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变化之学。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学好化学只要记住什么东西在什么条件下起什么变化就行了。认为熟能生巧,掌握规律,就可以学好化学。实际上老师还没说到根本上。老师似乎认为数理化跟学生思想关系不大,认为素质教育是政治、语文老师的事。这是一种糊涂观念。君不见有的化学家只埋头研究实验,而被自己实验中的神奇变化惊呆,特别是有机化学中的奇迹使其精神失常。
我们认为不管哪一科老师,都要以正确思想统帅教学,指导学生,使学生思想转变,这才谈得上学好、会学,提高素质。
曾经有一位教师做了一个实验,对照学生名单向这些不认识的学生点名,边点名边把一部分学生的姓名标上记号。他说他对这些标上记号的同学将抱有较大希望,最后看结果,愿这些同学较其他同学进步快。我对这位教师的实验抱怀疑态度,认为如果真如他所说,这岂不成了先见之明,这不是先验论、唯心主义吗?他说,据理论可以行得通,试一试便知。我问他将对这些学生怎么说呢。他说这个名单既不对做标记的学生说,更不对全体学生说,甚至不对任何人说。我说这更不可能实现了。我还以我的经验告诉他,不要忘记,有些学生看起来挺精神可能很笨,有些学生看起来不起眼却学习很好。他说,做标记不仅根据学生长得如何,还根据举止神态,总之是感觉,可能是第六感觉吧。我仍表示怀疑,于是我们说定让事实来证明结果如何。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画标记的这些同学的分数平均比原来提高了二十多分,而其余同学只提高了几分。并且,据说这些画标记的学生所有方面都比其他同学进步大、表现好。我对这种结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忙问他这是什么理论,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他说这是外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据说有一个君王非常钟爱自己年轻貌美、贤惠温柔的王后,可这位王后却短命早逝。于是这位君王茶不思、饭不想,整天陪着这位王后的尸体,也不让别人把王后埋葬。谁知日久天长奇迹出现了,这位王后的尸体竟然化成了玉石。这当然是神话,但是心理学家对这个神话没有轻易放过,经过大量调查结果发现某人对一个人或一件事产生特殊的爱,倾注全部热情,经过一段时间,往往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这种效果有时甚至是惊人的。当然这不是说任何人的任何爱都有作用,这是指恰当的合理的,并且有异乎寻常的精神投入。心理学家把这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我们说的这个做实验的老师虽然没有把这种希望告诉被实验的学生,但也并不是只把名字画下来就完事大吉了。他在长时期内,从言谈到神态都有意无意地对这些学生特别关注,以致得到了可喜的成果。
那就是爱我们的学生,对他们倾注尽可能多的热情,就会得到喜人的结果。那么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如果把所有的学生都画上记号,岂不效果更喜人吗?难道对学生还要厚此薄彼吗?我们说确实应该一视同仁,但事实上由于精力有限,由于学生的配合不同,必然不能同样对待。因此,我们的正确做法是,虽不一定要对学生标出记号,但并不排除有重点有一般。多数情况下,这重点都是自然形成的。其关键是必须拿出教师的全部的爱,倾注全部热情。爱不等于不准批评,只是批评时不可冷酷无情,即使严厉也要充满希望,要与人为善。工作可以有重点,心中必须有全体,要千方百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需要警惕只喜爱那些学习好的,肯听话的少数学生的倾向,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哪怕后进生的某些优点只是个苗头,也要积极肯定,大胆表扬。有时这将成为某些同学进步的起点。
有的学生一向表现挺好,不长时间,面目全非,甚至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这有时是教师不能及时发现、缺乏了解,甚至是某些情况下一时处理不当造成的。学生由差变好和由好变差都是可能的,教师且不可麻木不仁,要以满腔热忱促进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化。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目标教学、素质教育告诉我们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选择把教育的学生教育好的手段。不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进步为代价换取少数学习尖子的高分。要面向全体,争取大面积丰收。面向全体并不排除有重点。说到底还是教师必须竭尽全力,倾注爱心,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
思想转化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要使学生相信教师,然后才谈得到按教师讲的道理去做。教师要以真挚的爱,让学生发自内心自觉按正确的方法去做。这不是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所能奏效的。有时教师反复给学生讲道理,学生也承认你讲的道理对,可有的学生就是改不了坏习惯。这正如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知道没有鬼,人们都相信自己不迷信,可晚上走路仍害怕。这正如有的人失眠,你告诉他不要多想事,他也认为对,可是就是睡不着,需要用安眠药才能管用。这说明有时看似明白了道理,并不一定能有相应的效果。如果有一天他睡不着,恰巧又没了安眠药,在昏暗的灯光下你给他一个黄豆粒说这就是安眠药,他可能很快就睡着了。有人说这不是欺骗吗?这怎么会管用我们说,这有时确有奇效,这是医生多次实验验证过了的。有效的原因正是精神的作用,他认为已经吃了安眠药,精神放松了,所以睡着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某人有哮喘病,发作时往往需要打针,打完针很快见效。有一次他哮喘又发作了,给他打上蒸馏水也可能马上止喘。一个人的病久治不好,产生了忧愁恐惧的心理,恰巧医院又别无良策,这时如果有一个归国华侨给他吃点维生素C,就说是外国进口的特效药,病人也可能慢慢竟会好转。我在这里举的这些例子也并非百试不爽,更不是在提倡凡事皆可用骗的手法,恰恰相反,我们反对欺骗(当然,巧妙的策略不在欺骗之列),我们只是以此说明有时看来没有办法了,只要有一个机会使精神产生作用可能带来惊人的效果。正如我们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用了好多道理想说服他,用了多少行动想使他感化,却总觉无效或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只要不放弃,只要不断想办法,继续倾注爱心,就可能在一次突然的机会中出现奇效。这其实也并不奇怪,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说的是同一道理,只是方式略有不同,效果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个简单粗暴,一个真情感染。不要忘记我们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可我们还要看到另一面,某些看来很难办的事,在有些人手里却可以迎刃而解。这正是改变人者,莫先乎心。只要让对方感到你的真心,只要你不放弃你的努力,有时巧妙的方法就自然会有效果,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那么难办。以高素质的教师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水平提高。当然各科都有一套各自的方法,但使学生的思想变化是根本。
我们认为不管哪一科老师,都要以正确思想统帅教学,指导学生,使学生思想转变,这才谈得上学好、会学,提高素质。
曾经有一位教师做了一个实验,对照学生名单向这些不认识的学生点名,边点名边把一部分学生的姓名标上记号。他说他对这些标上记号的同学将抱有较大希望,最后看结果,愿这些同学较其他同学进步快。我对这位教师的实验抱怀疑态度,认为如果真如他所说,这岂不成了先见之明,这不是先验论、唯心主义吗?他说,据理论可以行得通,试一试便知。我问他将对这些学生怎么说呢。他说这个名单既不对做标记的学生说,更不对全体学生说,甚至不对任何人说。我说这更不可能实现了。我还以我的经验告诉他,不要忘记,有些学生看起来挺精神可能很笨,有些学生看起来不起眼却学习很好。他说,做标记不仅根据学生长得如何,还根据举止神态,总之是感觉,可能是第六感觉吧。我仍表示怀疑,于是我们说定让事实来证明结果如何。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画标记的这些同学的分数平均比原来提高了二十多分,而其余同学只提高了几分。并且,据说这些画标记的学生所有方面都比其他同学进步大、表现好。我对这种结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忙问他这是什么理论,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他说这是外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据说有一个君王非常钟爱自己年轻貌美、贤惠温柔的王后,可这位王后却短命早逝。于是这位君王茶不思、饭不想,整天陪着这位王后的尸体,也不让别人把王后埋葬。谁知日久天长奇迹出现了,这位王后的尸体竟然化成了玉石。这当然是神话,但是心理学家对这个神话没有轻易放过,经过大量调查结果发现某人对一个人或一件事产生特殊的爱,倾注全部热情,经过一段时间,往往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这种效果有时甚至是惊人的。当然这不是说任何人的任何爱都有作用,这是指恰当的合理的,并且有异乎寻常的精神投入。心理学家把这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我们说的这个做实验的老师虽然没有把这种希望告诉被实验的学生,但也并不是只把名字画下来就完事大吉了。他在长时期内,从言谈到神态都有意无意地对这些学生特别关注,以致得到了可喜的成果。
那就是爱我们的学生,对他们倾注尽可能多的热情,就会得到喜人的结果。那么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如果把所有的学生都画上记号,岂不效果更喜人吗?难道对学生还要厚此薄彼吗?我们说确实应该一视同仁,但事实上由于精力有限,由于学生的配合不同,必然不能同样对待。因此,我们的正确做法是,虽不一定要对学生标出记号,但并不排除有重点有一般。多数情况下,这重点都是自然形成的。其关键是必须拿出教师的全部的爱,倾注全部热情。爱不等于不准批评,只是批评时不可冷酷无情,即使严厉也要充满希望,要与人为善。工作可以有重点,心中必须有全体,要千方百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需要警惕只喜爱那些学习好的,肯听话的少数学生的倾向,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哪怕后进生的某些优点只是个苗头,也要积极肯定,大胆表扬。有时这将成为某些同学进步的起点。
有的学生一向表现挺好,不长时间,面目全非,甚至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这有时是教师不能及时发现、缺乏了解,甚至是某些情况下一时处理不当造成的。学生由差变好和由好变差都是可能的,教师且不可麻木不仁,要以满腔热忱促进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化。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目标教学、素质教育告诉我们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选择把教育的学生教育好的手段。不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进步为代价换取少数学习尖子的高分。要面向全体,争取大面积丰收。面向全体并不排除有重点。说到底还是教师必须竭尽全力,倾注爱心,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
思想转化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要使学生相信教师,然后才谈得到按教师讲的道理去做。教师要以真挚的爱,让学生发自内心自觉按正确的方法去做。这不是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所能奏效的。有时教师反复给学生讲道理,学生也承认你讲的道理对,可有的学生就是改不了坏习惯。这正如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知道没有鬼,人们都相信自己不迷信,可晚上走路仍害怕。这正如有的人失眠,你告诉他不要多想事,他也认为对,可是就是睡不着,需要用安眠药才能管用。这说明有时看似明白了道理,并不一定能有相应的效果。如果有一天他睡不着,恰巧又没了安眠药,在昏暗的灯光下你给他一个黄豆粒说这就是安眠药,他可能很快就睡着了。有人说这不是欺骗吗?这怎么会管用我们说,这有时确有奇效,这是医生多次实验验证过了的。有效的原因正是精神的作用,他认为已经吃了安眠药,精神放松了,所以睡着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某人有哮喘病,发作时往往需要打针,打完针很快见效。有一次他哮喘又发作了,给他打上蒸馏水也可能马上止喘。一个人的病久治不好,产生了忧愁恐惧的心理,恰巧医院又别无良策,这时如果有一个归国华侨给他吃点维生素C,就说是外国进口的特效药,病人也可能慢慢竟会好转。我在这里举的这些例子也并非百试不爽,更不是在提倡凡事皆可用骗的手法,恰恰相反,我们反对欺骗(当然,巧妙的策略不在欺骗之列),我们只是以此说明有时看来没有办法了,只要有一个机会使精神产生作用可能带来惊人的效果。正如我们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用了好多道理想说服他,用了多少行动想使他感化,却总觉无效或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只要不放弃,只要不断想办法,继续倾注爱心,就可能在一次突然的机会中出现奇效。这其实也并不奇怪,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说的是同一道理,只是方式略有不同,效果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个简单粗暴,一个真情感染。不要忘记我们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可我们还要看到另一面,某些看来很难办的事,在有些人手里却可以迎刃而解。这正是改变人者,莫先乎心。只要让对方感到你的真心,只要你不放弃你的努力,有时巧妙的方法就自然会有效果,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那么难办。以高素质的教师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水平提高。当然各科都有一套各自的方法,但使学生的思想变化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