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体育保健课现状的调查,对影响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促进该课程在高校开展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体育保健 健康 高校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明确指出:“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随着近年来对大学生入学体格健康标准的修订,以及取消入学年龄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体弱、伤、病、残者甚至中年人有机会进入大学进行深造。从我校近两三年来提出体育课选修、缓考以及上体育保健康复课的学生人数来看,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就为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重要的课题,本文将分析影响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
1.1针对体弱、伤、病、残者。
体弱、伤、病、残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由于受身体健康、心理、机能、疾病的影响,参加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普通的大学生。如何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得到全面的身心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2针对普通大学生。
高校体育保健课还应对普通大学生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教育。这是贯彻“健康第一”,实施“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这种完美的健康观念正是终身体育的追求目标[1]。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教育是健康教育必需的内容。
2.影响体育保健课设置因素
2.1课程的名称与定位。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对特殊体育课程多采用“体育保健课”的提法,而这一提法极易与普通大学生的体育保健选修课混淆,实际上这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是教学的对象不同,二是教学目标不同,三是教学内容、手段的不同。普通大学生保健课的特点是:群体性、普遍性。而针对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课程是以自我健康管理和适应性体育内容为主,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由于在理论、观念及内涵和外延上的含糊,在实践中就产生了一些狭隘性的做法。不少应该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学生被排除在特殊群体之外,只能在普通班级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对他们来说力不从心的课程,导致相当部分学生体育成绩不合格,心理负担沉重,产生了对体育的排斥心态。
2.2課程教材。
这是影响体育保健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采用的体育保健教材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有些院校甚至没有教材。目前体育教师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重统一教学、轻个体差异的现象。由于我们要面对的是身体弱、伤、残、病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悉心指导,但缺乏系统合理的教材,这势必影响体育保健课的深入开展。
2.3师资力量。
目前,高校中的体育保健课大都由体育教师担任,虽然他们学过《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相关内容的课程,但这些课程主要针对普通大学生。而我们的体弱、病、残学生的保健教育往往涉及运动人体科学、心理学、康复医学、卫生营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体育教师若不再进一步学习、培训,就难以担任这些新的教学任务。
2.4宣传力度和认知能力。
从调查中发现,高校一些职能部门,甚至一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保健康复课程不了解,往往对体弱、伤、病、残者采取缓考或者免修处理。而作为体育保健班学生,他们的体育认知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他们欣赏和羡慕别人潇洒的英姿、雄健的体魄,渴望像常人一样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又为自己在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压抑。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在大众场合表现为寡言、郁闷、内向[2]。
2.5场地、设备。
体弱、伤、残、病大学生作为体育保健康复的特殊对象,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使用正常体育场地、器械等设备。很多康复训练需要辅助设备,这与高校本来就比较少的器械设备相矛盾。
3.对策与建议
3.1体育保健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应同步进行。
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是体育教学部领导的重视是体育保健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应重视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为体育保健课程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保证保健课程实验研究的资金,使体育保健课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对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保健课(必修)和高年级开设选修课,凡是特殊群体学生,必须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习,按每周2学时,每学年36周计算,学生保健课学习的总时数为144学时。体育保健课教师要对学生上课时数严格把关,保质保量地进行保健课教学,还应帮助学生制定个人锻炼计划,随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及时了解他们在锻炼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他们锻炼的积极性。
3.2加强体育保健教材体系的建构。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和教材体系应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为中心,围绕课程目标而建构。摒弃以往重技能轻理论、重教育轻学习、重形式轻效果、重集体轻个体、重近期轻远期的思想与模式,在教材内容方面要顺应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在体育保健课教材的构建中,理论课的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课的讲授除了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卫生知识外,应着重讲述体育保健及康复知识、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应用处方、传统体育养生保健、推拿按摩保健、体育健康康复测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教材中的实践教学部分,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民族传统健身内容为主,吸取国外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内容,并且易教、易学、易练、易用。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在选编教材时,应把教材分为“主干教材”和“个别选用教材”两种,前者是适用于体育保健班的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教材,后者是对不同病情者分别使用的教材,充分体现了教材的针对性。同时应重视对学生保健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掌握康复体育保健的运动处方,学会在锻炼中的自我医务监督和康复健身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
3.3加强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主体工作是一般体育教育工作,要使他们转变为能够为残疾体弱学生提供特殊体育教育的工作者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加强高校残疾体弱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特殊体育教育师资队伍,是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残疾体弱学生体育教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能够从事教学,而且要能指导残疾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不仅能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必须提高。
3.4加强体育保健课的宣传力度与监督工作。
高校职能部门及体育教师应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对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学生了解体育保健的重要性,从理论上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增强医务监督的意识,提倡全民健身教育应注重体育保健教育,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科学锻炼意识。在进行保健课教学前应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健康隐患,对学生进行身心机能评价,避免引起运动损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身体伤害事故发生。课外活动体育教师要负责进行指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成.对普通高校体育班学生体育认知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999,(3).
[3]郭小苏等.普通高校中构建“健身保健”课程教学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0,(1).
关键词: 体育保健 健康 高校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明确指出:“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随着近年来对大学生入学体格健康标准的修订,以及取消入学年龄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体弱、伤、病、残者甚至中年人有机会进入大学进行深造。从我校近两三年来提出体育课选修、缓考以及上体育保健康复课的学生人数来看,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就为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重要的课题,本文将分析影响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
1.1针对体弱、伤、病、残者。
体弱、伤、病、残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由于受身体健康、心理、机能、疾病的影响,参加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普通的大学生。如何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得到全面的身心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2针对普通大学生。
高校体育保健课还应对普通大学生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教育。这是贯彻“健康第一”,实施“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这种完美的健康观念正是终身体育的追求目标[1]。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教育是健康教育必需的内容。
2.影响体育保健课设置因素
2.1课程的名称与定位。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对特殊体育课程多采用“体育保健课”的提法,而这一提法极易与普通大学生的体育保健选修课混淆,实际上这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是教学的对象不同,二是教学目标不同,三是教学内容、手段的不同。普通大学生保健课的特点是:群体性、普遍性。而针对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课程是以自我健康管理和适应性体育内容为主,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由于在理论、观念及内涵和外延上的含糊,在实践中就产生了一些狭隘性的做法。不少应该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学生被排除在特殊群体之外,只能在普通班级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对他们来说力不从心的课程,导致相当部分学生体育成绩不合格,心理负担沉重,产生了对体育的排斥心态。
2.2課程教材。
这是影响体育保健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采用的体育保健教材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有些院校甚至没有教材。目前体育教师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重统一教学、轻个体差异的现象。由于我们要面对的是身体弱、伤、残、病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悉心指导,但缺乏系统合理的教材,这势必影响体育保健课的深入开展。
2.3师资力量。
目前,高校中的体育保健课大都由体育教师担任,虽然他们学过《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相关内容的课程,但这些课程主要针对普通大学生。而我们的体弱、病、残学生的保健教育往往涉及运动人体科学、心理学、康复医学、卫生营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体育教师若不再进一步学习、培训,就难以担任这些新的教学任务。
2.4宣传力度和认知能力。
从调查中发现,高校一些职能部门,甚至一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保健康复课程不了解,往往对体弱、伤、病、残者采取缓考或者免修处理。而作为体育保健班学生,他们的体育认知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他们欣赏和羡慕别人潇洒的英姿、雄健的体魄,渴望像常人一样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又为自己在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压抑。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在大众场合表现为寡言、郁闷、内向[2]。
2.5场地、设备。
体弱、伤、残、病大学生作为体育保健康复的特殊对象,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使用正常体育场地、器械等设备。很多康复训练需要辅助设备,这与高校本来就比较少的器械设备相矛盾。
3.对策与建议
3.1体育保健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应同步进行。
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是体育教学部领导的重视是体育保健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应重视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为体育保健课程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保证保健课程实验研究的资金,使体育保健课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对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保健课(必修)和高年级开设选修课,凡是特殊群体学生,必须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习,按每周2学时,每学年36周计算,学生保健课学习的总时数为144学时。体育保健课教师要对学生上课时数严格把关,保质保量地进行保健课教学,还应帮助学生制定个人锻炼计划,随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及时了解他们在锻炼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他们锻炼的积极性。
3.2加强体育保健教材体系的建构。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和教材体系应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为中心,围绕课程目标而建构。摒弃以往重技能轻理论、重教育轻学习、重形式轻效果、重集体轻个体、重近期轻远期的思想与模式,在教材内容方面要顺应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在体育保健课教材的构建中,理论课的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课的讲授除了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卫生知识外,应着重讲述体育保健及康复知识、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应用处方、传统体育养生保健、推拿按摩保健、体育健康康复测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教材中的实践教学部分,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民族传统健身内容为主,吸取国外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内容,并且易教、易学、易练、易用。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在选编教材时,应把教材分为“主干教材”和“个别选用教材”两种,前者是适用于体育保健班的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教材,后者是对不同病情者分别使用的教材,充分体现了教材的针对性。同时应重视对学生保健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掌握康复体育保健的运动处方,学会在锻炼中的自我医务监督和康复健身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
3.3加强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主体工作是一般体育教育工作,要使他们转变为能够为残疾体弱学生提供特殊体育教育的工作者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加强高校残疾体弱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特殊体育教育师资队伍,是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残疾体弱学生体育教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能够从事教学,而且要能指导残疾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不仅能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必须提高。
3.4加强体育保健课的宣传力度与监督工作。
高校职能部门及体育教师应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对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学生了解体育保健的重要性,从理论上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增强医务监督的意识,提倡全民健身教育应注重体育保健教育,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科学锻炼意识。在进行保健课教学前应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健康隐患,对学生进行身心机能评价,避免引起运动损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身体伤害事故发生。课外活动体育教师要负责进行指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成.对普通高校体育班学生体育认知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999,(3).
[3]郭小苏等.普通高校中构建“健身保健”课程教学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