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防疫期间,各种相关宣传报道及新闻发布频见于各类媒体和各种场合,但在这些积极的宣传报道和新闻发布中却存在一些字音、字形及用词、用语等方面的问题,故拾之,诊之,以飨读者。
关键词:疫情报道;新闻发布;语用问题
庚子新春,病毒肆虐,全国上下打响了一场全面抗击疫病的战争。一时间,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及各级新闻发布可謂铺天盖地。这些宣传报道及新闻发布对于抗击疫病、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在这些积极的宣传报道和新闻发布中也存在一些语言文字及其运用方面的问题,本着“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列举一二,与各位方家一同诊断。
【疑似病例一】
新冠guàn肺炎
【典型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新闻播报及人们的言谈中常被简称为“新冠肺炎”,但奇怪的是,全称的时候一般都会读作“新型冠guān状病毒”,而简称的时候,却经常读作“新冠guàn肺炎”。
【望闻问切】
“冠”,是多音字,分别读作“guān”和“guàn”。“冠guān”指帽子和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冠guàn”则是戴上帽子、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和第一名等意思。由此可见,“冠状”之“冠”一定是读作“guān”。我们熟知的“冠状动脉”“冠状病毒”等正是如此。
可能是“冠guān状”一词早已入耳入心,而“新冠”这一简称新词的读音尚处模棱两可、未加辨析的阶段,故而时有“新冠guàn肺炎”这样的误读。
【诊断报告】
多音字误读,无论是“新冠肺炎”,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冠”皆读作“guān”,不能读作“guàn”。
【疑似病例二】
疫情防控狙击战
【典型症状】
各种语音播报中,我们听到的都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街道、马路上的标语也大都如此,但有个别地方却别出心裁,打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字样的标语。
【望闻问切】
《现代汉语词典》中“阻击”指“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狙击”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单从“埋伏在隐蔽地点”这一特征来看,我们这次打响的也绝不是“狙击战”。
【诊断报告】
形近、义近词语误用,只有“疫情防控阻击战”,没有“疫情防控狙击战”。
【疑似病例三】
防控的重点是湖北和武汉
【典型症状】
疫情发生以来各级领导及广大人民群众高度重视,而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的疫情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常出现在新闻报道及人们闲谈中的一句话就是“本次疫情防控的重点是湖北和武汉”。如2020年2月23日中安在线的报道中就有“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这样的句子。
【望闻问切】
在这类句子中,“湖北”和“武汉”是两个词语,也是两个概念。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湖北”和“武汉”在句中皆指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但从概念的外延来看,“湖北”的外延大,是种概念,“武汉”的外延小,是属概念,“武汉”从属于“湖北”,“湖北”包含“武汉”,两者是具有种属关系的一对概念。
判定两个概念是否具有属种关系,关键要看其在外延上是否具有包容关系。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则可判定这两个概念具有属种关系。在以上的句子中,“武汉”的外延就和“湖北”的部分外延相同,所以二者确属种属关系。而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具有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是不能并列使用的。
当然,因为同一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概念,所以并不是说“湖北”和“武汉”就一定不能并列。例如,在“这段时间,人们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湖北和武汉”这个句子中,“湖北”“武汉”和前面所列举的句子中新提到的“湖北”“武汉就不是相同的概念,并且此处的“湖北”和“武汉”也不是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2020年2月2日的澎湃新闻中有一句话:“全国防控的重点地区是湖北省,而湖北省防控的重点地区是武汉市。”这应该就是以上错误表述的人们想表达的正确意思,可是他们只图语言的省略,却忽略了句中两个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诊断报告】
句中“湖北”与“武汉”逻辑不清,并列不当,正确的表述为:“全国防控的重点地区是湖北省,而湖北省防控的重点地区是武汉市。”
【疑似病例四】
重中之重的任务
【典型症状】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某相关部门发言人指出:“面对这次疫情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治愈率一直是科研攻关重中之重的任务……”类似的说法在很多新闻报道及新闻发布会上屡见不鲜。
【望闻问切】
“重中之重”,即重点中的重点。但“重中之重”是个省略的说法,“重点”意指“某某工作的重点”“某某事情的重点”“某某任务的重点”等等,至于是什么工作、事情或任务,则会在“重中之重”这个短语的前面以定语的形式交代出来或在“重中之重”这个短语的后面以名词中心语的形式交代出来。前者,诸如“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文明创建的重中之重”等;后者,诸如“重中之重的科研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等。如果“重中之重”前面已经交代了是什么工作、事情或任务,那么这个短语的后面就不能再加上“工作”“事情”“任务”等词语,加上“任务”“工作”等词语就构成了重复赘余。而该句在“重中之重”前面已交代出“科研攻关”这项工作,所以“重中之重”后面的“任务”就是多余的重复。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说“搞好街道卫生是我市文明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可以说“搞好街道卫生是当前我市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但却不能说“搞好街道卫生是我市文明创建重中之重的任务”。 【诊断报告】
“重中之重”和“任务”重复赘余,正确的表述应该为:“如何提高治愈率一直是科研攻关的重中之重。”或:“如何提高治愈率一直是重中之重的科研攻关工作。”
【疑似病例五】
从……已经走向趋缓
【典型症状】
2020年2月20日,在武汉举行的一场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某发言人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总体上看,湖北、武汉疫情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已经走向趋缓,如果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从前期的最高点开始逐步下行。”
【望闻问切】
首先,这个句子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湖北、武汉疫情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已经走向趋缓”这个句子的谓语是动词“走”,“走”的前面有“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和“已经”这两项状语。该语境中,前者表处所,后者表时间,而按照多项状语的一般排序规则,时间状语应该在处所状语之前,所以这里应该将“已经”置于“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之前。媒体新闻中包含此类句式的句子很多,如“福建闽清已经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中国已从制造走向创造”“腾讯在AI等新技术领域已从概念走向实践应用”等等,都是将“已经”置于“从……”之前,而将二者倒置的“从……已经走向……”句式却难觅踪迹。
其次,这个句子兼用了“从……走向……”和“……的形势趋向……”两种句式,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
再者,句中的“趋”即“趋向”,指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因此“走向”和“趋”构成语义重复。
【诊断报告】
“从……已经走向趋缓”兼有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和语义重复等多种语病,该句可以修改为“湖北、武汉疫情已经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走向缓慢式增长”或“湖北、武汉疫情过去爆发式增长的形势已经趋缓”。
【疑似病例六】
抗击疫情?战胜疫情
【典型症状】
防疫期间,我们每天从各类宣传报道中听到的、看到的最高频词语非“疫情”莫属。“疫情通报”“防控疫情”“抗击疫情”“战胜疫情”“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疫情防控阻击战”等包含“疫情”的短语也比比皆是。
【望闻问切】
“疫情”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其的解释为: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释义后所给的配例是:控制疫情、疫情报告。从该释义和所给的配例不难看出,“疫情”这个名词的中心语素是“情”。“情”,即情况。同类的词语还有“灾情”“险情”“病情”等等。这样看来,所谓“疫情通报”“防控疫情”“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等说法是合乎语法和情理的,但“抗击疫情”“战胜疫情”一说似有不妥,“抗击疫病”“战胜疫病”才合乎情理。
同理,我们只能说“战胜灾害”,而不能说“战胜灾情”;只能说“战胜疾病”,而不能说“战胜病情”;只能说“掌控舆情”,而不能说“战胜舆情”;只能说“掌控敌情”,而不能说“战胜敌情”。
【诊断报告】
我们抗击和战胜的应该是“疫病”,而不是“疫情”,所谓“抗击疫情”“战胜疫情”,若改为“抗击疫病”“战胜疫病”则更合乎情理。
【疑似病例七】
“硬核”標语
【典型症状】
为了最大化实现宣传效果,达到规劝民众重视防疫、佩戴口罩、减少聚会的目的,各地方基层单位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些所谓“硬核”标语应运而生,诸如:“不戴口罩就出门,这个杂种不是人”“今年到处乱跑,明年坟头长草”“今天聚会图热闹,骨灰盒中乐逍遥”等等。
【望闻问切】
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文明应该是我们每个公民始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所谓“硬核”标语确实够“雷人”,够震撼,但它让我们震撼的不仅是疫病,还有宣传者的恶毒和低俗。它不仅令人尴尬、寒心,更有损我泱泱中华讲文明、重礼仪、有仁爱的美好形象。
【诊断报告】
此类标语虽具警示作用,但用语不得体、不文明,有损国民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形式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简介:席欣圣(1969—),男,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学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言研究、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关键词:疫情报道;新闻发布;语用问题
庚子新春,病毒肆虐,全国上下打响了一场全面抗击疫病的战争。一时间,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及各级新闻发布可謂铺天盖地。这些宣传报道及新闻发布对于抗击疫病、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在这些积极的宣传报道和新闻发布中也存在一些语言文字及其运用方面的问题,本着“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列举一二,与各位方家一同诊断。
【疑似病例一】
新冠guàn肺炎
【典型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新闻播报及人们的言谈中常被简称为“新冠肺炎”,但奇怪的是,全称的时候一般都会读作“新型冠guān状病毒”,而简称的时候,却经常读作“新冠guàn肺炎”。
【望闻问切】
“冠”,是多音字,分别读作“guān”和“guàn”。“冠guān”指帽子和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冠guàn”则是戴上帽子、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和第一名等意思。由此可见,“冠状”之“冠”一定是读作“guān”。我们熟知的“冠状动脉”“冠状病毒”等正是如此。
可能是“冠guān状”一词早已入耳入心,而“新冠”这一简称新词的读音尚处模棱两可、未加辨析的阶段,故而时有“新冠guàn肺炎”这样的误读。
【诊断报告】
多音字误读,无论是“新冠肺炎”,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冠”皆读作“guān”,不能读作“guàn”。
【疑似病例二】
疫情防控狙击战
【典型症状】
各种语音播报中,我们听到的都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街道、马路上的标语也大都如此,但有个别地方却别出心裁,打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字样的标语。
【望闻问切】
《现代汉语词典》中“阻击”指“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狙击”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单从“埋伏在隐蔽地点”这一特征来看,我们这次打响的也绝不是“狙击战”。
【诊断报告】
形近、义近词语误用,只有“疫情防控阻击战”,没有“疫情防控狙击战”。
【疑似病例三】
防控的重点是湖北和武汉
【典型症状】
疫情发生以来各级领导及广大人民群众高度重视,而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的疫情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常出现在新闻报道及人们闲谈中的一句话就是“本次疫情防控的重点是湖北和武汉”。如2020年2月23日中安在线的报道中就有“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这样的句子。
【望闻问切】
在这类句子中,“湖北”和“武汉”是两个词语,也是两个概念。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湖北”和“武汉”在句中皆指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但从概念的外延来看,“湖北”的外延大,是种概念,“武汉”的外延小,是属概念,“武汉”从属于“湖北”,“湖北”包含“武汉”,两者是具有种属关系的一对概念。
判定两个概念是否具有属种关系,关键要看其在外延上是否具有包容关系。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则可判定这两个概念具有属种关系。在以上的句子中,“武汉”的外延就和“湖北”的部分外延相同,所以二者确属种属关系。而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具有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是不能并列使用的。
当然,因为同一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概念,所以并不是说“湖北”和“武汉”就一定不能并列。例如,在“这段时间,人们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湖北和武汉”这个句子中,“湖北”“武汉”和前面所列举的句子中新提到的“湖北”“武汉就不是相同的概念,并且此处的“湖北”和“武汉”也不是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2020年2月2日的澎湃新闻中有一句话:“全国防控的重点地区是湖北省,而湖北省防控的重点地区是武汉市。”这应该就是以上错误表述的人们想表达的正确意思,可是他们只图语言的省略,却忽略了句中两个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诊断报告】
句中“湖北”与“武汉”逻辑不清,并列不当,正确的表述为:“全国防控的重点地区是湖北省,而湖北省防控的重点地区是武汉市。”
【疑似病例四】
重中之重的任务
【典型症状】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某相关部门发言人指出:“面对这次疫情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治愈率一直是科研攻关重中之重的任务……”类似的说法在很多新闻报道及新闻发布会上屡见不鲜。
【望闻问切】
“重中之重”,即重点中的重点。但“重中之重”是个省略的说法,“重点”意指“某某工作的重点”“某某事情的重点”“某某任务的重点”等等,至于是什么工作、事情或任务,则会在“重中之重”这个短语的前面以定语的形式交代出来或在“重中之重”这个短语的后面以名词中心语的形式交代出来。前者,诸如“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文明创建的重中之重”等;后者,诸如“重中之重的科研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等。如果“重中之重”前面已经交代了是什么工作、事情或任务,那么这个短语的后面就不能再加上“工作”“事情”“任务”等词语,加上“任务”“工作”等词语就构成了重复赘余。而该句在“重中之重”前面已交代出“科研攻关”这项工作,所以“重中之重”后面的“任务”就是多余的重复。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说“搞好街道卫生是我市文明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可以说“搞好街道卫生是当前我市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但却不能说“搞好街道卫生是我市文明创建重中之重的任务”。 【诊断报告】
“重中之重”和“任务”重复赘余,正确的表述应该为:“如何提高治愈率一直是科研攻关的重中之重。”或:“如何提高治愈率一直是重中之重的科研攻关工作。”
【疑似病例五】
从……已经走向趋缓
【典型症状】
2020年2月20日,在武汉举行的一场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某发言人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总体上看,湖北、武汉疫情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已经走向趋缓,如果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从前期的最高点开始逐步下行。”
【望闻问切】
首先,这个句子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湖北、武汉疫情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已经走向趋缓”这个句子的谓语是动词“走”,“走”的前面有“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和“已经”这两项状语。该语境中,前者表处所,后者表时间,而按照多项状语的一般排序规则,时间状语应该在处所状语之前,所以这里应该将“已经”置于“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之前。媒体新闻中包含此类句式的句子很多,如“福建闽清已经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中国已从制造走向创造”“腾讯在AI等新技术领域已从概念走向实践应用”等等,都是将“已经”置于“从……”之前,而将二者倒置的“从……已经走向……”句式却难觅踪迹。
其次,这个句子兼用了“从……走向……”和“……的形势趋向……”两种句式,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
再者,句中的“趋”即“趋向”,指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因此“走向”和“趋”构成语义重复。
【诊断报告】
“从……已经走向趋缓”兼有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和语义重复等多种语病,该句可以修改为“湖北、武汉疫情已经从过去的爆发式增长走向缓慢式增长”或“湖北、武汉疫情过去爆发式增长的形势已经趋缓”。
【疑似病例六】
抗击疫情?战胜疫情
【典型症状】
防疫期间,我们每天从各类宣传报道中听到的、看到的最高频词语非“疫情”莫属。“疫情通报”“防控疫情”“抗击疫情”“战胜疫情”“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疫情防控阻击战”等包含“疫情”的短语也比比皆是。
【望闻问切】
“疫情”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其的解释为: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释义后所给的配例是:控制疫情、疫情报告。从该释义和所给的配例不难看出,“疫情”这个名词的中心语素是“情”。“情”,即情况。同类的词语还有“灾情”“险情”“病情”等等。这样看来,所谓“疫情通报”“防控疫情”“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等说法是合乎语法和情理的,但“抗击疫情”“战胜疫情”一说似有不妥,“抗击疫病”“战胜疫病”才合乎情理。
同理,我们只能说“战胜灾害”,而不能说“战胜灾情”;只能说“战胜疾病”,而不能说“战胜病情”;只能说“掌控舆情”,而不能说“战胜舆情”;只能说“掌控敌情”,而不能说“战胜敌情”。
【诊断报告】
我们抗击和战胜的应该是“疫病”,而不是“疫情”,所谓“抗击疫情”“战胜疫情”,若改为“抗击疫病”“战胜疫病”则更合乎情理。
【疑似病例七】
“硬核”標语
【典型症状】
为了最大化实现宣传效果,达到规劝民众重视防疫、佩戴口罩、减少聚会的目的,各地方基层单位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些所谓“硬核”标语应运而生,诸如:“不戴口罩就出门,这个杂种不是人”“今年到处乱跑,明年坟头长草”“今天聚会图热闹,骨灰盒中乐逍遥”等等。
【望闻问切】
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文明应该是我们每个公民始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所谓“硬核”标语确实够“雷人”,够震撼,但它让我们震撼的不仅是疫病,还有宣传者的恶毒和低俗。它不仅令人尴尬、寒心,更有损我泱泱中华讲文明、重礼仪、有仁爱的美好形象。
【诊断报告】
此类标语虽具警示作用,但用语不得体、不文明,有损国民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形式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简介:席欣圣(1969—),男,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学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言研究、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