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zh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以……为”句式中的“何”和“为”原本是动宾词组“何为”的分拆,“为”是动词。后来随着“何以……为”内部构成成分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何+动+为”句式,“为”的词性也随之发生了从动词到介词的演变,“为”的动词词性或介词词性都可从答问语中得到证明。“为”最终虚化为语气词,是“何”与“为”的远距离间隔、“何”的表义功能多样性、“为”的特定位置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中国语文》1996年第5期和1998年第4期先后刊登了崔山佳先生的文章,认为《红楼梦》前已有语气词“吗”。崔文对旧说认为语气词“吗”出现在清代以后的观点,及《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以《红楼梦》为该词最早书证的做法,均不以为然。提出“‘吗’在明代就已有人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一.问题的提出;二.论证;三.余论。论证共分三个步骤:1.《董西厢》曲句句末仄仄连出已经开始回避上上和去去;2.《董西厢》曲名中的古清入字和次入字都派入仄声;3.从是否回避上上、去去看,无论是在曲句中还是在非曲句中,《董西厢》的清入字和次入字都分别与处于同样位置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表现一致。
苏旸先生在《量词加词尾五代已见》(载《中国语文》2001年第1期)中指出:量词带词尾“子”,五代已见。并在公元10世纪的敦煌契约文书中找到两个用例,一个是S466《龙章佑、佑定兄弟出典土地契》(公元953年):“莫高乡百姓龙章佑、弟佑定,伏缘家内窘阙,无物用度,今
笔者在考察了江淮官话、晋语等仍然留入声的方言中非音节性词尾对入声的影响之后,认为:入声韵尾[?]的脱落和非音节性词尾有很大的关系。非音节性词尾的出现是入声韵尾[?]脱落的主要原因。儿化现象即非音节性词尾逐渐形成的过程几乎就是入声韵尾[?]逐渐消失的过程。文章认为,汉语东南部方言非音节性词尾与音节性词尾对入声韵尾[?]脱落具有不同的影响。非音节性词尾引发入声[?]的脱落,在音节性词尾前,入声[?]尾没有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