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根本上改变人大代表的构成以及产生的程序和方式,目前看还不现实。那么,如何退而求其次?
十一届全国人大2987名代表中,只有少数人能成为会场上的“明星”。胡小燕等三位农民工代表,无疑是这次大会上广受媒体和社会关注的“明星”。他们有此殊遇,关键是其“农民”的身份。
农民工的身份,承载了太多的象征意义,因此被过度地解读。而从法理上说,他们和其他代表一样,无非是按照法定程序选出来的代表,他们只是三位普通公民。但生活不是纯粹的法理所能解释的,因为他们身上的浓重的象征意味,他们不再普通。
和政协会议相比,每次人大会上沉默者更多。政协委员多是社会各界贤达人士,本身就是名人,因此容易进入角色,镜头感很强,大部分委员面对媒体侃侃而谈。而人大代表中,有一部分是政府的高级官员,他们自然受到关注,其受关注的原因其实是其手中的行政权力而非其人大代表的身份。另一种代表则是因为其象征性,因此在剧场中的“戏份”较多。比如那位从第一届全国人大到十一届都当代表的申纪兰女士,因为她已成了中国人大制度的活化石,——只要她还活着,我估计这代表将继续当下去,祝她长寿;再比如这三位民工代表。而两类代表之间,那些来自基层机缘巧合而被选为代表的人士,往往成为沉默的一群人。
如果不是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近几年特别受到关注,这三位农民工代表或许难以当选,即使有人当选了,也会成为沉默人群中一员。然而,因为其身上的象征意味,他们想沉默而不可能。对他们在镜头前对政府表现出感恩之情,包括他们和新闻发青人口吻差不多的讲话,公众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让他们和政协委员张茵那样,一上会就有强烈的角色意识,为自己的群体提出有理有据而观点鲜明的议案或提案,实在勉为其难。张茵这类企业家无论当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他们显得非常职业,因为在当选之前,他们就有强烈的参选意愿和明确的参选目的。而相比之下,来自基层的代表包括三位农民工几乎可算人大会场里的“实习生”,他们的起点和张茵完全不一样,他们多数如戏中围观小姐搭彩台公开招亲的男青年,没想到彩球竟抛到了自己的头上,拿到彩球的他们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人大代表的职业感呢?于是,他们要么保持沉默,要么在媒体的轰炸下无法沉默时,便露出“菜鸟”本色。
但是,我期待五年中他们不会一直沉默下去,我相信他们也不会一直是“菜鸟”。希望他们的人大代表意识会被激活,他们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也将变得越来越娴熟:
作为一个参加过四次全国“两会”报道的记者,笔者有幸见证了一些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从沉默到活跃,从业余到职业的过程。九届全国人大一位来自甘肃农村的代表,因为被树为先进典型而当选。他在当选为人大代表前,和我已经很熟悉:1998年3月他来京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我去驻地看他。他对自己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感觉几乎可用“受宠若惊”甚至“惶惑”来形容,出席这样的大会,履行如此严肃的法律使命,他几乎没什么准备,问他有什么打算,他说自己也就是看看别人怎么做,学着当代表,按表决器的时候谨慎些,别按错了。
大约过了大半年,一次出差我恰好路过他所在的县,顺便去拜访他。我发现他已非春天在北京见到的那个不知所措的“实习生”,他拿出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函给我看,多数是向他这个全国人大代表反映问题的,而来找他的当地人士则更多了。老爷子说,人家信任我这个人大代表,我也不能给代表丢人,人家提出的问题能解答的尽量解答,能向上反映的尽量反映。自己不懂的,就学呗。老头买来许多法律书,戴着老花镜一页页地研读。
人大代表职业化的呼吁已存在多年,甚至有人提出引人人大代表竞选机制。有代表公民履行国家权力、监督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强烈意愿,并有相当的知识背景和履职能力的人当选为人大代表,一入会场就是职业选手,这当然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但基于我国的政治现实,从根本上改变人大代表的构成以及产生的程序和方式,目前看还不现实。那么。退而求其次,如何激活那些来自基层默不作声的人大代表,让他们有履职的压力和动力,不但是各级人大机关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应该考虑的问题、那些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不管他们是模范人物,还是象征性人物,个人素质是很不错的,绝对是基层的精英,他们完全可以被激活。
多给三位农民工这样的人大代表一点宽容,也给他们一些时间和压力,激活他们身上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意识和能力,等明年或者后年的春天,或许我们也会发现,人大会场上的一些业余选手变成职业选手了。
十一届全国人大2987名代表中,只有少数人能成为会场上的“明星”。胡小燕等三位农民工代表,无疑是这次大会上广受媒体和社会关注的“明星”。他们有此殊遇,关键是其“农民”的身份。
农民工的身份,承载了太多的象征意义,因此被过度地解读。而从法理上说,他们和其他代表一样,无非是按照法定程序选出来的代表,他们只是三位普通公民。但生活不是纯粹的法理所能解释的,因为他们身上的浓重的象征意味,他们不再普通。
和政协会议相比,每次人大会上沉默者更多。政协委员多是社会各界贤达人士,本身就是名人,因此容易进入角色,镜头感很强,大部分委员面对媒体侃侃而谈。而人大代表中,有一部分是政府的高级官员,他们自然受到关注,其受关注的原因其实是其手中的行政权力而非其人大代表的身份。另一种代表则是因为其象征性,因此在剧场中的“戏份”较多。比如那位从第一届全国人大到十一届都当代表的申纪兰女士,因为她已成了中国人大制度的活化石,——只要她还活着,我估计这代表将继续当下去,祝她长寿;再比如这三位民工代表。而两类代表之间,那些来自基层机缘巧合而被选为代表的人士,往往成为沉默的一群人。
如果不是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近几年特别受到关注,这三位农民工代表或许难以当选,即使有人当选了,也会成为沉默人群中一员。然而,因为其身上的象征意味,他们想沉默而不可能。对他们在镜头前对政府表现出感恩之情,包括他们和新闻发青人口吻差不多的讲话,公众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让他们和政协委员张茵那样,一上会就有强烈的角色意识,为自己的群体提出有理有据而观点鲜明的议案或提案,实在勉为其难。张茵这类企业家无论当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他们显得非常职业,因为在当选之前,他们就有强烈的参选意愿和明确的参选目的。而相比之下,来自基层的代表包括三位农民工几乎可算人大会场里的“实习生”,他们的起点和张茵完全不一样,他们多数如戏中围观小姐搭彩台公开招亲的男青年,没想到彩球竟抛到了自己的头上,拿到彩球的他们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人大代表的职业感呢?于是,他们要么保持沉默,要么在媒体的轰炸下无法沉默时,便露出“菜鸟”本色。
但是,我期待五年中他们不会一直沉默下去,我相信他们也不会一直是“菜鸟”。希望他们的人大代表意识会被激活,他们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也将变得越来越娴熟:
作为一个参加过四次全国“两会”报道的记者,笔者有幸见证了一些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从沉默到活跃,从业余到职业的过程。九届全国人大一位来自甘肃农村的代表,因为被树为先进典型而当选。他在当选为人大代表前,和我已经很熟悉:1998年3月他来京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我去驻地看他。他对自己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感觉几乎可用“受宠若惊”甚至“惶惑”来形容,出席这样的大会,履行如此严肃的法律使命,他几乎没什么准备,问他有什么打算,他说自己也就是看看别人怎么做,学着当代表,按表决器的时候谨慎些,别按错了。
大约过了大半年,一次出差我恰好路过他所在的县,顺便去拜访他。我发现他已非春天在北京见到的那个不知所措的“实习生”,他拿出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函给我看,多数是向他这个全国人大代表反映问题的,而来找他的当地人士则更多了。老爷子说,人家信任我这个人大代表,我也不能给代表丢人,人家提出的问题能解答的尽量解答,能向上反映的尽量反映。自己不懂的,就学呗。老头买来许多法律书,戴着老花镜一页页地研读。
人大代表职业化的呼吁已存在多年,甚至有人提出引人人大代表竞选机制。有代表公民履行国家权力、监督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强烈意愿,并有相当的知识背景和履职能力的人当选为人大代表,一入会场就是职业选手,这当然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但基于我国的政治现实,从根本上改变人大代表的构成以及产生的程序和方式,目前看还不现实。那么。退而求其次,如何激活那些来自基层默不作声的人大代表,让他们有履职的压力和动力,不但是各级人大机关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应该考虑的问题、那些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不管他们是模范人物,还是象征性人物,个人素质是很不错的,绝对是基层的精英,他们完全可以被激活。
多给三位农民工这样的人大代表一点宽容,也给他们一些时间和压力,激活他们身上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意识和能力,等明年或者后年的春天,或许我们也会发现,人大会场上的一些业余选手变成职业选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