厚的开罗吉萨区逮捕了基地组织领导人扎瓦赫里的兄弟穆罕默德。尼罗河电视台报道说,星期五下午,数千名穆兄会支持者在开罗的五月十五日桥举行示威,数十名武装分子手持AK-47冲锋枪向附近的居民楼开火。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认为,血腥清算让面临分裂危险的埃及处在刀刃上;这样的政局是头顶着诺贝尔和平奖的临时政府前副总统巴拉迪所不愿看到的。
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
巴拉迪,曾连任三届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与西方国家关系融洽。今年7月,穆尔西被赶下台后,巴拉迪曾被军方看作是稳定局势的第一选择。2013年7月14日,巴拉迪出任军方支持的临时政府副总统,然而他的和平光环却在临时政府的清场中备受影响。“只要我们遏制正在发生的暴力,就会有和平谈判的空间,终止在埃及各地发生的示威游行,展开严肃对话。”巴拉迪一直主张,穆尔西的失败是个人的失败,而穆兄会作为一个政党依然是埃及政治进程中的一部分。
但是这样的观点在临时政府内部并不占主流。8月13日,临时政府任命了25名省长,其中16人有军方背景,1人有警方背景。8月17日,在清场时间和“愤怒星期五”游行后,过渡政府总理贝布拉维提议解散穆兄会,穆兄会可能再次面临沦为非法组织的命运。枪炮和铁拳,正在成为军方控制下的埃及的新符号。有媒体索性评价说:“埃及过渡政府成了军方的傀儡。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巴拉迪闻到这种味道,所以他辞职了。”
埃及现在如同在跳政治探戈,向前迈一步,向后退两步。而在这场变局中,还有一个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失去了总统职位的穆尔西。广场上愤怒的人群主要的诉求就是恢复穆尔西的职务,恢复这位民选总统的合法性。现在人们也在想,至今情况不明的穆尔西到底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埃及的穆巴拉克?就在同一天,此前被猜测与丈夫一起被拘捕的穆尔西夫人娜杰拉公开露面,她对支持者说:“我们是胜利者!”这似乎意味着以穆尔西为象征的新一轮的街头政治将卷土重来。
军方也随即作出反应。当地时间8月22日下午3点45分,一家医用直升机降落在埃及开罗图拉监狱。20分钟后,直升机搭载着被拘押两年,刚刚获得保释的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离开监狱。而在两天前,另一个埃及重要人物,埃及穆兄会最高领导人巴迪亚却被关进图拉监狱。一抓一放,2011年埃及革命后被颠覆的权力格局似乎又颠倒了过来。
8月23日,穆巴拉克获释后第二天,许多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幅图片:埃及士兵荷枪实弹,军方坦克严守解放广场。当天是星期五,但是穆巴拉克的释放并没有引发预料中的大型示威活动。开罗街头部分民众的声音可能能解释这一切:“我们应该尊重法律的决定,穆巴拉克被囚禁的时间已经超期。我反对穆巴拉克,但我们要正确地使用法律。”埃及军方表示,依据现在实施的紧急状态法,穆巴拉克获保释后仍将被软禁,一切似乎都在按法律程序走,但一切都与政治有关。
此前的8月19日夜,埃及西奈半岛,25名警察遭恐怖分子集体杀害。军方指责穆兄会与该地区的恐怖组织有密切联系。第二天,临时政府通缉抓捕穆兄会领袖巴迪亚以及苏伊士省等多个地区穆兄会领导人,此外还有1000名穆兄会成员。从解职穆尔西,到武力清场,再到抓捕穆兄会领导人,军方与穆兄会的对峙一再升温。军方力图控制埃及目前的局面,因此打压穆兄会成为必然,释放穆巴拉克就是最直接、最强烈的信号。但是穆巴拉克的假释并不意味着旧时代的重来,因为军方也是结束穆巴拉克时代的重要推手。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说:“昏君推翻后真正的好日子恐怕只有一天。”如今以这句话来看埃及,并非是把昏君与埃及执政者之间划等号,而是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埃及的一个又一个执政者被推翻之后,埃及人的好日子到底还要等多久。从2011年初的鲜花和烟火,到如今的鲜血和枪炮,“一·二五”革命后带给埃及人的兴奋到如今宵禁之后抗议人群逐渐开始散去,人们发现,埃及人曾经期待的后穆巴拉克时代其实并没有改变埃及近60年来“双圈政治”这样一个基本的政治生态。所谓双圈政治,就是以世俗和宗教力量构成的外圈无休止地争斗着,军方则一直稳稳地处在内圈当中,掌控着埃及的大局。
命中注定不能在一起
在对穆尔西支持者实施武力清场并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后,当今埃及最有权力的人,国防部长塞西向军方和警方官员发表了首次讲话:“如果人民心存善念,我们也愿意伸出手和人民合作;但是如果他们要的不是这些,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以全部的力量和意志坚定地保卫埃及。”向来很少在媒体面前露面的塞西,此前刚刚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低调的幕后将军如今频频露面,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是塞西在掌控局势后信心增强的表现。
而在一年前,2012年8月12日,当时还是埃及总统的穆尔西突然解除了国防部长、军方老帅坦塔维的职务,任命59岁的塞西继任国防部长。此前,坦塔维领导的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行使监国大权,埃及也被戏称为“双法老国家”。在穆尔西的提拔下,塞西成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元帅军衔的国防部长。但是穆尔西恰恰没有料到,新提拔起来的年轻一代将领与宗教势力的对立更加尖锐,最终穆尔西对他们难以把控。而军方也恰好借助这一局势的变化,完成了新老交替。
塞西的反戈一击并非仅仅源于自己的个人野心。事实上,作为两股几乎同时出现的政治力量,埃及军方与穆兄会60多年来的斗争贯穿了埃及现代史。1922年,埃及从英国殖民地名义上独立;1928年,穆斯林兄弟会创立于埃及;1936年,《英埃同盟条约》规定,军队指挥权移交埃及;第二年,纳赛尔考进皇家军事学院。
1952年的七月革命让军方和穆兄会有了交集,穆兄会积极配合纳赛尔的“自由军官组织”。然而是建立世俗国家还是宗教政体,政治目标上的根本分歧让双方很快分道扬镳。纳赛尔依赖军队组建政府,而穆兄会则在1954年和1965年两度遭到镇压。从第二任总统萨达特起,埃及开始淡化政权的军事色彩,但军方仍在幕后掌控局面,双圈政治正式成型。
1981年10月6日,穆兄会强硬派势力刺杀了萨达特。此后,穆兄会遭到了穆巴拉克的铁拳镇压。虽然转入地下,但穆兄会并没有退出埃及政治。穆兄会广办医疗协会,赢得了很多底层民众的支持。埃及的法鲁克医院隶属于伊斯兰医疗协会,这个协会在开罗内外共有24所医院,急诊室全天开放,每天治疗约400至500人。要知道,在埃及,富豪们可以到私人医院或是飞到欧洲去就医,中产阶级可以去公立医院,但通常很贵,病人必须得负担从绷带到药品等所有医疗用品。而穆兄会医院就是埃及人的第三个选择。
尽管穆兄会被认为代表着多数底层人民的利益,但它的领导层却多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2005年议会选举中,穆兄会史无前例地赢得了20%的议席,这让埃及的世俗力量大为震惊。庞大的组织力量,让穆兄会在民选政治中拔得头筹,将穆尔西推上了总统职位。但也违背了他们在革命前所作的承诺。一旦站在权力较量的两端,曾经一度携手推翻穆巴拉克的军方和穆兄会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到道路选择的分歧,难以和平共处。埃及军队是一支世俗化的军队,而如果容忍穆兄会做大,那么势必会让埃及实现伊斯兰化,这是两种体制之间的生死搏斗,必然无法共存。
在埃及,2011年的“一·二五”革命被称为“尼罗河之春”,但美国的战略预测公司认为,如今看来“尼罗河之春”有很多讽刺之处。最大的讽刺之处就在于,它让新的角色登上了舞台,却没有改变这个舞台本身的旧结构。因此,我们看到的埃及现状就是这样:很多人来去匆匆,扮演着各自短暂的角色,但是在这个舞台上,埃及军队却始终是最重要的力量,也是最主要的角色。或许军方已经做好了改变埃及的准备,但是这样一种改变的历程到底该有多漫长呢?
清场行动和愤怒的星期五
61岁的米克·迪恩是英国天空电视台记者。2013年8月14日,迪恩像往常一样,带好设备,走向开罗街头。作为一名在天空电视台有15年从业经验的资深摄影师,他希望用镜头近距离记录下清场中的埃及。然而,这次敬业的深入拍摄却成为米克·迪恩的最后一次任务。
在阿达威亚清真寺示威营地里,迪恩借着早晨的阳光,扛起一架摄像机,就在这时,迪恩应声倒地。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天空电视台的同事称,开枪者是一位埋伏在对面、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可能来自军方。在抵达医院几分钟后,迪恩因伤势过重而身亡。他的两个儿子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埃及媒体称,清场当天,埃及军队首先攻克位于开罗市中心的复兴广场;随后在阿达威亚清真寺广场,警察先是组成四五排人墙,封锁住进出广场的路口,阻断前来增援的示威者。然后对包围圈内的示威者使用了催泪弹。示威领导人头戴防毒面具组织抵抗,随后援引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消息,现场可以听到枪声大作。德国《图片报》把这一事件称为“血洗开罗”。
纳赛尔城医院是离清场现场最近的一所医院,医院的围墙上贴满了死伤者的名单。路透社称,在8月14日的对峙中,埃及军警扣动了扳机。清真寺广场周围也在冲突发生之后,搭建起很多临时医院。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看来,清场注定将会是一个双输的结局,问题只是谁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经历了14日的清场事件之后,埃及的局势没有变得缓和,反而变得更加剑拔弩张。8月14日清场之后,16日,也就是星期五,穆尔西的支持者和穆兄会成员又举行了抗议游行示威,让这一天变成了“愤怒星期五”。《纽约时报》感慨道:经历过革命的国家终于发现,和平比革命更艰难。
而也就是在清场事件发生的当天,埃及临时政府的副总统,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巴拉迪宣布辞职。他在辞呈当中这样说:“让我承担一个我并不赞同的决定非常困难,我不能为一滴血承担责任。”
“愤怒星期五”当天,开罗街头出现了数百辆装甲车和大批特种部队士兵,“愤怒星期五”百万人大游行是穆兄会对临时政府清场行动的回应。穆兄会声称:“伟大的埃及人将在愤怒的星期五聚集在每一处革命的广场。”然而,“愤怒星期五”也引发了埃及的“第二滴血”。当天,穆兄会精神领袖巴迪亚的儿子阿玛尔在游行中身亡,据埃及政府发言人称,截至8月17日晚,共有173人在周五的冲突中身亡。
埃及安全机构则宣称,他们在穆兄会根基深厚的开罗吉萨区逮捕了基地组织领导人扎瓦赫里的兄弟穆罕默德。尼罗河电视台报道说,星期五下午,数千名穆兄会支持者在开罗的五月十五日桥举行示威,数十名武装分子手持AK-47冲锋枪向附近的居民楼开火。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认为,血腥清算让面临分裂危险的埃及处在刀刃上;这样的政局是头顶着诺贝尔和平奖的临时政府前副总统巴拉迪所不愿看到的。
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
巴拉迪,曾连任三届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与西方国家关系融洽。今年7月,穆尔西被赶下台后,巴拉迪曾被军方看作是稳定局势的第一选择。2013年7月14日,巴拉迪出任军方支持的临时政府副总统,然而他的和平光环却在临时政府的清场中备受影响。“只要我们遏制正在发生的暴力,就会有和平谈判的空间,终止在埃及各地发生的示威游行,展开严肃对话。”巴拉迪一直主张,穆尔西的失败是个人的失败,而穆兄会作为一个政党依然是埃及政治进程中的一部分。
但是这样的观点在临时政府内部并不占主流。8月13日,临时政府任命了25名省长,其中16人有军方背景,1人有警方背景。8月17日,在清场时间和“愤怒星期五”游行后,过渡政府总理贝布拉维提议解散穆兄会,穆兄会可能再次面临沦为非法组织的命运。枪炮和铁拳,正在成为军方控制下的埃及的新符号。有媒体索性评价说:“埃及过渡政府成了军方的傀儡。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巴拉迪闻到这种味道,所以他辞职了。”
埃及现在如同在跳政治探戈,向前迈一步,向后退两步。而在这场变局中,还有一个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失去了总统职位的穆尔西。广场上愤怒的人群主要的诉求就是恢复穆尔西的职务,恢复这位民选总统的合法性。现在人们也在想,至今情况不明的穆尔西到底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埃及的穆巴拉克?就在同一天,此前被猜测与丈夫一起被拘捕的穆尔西夫人娜杰拉公开露面,她对支持者说:“我们是胜利者!”这似乎意味着以穆尔西为象征的新一轮的街头政治将卷土重来。
军方也随即作出反应。当地时间8月22日下午3点45分,一家医用直升机降落在埃及开罗图拉监狱。20分钟后,直升机搭载着被拘押两年,刚刚获得保释的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离开监狱。而在两天前,另一个埃及重要人物,埃及穆兄会最高领导人巴迪亚却被关进图拉监狱。一抓一放,2011年埃及革命后被颠覆的权力格局似乎又颠倒了过来。
8月23日,穆巴拉克获释后第二天,许多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幅图片:埃及士兵荷枪实弹,军方坦克严守解放广场。当天是星期五,但是穆巴拉克的释放并没有引发预料中的大型示威活动。开罗街头部分民众的声音可能能解释这一切:“我们应该尊重法律的决定,穆巴拉克被囚禁的时间已经超期。我反对穆巴拉克,但我们要正确地使用法律。”埃及军方表示,依据现在实施的紧急状态法,穆巴拉克获保释后仍将被软禁,一切似乎都在按法律程序走,但一切都与政治有关。
此前的8月19日夜,埃及西奈半岛,25名警察遭恐怖分子集体杀害。军方指责穆兄会与该地区的恐怖组织有密切联系。第二天,临时政府通缉抓捕穆兄会领袖巴迪亚以及苏伊士省等多个地区穆兄会领导人,此外还有1000名穆兄会成员。从解职穆尔西,到武力清场,再到抓捕穆兄会领导人,军方与穆兄会的对峙一再升温。军方力图控制埃及目前的局面,因此打压穆兄会成为必然,释放穆巴拉克就是最直接、最强烈的信号。但是穆巴拉克的假释并不意味着旧时代的重来,因为军方也是结束穆巴拉克时代的重要推手。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说:“昏君推翻后真正的好日子恐怕只有一天。”如今以这句话来看埃及,并非是把昏君与埃及执政者之间划等号,而是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埃及的一个又一个执政者被推翻之后,埃及人的好日子到底还要等多久。从2011年初的鲜花和烟火,到如今的鲜血和枪炮,“一·二五”革命后带给埃及人的兴奋到如今宵禁之后抗议人群逐渐开始散去,人们发现,埃及人曾经期待的后穆巴拉克时代其实并没有改变埃及近60年来“双圈政治”这样一个基本的政治生态。所谓双圈政治,就是以世俗和宗教力量构成的外圈无休止地争斗着,军方则一直稳稳地处在内圈当中,掌控着埃及的大局。
命中注定不能在一起
在对穆尔西支持者实施武力清场并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后,当今埃及最有权力的人,国防部长塞西向军方和警方官员发表了首次讲话:“如果人民心存善念,我们也愿意伸出手和人民合作;但是如果他们要的不是这些,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以全部的力量和意志坚定地保卫埃及。”向来很少在媒体面前露面的塞西,此前刚刚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低调的幕后将军如今频频露面,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是塞西在掌控局势后信心增强的表现。
而在一年前,2012年8月12日,当时还是埃及总统的穆尔西突然解除了国防部长、军方老帅坦塔维的职务,任命59岁的塞西继任国防部长。此前,坦塔维领导的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行使监国大权,埃及也被戏称为“双法老国家”。在穆尔西的提拔下,塞西成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元帅军衔的国防部长。但是穆尔西恰恰没有料到,新提拔起来的年轻一代将领与宗教势力的对立更加尖锐,最终穆尔西对他们难以把控。而军方也恰好借助这一局势的变化,完成了新老交替。
塞西的反戈一击并非仅仅源于自己的个人野心。事实上,作为两股几乎同时出现的政治力量,埃及军方与穆兄会60多年来的斗争贯穿了埃及现代史。1922年,埃及从英国殖民地名义上独立;1928年,穆斯林兄弟会创立于埃及;1936年,《英埃同盟条约》规定,军队指挥权移交埃及;第二年,纳赛尔考进皇家军事学院。
1952年的七月革命让军方和穆兄会有了交集,穆兄会积极配合纳赛尔的“自由军官组织”。然而是建立世俗国家还是宗教政体,政治目标上的根本分歧让双方很快分道扬镳。纳赛尔依赖军队组建政府,而穆兄会则在1954年和1965年两度遭到镇压。从第二任总统萨达特起,埃及开始淡化政权的军事色彩,但军方仍在幕后掌控局面,双圈政治正式成型。
1981年10月6日,穆兄会强硬派势力刺杀了萨达特。此后,穆兄会遭到了穆巴拉克的铁拳镇压。虽然转入地下,但穆兄会并没有退出埃及政治。穆兄会广办医疗协会,赢得了很多底层民众的支持。埃及的法鲁克医院隶属于伊斯兰医疗协会,这个协会在开罗内外共有24所医院,急诊室全天开放,每天治疗约400至500人。要知道,在埃及,富豪们可以到私人医院或是飞到欧洲去就医,中产阶级可以去公立医院,但通常很贵,病人必须得负担从绷带到药品等所有医疗用品。而穆兄会医院就是埃及人的第三个选择。
尽管穆兄会被认为代表着多数底层人民的利益,但它的领导层却多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2005年议会选举中,穆兄会史无前例地赢得了20%的议席,这让埃及的世俗力量大为震惊。庞大的组织力量,让穆兄会在民选政治中拔得头筹,将穆尔西推上了总统职位。但也违背了他们在革命前所作的承诺。一旦站在权力较量的两端,曾经一度携手推翻穆巴拉克的军方和穆兄会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到道路选择的分歧,难以和平共处。埃及军队是一支世俗化的军队,而如果容忍穆兄会做大,那么势必会让埃及实现伊斯兰化,这是两种体制之间的生死搏斗,必然无法共存。
在埃及,2011年的“一·二五”革命被称为“尼罗河之春”,但美国的战略预测公司认为,如今看来“尼罗河之春”有很多讽刺之处。最大的讽刺之处就在于,它让新的角色登上了舞台,却没有改变这个舞台本身的旧结构。因此,我们看到的埃及现状就是这样:很多人来去匆匆,扮演着各自短暂的角色,但是在这个舞台上,埃及军队却始终是最重要的力量,也是最主要的角色。或许军方已经做好了改变埃及的准备,但是这样一种改变的历程到底该有多漫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