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是较为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校方以及学生家长,对此也逐渐的重视起来,由于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合理的实施激励策略,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进行更加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较为良好的道德素质.。本文将针对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213
引言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激励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为其之后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班主任在开展日常管理时,要尝试将激励策略引入到管理教学中,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其规范自身言行,进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进行激励式德育教育时,班主任要对学生的三状态做到充分了解,即他们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和学习状态,这样才能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给予更加客观、直接的肯定,激起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促使其奮发向上。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观察目前小学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小学教育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德育培养的现象。可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实施良久,这种教学思想早就应该被摒弃了,究其原因,导致这种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具体可分为三个因素。
(一)学校因素
我国的小学学校可分为公立小学和私立小学两种学校类型,经过整体的调查可以发现,在公立小学中,这种教学问题虽然少量存在,但在本质上还是更偏向于素质教育,但在私立小学中,这种教学问题就更加明显和严重,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的私立小学为了吸引生源,而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招生噱头,这便会导致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上更加倾向于文化教育,而缺失了德育教育。
(二)教师因素
绝大多数的小学教师仍会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学生的书面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会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即便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评价学生时,也会掺杂着一定程度的主观因素,使得教学缺乏公正性。除此之外,在选择和应用德育教学方法时,也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小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下滑。
(三)家长因素
由于受到我国政策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就会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家长会将孩子作为家庭的唯一未来和家庭活动的中心,常常会对孩子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期望,会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和能力,在校外为孩子报取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这样不仅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还会严重加剧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从而阻碍了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激励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将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掌握学生实际情况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前提和关键内容。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普遍为 7~12 岁,可以将小学生理解是一群心智发展和认知能力尚不成熟的儿童,他们在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时,常常会带有个人主观因素,展开来说,就是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学课程前,要留意学生的情况,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避免学生因为主观因素而对学校和德育教学产生抵触与抗拒的消极情绪,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发挥教师的职责,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地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并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德育学习中。
(二)联系生活实际
比起单纯的知识讲授,小学生更容易也更乐于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妨利用联系生活的情境教学法,强化德育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活动地点也能够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生。如,在教授小学生“孝”时,教师首先可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并让学生从故事中认识“孝”的含义,例如,为学生讲“亲尝汤药、卧冰求鲤、百里负米”等;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孝”有关的例子,强化学生对“孝”的理解;最后,为学生布置“为父母洗脚”“我来做饭”“我是‘妈妈 / 爸爸’”的课后活动,并在下次课程开展前,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课后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心得。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实际的行动便会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首,孝道。在实际的生活中也会逐渐养成敬爱父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
(3)结合学情进行激励,制定合理激励目标
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多有不同,班主任在对其进行激励教学时,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情采用因人而异的激励模式。对于一些思想道德觉悟高、日常表现较好的学生,班主任可为其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部分学生日常表现并不好,班主任可结合实际学情制定一个阶段化的基本德育目标,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逐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合理的激励目标能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四)转变教学观念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其中涵盖多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在对当今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班主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德育观念,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班主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担任指引学生思想的重要角色,以至于班主任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方式,对德育教育的整体效果,有较为直接的影响[2].因此,班主任教师在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当中,一定要积极的对自己原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做出转变,放弃传统说教、批评的教学模式,明确的认识到,学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始终都处于主体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务必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班主任教师一定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针对班级里每一名学生不同的情况,带有一定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的相关工作.
总结
综上,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是一个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贯彻与落实的教学任务,而在这其中小学班主任的作用是极其重要且无可替代的。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重视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密切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实际情况,利用激励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康欢欢.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2]张晓玲.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析[J].发现:教育版,2017(6).
[4]陈晶晶.浅谈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J].亚太教育,2020,(4):27.
[5]欧阳妙雁.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5):167.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213
引言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激励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为其之后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班主任在开展日常管理时,要尝试将激励策略引入到管理教学中,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其规范自身言行,进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进行激励式德育教育时,班主任要对学生的三状态做到充分了解,即他们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和学习状态,这样才能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给予更加客观、直接的肯定,激起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促使其奮发向上。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观察目前小学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小学教育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德育培养的现象。可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实施良久,这种教学思想早就应该被摒弃了,究其原因,导致这种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具体可分为三个因素。
(一)学校因素
我国的小学学校可分为公立小学和私立小学两种学校类型,经过整体的调查可以发现,在公立小学中,这种教学问题虽然少量存在,但在本质上还是更偏向于素质教育,但在私立小学中,这种教学问题就更加明显和严重,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的私立小学为了吸引生源,而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招生噱头,这便会导致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上更加倾向于文化教育,而缺失了德育教育。
(二)教师因素
绝大多数的小学教师仍会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学生的书面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会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即便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评价学生时,也会掺杂着一定程度的主观因素,使得教学缺乏公正性。除此之外,在选择和应用德育教学方法时,也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小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下滑。
(三)家长因素
由于受到我国政策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就会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家长会将孩子作为家庭的唯一未来和家庭活动的中心,常常会对孩子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期望,会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和能力,在校外为孩子报取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这样不仅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还会严重加剧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从而阻碍了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激励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将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掌握学生实际情况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前提和关键内容。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普遍为 7~12 岁,可以将小学生理解是一群心智发展和认知能力尚不成熟的儿童,他们在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时,常常会带有个人主观因素,展开来说,就是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学课程前,要留意学生的情况,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避免学生因为主观因素而对学校和德育教学产生抵触与抗拒的消极情绪,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发挥教师的职责,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地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并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德育学习中。
(二)联系生活实际
比起单纯的知识讲授,小学生更容易也更乐于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妨利用联系生活的情境教学法,强化德育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活动地点也能够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生。如,在教授小学生“孝”时,教师首先可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并让学生从故事中认识“孝”的含义,例如,为学生讲“亲尝汤药、卧冰求鲤、百里负米”等;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孝”有关的例子,强化学生对“孝”的理解;最后,为学生布置“为父母洗脚”“我来做饭”“我是‘妈妈 / 爸爸’”的课后活动,并在下次课程开展前,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课后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心得。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实际的行动便会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首,孝道。在实际的生活中也会逐渐养成敬爱父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
(3)结合学情进行激励,制定合理激励目标
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多有不同,班主任在对其进行激励教学时,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情采用因人而异的激励模式。对于一些思想道德觉悟高、日常表现较好的学生,班主任可为其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部分学生日常表现并不好,班主任可结合实际学情制定一个阶段化的基本德育目标,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逐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合理的激励目标能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四)转变教学观念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其中涵盖多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在对当今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班主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德育观念,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班主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担任指引学生思想的重要角色,以至于班主任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方式,对德育教育的整体效果,有较为直接的影响[2].因此,班主任教师在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当中,一定要积极的对自己原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做出转变,放弃传统说教、批评的教学模式,明确的认识到,学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始终都处于主体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务必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班主任教师一定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针对班级里每一名学生不同的情况,带有一定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的相关工作.
总结
综上,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是一个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贯彻与落实的教学任务,而在这其中小学班主任的作用是极其重要且无可替代的。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重视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密切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实际情况,利用激励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康欢欢.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2]张晓玲.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析[J].发现:教育版,2017(6).
[4]陈晶晶.浅谈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J].亚太教育,2020,(4):27.
[5]欧阳妙雁.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