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5年,教育部征求多方意見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使高校转专业的政策在法律地位上得以确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的扩招,转专业的逐渐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高校大学生转专业也愈加火热,有利于高等教育职能的发挥。面对大学生转专业“趋热避冷”的态势,转专业限制条件、关注度有待改善,大学生本人对转专业本真度认知不准确,相关的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使大学生所学专业能够更具针对性,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大学生转专业制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转专业;调查分析;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高校扩招在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同时,社会提供的岗位与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差距逐渐拉大,增加了就业的困难度,成为大学生考虑转专业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这些因素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影响程度及大学生转专业后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了解大学生转专业后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转专业的作用更加突出,以达到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专业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
二、转专业动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相比其他事物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或者是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拥有特长,而在原专业不能为自己的特长提供发挥的平台,基于这个原因的转专业是无可厚非的,有益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
(2)跟风行动,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看着身边的同专业的朋友同学转到其他专业,想继续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也会觉得这个专业不好或是不适合自己,开始思考自己也转专业的问题。
(3)身体因素,生理缺陷。不是每个专业是所有人都适合的,有些大学生因为身体原因是没办法胜任本专业的学习或者以后的工作的,比如说晕血的同学就不适合医学和护理学的专业;比如身体虚弱的大学生胜任不了道路桥梁工作的艰苦等。
(二)外部因素
(1)填报志愿的“隐患”。转专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在填报志愿时就埋下的“隐患”,好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因为自己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就报考了服从专业调剂,不太符合自己意愿的专业。这样很可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本专业产生不满、失去兴趣。
(2)父母期望,盲目选择专业。从调查中得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专业时是家长、亲朋好友的意见,并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他们对自己所选专业的专业意识模糊,不明白专业的要求、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仅凭借字面意思或是所谓的热门专业来选择。
(3)专业就业前景考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原先大学生“分配就业”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在“自主择业”的今天,大学生们要考虑自己的专业的市场前景与竞争压力,选择专业无疑变得很重要,大家总是趋向于那些热门专业,对冷门专业规避。然而热门专业会由于人才太多市场趋于饱和,就业压力也会加大。
三、相关问题的建议
(一)对于学校而言
(1)建立更加合理的评测标准。大多数学校对于转专业同学的成绩百分比限制的制度具有一定的缺陷,原因是欲转专业的同学对本专业兴趣不大时,成绩自然也不能在专业里名列前茅。在这种制度下,这一部分同学无法通过学习成绩来选择他们喜欢又有兴趣的专业,而他们又是确实需要转专业的人群。取消成绩限制,引入其他更加合理公平的评测标准,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2)加强课程计划设置理念。将职业生涯规划作列入大一必修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及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也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另外,学校可以针对已转专业学生的课程补修制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有选择性的补修,以提供转专业学生和未来将转专业学生一个重要参考。
(3)培养教师育人能力,提供相应平台。教书绝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育人。专业学习的目标是就业,而就业是将专业中的理论知识予以实际运用。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专业理论知识与该专业相关职业的实际运用的结合点,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平台来完善这一体系。
(二)对于学生而言
(1)避免盲从。在选择转专业时,应该对自己准确定位,全面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前景、家庭因素以及专业特点,不要偏听偏信。避免信息盲点,以保证自己的选择客观准确,避免跟风盲从。
(2)适时规划人生方向。学生应该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要正确对自己进行评估,适时规划人生方向,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提早定位,要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去适应自己,根据职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并采取行动。
(3)快速融入新环境。对于已转专业学生,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与新专业中的同学格格不入,难以融入新专业的大环境中。既然选择了转专业,就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损失,比如人际关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不要松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落下来的课程。在与新同学相处中,融入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自己的主动性。主动与同学交往,更易于被接纳。
大学生转专业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客观问题,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利弊兼存,一方面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学校的教育制度建设、社会人性化体现、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运用不良会存在负面隐患。因此,各方面应加强了解,从更深层面进行改革,发挥转专业的利好作用,克服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努力使其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士宏.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06)
[2]刘小莲、刘康.高校大学转专业“热”下的“冷”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02)
关键词:大学生;转专业;调查分析;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高校扩招在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同时,社会提供的岗位与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差距逐渐拉大,增加了就业的困难度,成为大学生考虑转专业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这些因素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影响程度及大学生转专业后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了解大学生转专业后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转专业的作用更加突出,以达到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专业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
二、转专业动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相比其他事物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或者是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拥有特长,而在原专业不能为自己的特长提供发挥的平台,基于这个原因的转专业是无可厚非的,有益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
(2)跟风行动,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看着身边的同专业的朋友同学转到其他专业,想继续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也会觉得这个专业不好或是不适合自己,开始思考自己也转专业的问题。
(3)身体因素,生理缺陷。不是每个专业是所有人都适合的,有些大学生因为身体原因是没办法胜任本专业的学习或者以后的工作的,比如说晕血的同学就不适合医学和护理学的专业;比如身体虚弱的大学生胜任不了道路桥梁工作的艰苦等。
(二)外部因素
(1)填报志愿的“隐患”。转专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在填报志愿时就埋下的“隐患”,好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因为自己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就报考了服从专业调剂,不太符合自己意愿的专业。这样很可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本专业产生不满、失去兴趣。
(2)父母期望,盲目选择专业。从调查中得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专业时是家长、亲朋好友的意见,并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他们对自己所选专业的专业意识模糊,不明白专业的要求、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仅凭借字面意思或是所谓的热门专业来选择。
(3)专业就业前景考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原先大学生“分配就业”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在“自主择业”的今天,大学生们要考虑自己的专业的市场前景与竞争压力,选择专业无疑变得很重要,大家总是趋向于那些热门专业,对冷门专业规避。然而热门专业会由于人才太多市场趋于饱和,就业压力也会加大。
三、相关问题的建议
(一)对于学校而言
(1)建立更加合理的评测标准。大多数学校对于转专业同学的成绩百分比限制的制度具有一定的缺陷,原因是欲转专业的同学对本专业兴趣不大时,成绩自然也不能在专业里名列前茅。在这种制度下,这一部分同学无法通过学习成绩来选择他们喜欢又有兴趣的专业,而他们又是确实需要转专业的人群。取消成绩限制,引入其他更加合理公平的评测标准,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2)加强课程计划设置理念。将职业生涯规划作列入大一必修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及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也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另外,学校可以针对已转专业学生的课程补修制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有选择性的补修,以提供转专业学生和未来将转专业学生一个重要参考。
(3)培养教师育人能力,提供相应平台。教书绝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育人。专业学习的目标是就业,而就业是将专业中的理论知识予以实际运用。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专业理论知识与该专业相关职业的实际运用的结合点,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平台来完善这一体系。
(二)对于学生而言
(1)避免盲从。在选择转专业时,应该对自己准确定位,全面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前景、家庭因素以及专业特点,不要偏听偏信。避免信息盲点,以保证自己的选择客观准确,避免跟风盲从。
(2)适时规划人生方向。学生应该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要正确对自己进行评估,适时规划人生方向,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提早定位,要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去适应自己,根据职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并采取行动。
(3)快速融入新环境。对于已转专业学生,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与新专业中的同学格格不入,难以融入新专业的大环境中。既然选择了转专业,就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损失,比如人际关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不要松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落下来的课程。在与新同学相处中,融入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自己的主动性。主动与同学交往,更易于被接纳。
大学生转专业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客观问题,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利弊兼存,一方面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学校的教育制度建设、社会人性化体现、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运用不良会存在负面隐患。因此,各方面应加强了解,从更深层面进行改革,发挥转专业的利好作用,克服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努力使其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士宏.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06)
[2]刘小莲、刘康.高校大学转专业“热”下的“冷”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