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迈进书海,博览群书,拓宽阅读视野,在鉴赏、比较中丰富阅读内涵。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盲目阅读,结果可能会是事倍功半。怎样处理课本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呢?我认为比较阅读能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怎样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呢?
一、依据课文文体,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
课文相当于数理化上的“例题”,承载着语文知识技能。比较阅读的内容必须服从课文的指导,要有“课文”放矢,有“课文”可依。不然,就会造成盲目、无意义、无目标的为比较而比较的行动。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童话等。有些课文体裁有交叉。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淡化了文体,但不同的文体毕竟在内容、主题、构思、写法和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所以,学完了一篇课文,选择一些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对于强化这类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很有好处的。
比如教学孙犁的《芦花荡》后,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孙犁的《河花淀》。从两文的比较阅读中,学生对两篇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特别欣赏。在我的点拨和大家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同学们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为人物提供了一个明朗的环境,渲染了气氛;②起烘托作用,以景显情,情景相生;③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这样,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们加深了对孙犁作品以景写人、情景相生的“如诗如画的意境美”的理解。
再如,学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我让同学们搜集阅读鲁迅《呐喊》集中的文章,在比较中体会鲁迅先生的文风特点。这样,由教师依据课文体裁设计比较阅读内容,到向学生推荐,再到学生自己寻找收集,拓宽了同学们的阅读视野。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自然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能力。“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加强课外的比较阅读,重视积累,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
二、依据课文主题,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
依据课文主题选择比较阅读的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同一类主题的文章在选材、写法等方面的区别理解。课文表现的主题虽然相同,但选材、构思、布局、语言等方面却千差万别。要对这一问题有全面的认识,而不至于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就要对这类文章进行系列阅读。
比如,在学完《藤野先生》一文后,我推荐学生比较阅读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和美国作家大卫·欧文的《我最好的老师》。通过比较,同学们明白了:三篇文章都各自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老师的形象,三位老师都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篇文章都用具体的事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深切怀念老师的这一主题。但鲁迅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文章的主题除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外,更深刻、更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赤诚爱国之情。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和大卫·欧文的《我最好的老师》只有一条线索。在表现手法上,《我的国文老师》不惜笔墨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徐老师的形象,通过作者多层次多角度的浓墨渲染,使一位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老师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好的老师》笔墨比较经济,仅仅抓住了老师在课上的语言行为来刻画老师的形象。有人物速写的形式,寥寥数笔就将人物风采、精神实质表现出来。《我的国文老师》中的徐老师是传统教育的代表,在他身边体现出传统的教学理念——“师道尊严”,他容不得学生的“不恭”。然而他又是个十分敬业的老师,他兢兢业业的讲课,一丝不苟地传授知识,讲授作文技巧,和藤野先生又有异曲同工之像。
《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更惠特森老师是一位具有现代教学思想的老师。他教育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对老师也不应完全相信,他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三位作者对老师都怀有深深的敬意。
三、依据课文写法,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
学习文章的写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强化对某种写法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并花大量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从而筛选过滤。要根据需要选择具有类似写法的文章来比较阅读,让学生从比较阅读中寻找总结写作规律,明确写作的方法。允许学生模仿,让经典成为写作模式范例。实际上是在暗示学生在比较中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往上攀,使自己的写作有个高起点。这本身就是举一反三,缩短学生摸索的过程。
如学了《紫藤萝瀑布》一文后,七年级学生对明写紫藤萝生机勃勃,实为歌颂生命的“托物喻理”的写法很难理解,更难把握“物”与“理”之间的联系。我就选了一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和一篇杨朔的《荔枝蜜》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既悟出:人也和桃花心木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不会依赖的心理。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的深刻含义。既悟出了“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深刻含义,又明白了作者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物中的“托物喻理”“借物喻人”的手法,再强化比较几篇,学生就会明白写“托物喻理”类的文章关键要选准“物”,显示“物”与“理”之间的联系。
四、依据课文作者,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
课文学完以后,可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推荐学生课外自己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的方法大致有:
①以“点”带“面”。如,在学完了《智取生辰纲》后,学生意犹未尽,他们爱屋及乌,对施耐庵及《水浒》肯定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向学生推荐《水浒》。要求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走进施耐庵,进一步走进引人入胜的“水浒”世界。②以“人”带“人”。一是以作家带作家,二是以主人公带主人公。例如,《金色花》是泰戈尔的小诗,学了这首小诗,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比较阅读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柳月集》。这样,由一位作家而引出一系列作品,引发对这个作家作品的阅读热。又如,学完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狼》后,我小结说,本文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借助于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夫的勇敢、聪明、睿智的形象。其中还有二则写狼的故事,其中一则写狼“上吊”,另一则写狼变成“汽球”。同学可以去找来比较阅读,比较三则故事中刻画的狼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则写得更好?为什么?这样,由作品的主人公“狼”引发对《聊斋志异》的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言文底蕴。③举“一”反“三”。有些课文的特点特别引人注目,那就可以推荐学生选取相类似的篇目来看,起到“读一篇,带多篇”的作用。如,学了《桃花源记》后,学生对陶渊明的文章似淡似浓、似癯而腴的特点颇感兴趣,我就不失时机地推荐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和《饮酒》等诗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诗文的平淡与爽朗的风格以及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的特点。
此外,还可依据课文语言、课文人物、文章的节选等等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在当前各种课外读物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学生厌烦课本而非常热衷于泊来的动漫读物、“快餐”读物的情况下,教师的推荐显得尤为重要。依据课文推荐比较阅读,既能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能完成阅读积累,开阔视野,甚至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热心推荐;课内得法,课外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
一、依据课文文体,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
课文相当于数理化上的“例题”,承载着语文知识技能。比较阅读的内容必须服从课文的指导,要有“课文”放矢,有“课文”可依。不然,就会造成盲目、无意义、无目标的为比较而比较的行动。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童话等。有些课文体裁有交叉。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淡化了文体,但不同的文体毕竟在内容、主题、构思、写法和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所以,学完了一篇课文,选择一些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对于强化这类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很有好处的。
比如教学孙犁的《芦花荡》后,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孙犁的《河花淀》。从两文的比较阅读中,学生对两篇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特别欣赏。在我的点拨和大家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同学们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为人物提供了一个明朗的环境,渲染了气氛;②起烘托作用,以景显情,情景相生;③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这样,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们加深了对孙犁作品以景写人、情景相生的“如诗如画的意境美”的理解。
再如,学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我让同学们搜集阅读鲁迅《呐喊》集中的文章,在比较中体会鲁迅先生的文风特点。这样,由教师依据课文体裁设计比较阅读内容,到向学生推荐,再到学生自己寻找收集,拓宽了同学们的阅读视野。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自然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能力。“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加强课外的比较阅读,重视积累,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
二、依据课文主题,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
依据课文主题选择比较阅读的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同一类主题的文章在选材、写法等方面的区别理解。课文表现的主题虽然相同,但选材、构思、布局、语言等方面却千差万别。要对这一问题有全面的认识,而不至于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就要对这类文章进行系列阅读。
比如,在学完《藤野先生》一文后,我推荐学生比较阅读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和美国作家大卫·欧文的《我最好的老师》。通过比较,同学们明白了:三篇文章都各自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老师的形象,三位老师都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篇文章都用具体的事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深切怀念老师的这一主题。但鲁迅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文章的主题除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外,更深刻、更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赤诚爱国之情。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和大卫·欧文的《我最好的老师》只有一条线索。在表现手法上,《我的国文老师》不惜笔墨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徐老师的形象,通过作者多层次多角度的浓墨渲染,使一位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老师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好的老师》笔墨比较经济,仅仅抓住了老师在课上的语言行为来刻画老师的形象。有人物速写的形式,寥寥数笔就将人物风采、精神实质表现出来。《我的国文老师》中的徐老师是传统教育的代表,在他身边体现出传统的教学理念——“师道尊严”,他容不得学生的“不恭”。然而他又是个十分敬业的老师,他兢兢业业的讲课,一丝不苟地传授知识,讲授作文技巧,和藤野先生又有异曲同工之像。
《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更惠特森老师是一位具有现代教学思想的老师。他教育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对老师也不应完全相信,他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三位作者对老师都怀有深深的敬意。
三、依据课文写法,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
学习文章的写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强化对某种写法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并花大量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从而筛选过滤。要根据需要选择具有类似写法的文章来比较阅读,让学生从比较阅读中寻找总结写作规律,明确写作的方法。允许学生模仿,让经典成为写作模式范例。实际上是在暗示学生在比较中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往上攀,使自己的写作有个高起点。这本身就是举一反三,缩短学生摸索的过程。
如学了《紫藤萝瀑布》一文后,七年级学生对明写紫藤萝生机勃勃,实为歌颂生命的“托物喻理”的写法很难理解,更难把握“物”与“理”之间的联系。我就选了一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和一篇杨朔的《荔枝蜜》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既悟出:人也和桃花心木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不会依赖的心理。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的深刻含义。既悟出了“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深刻含义,又明白了作者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物中的“托物喻理”“借物喻人”的手法,再强化比较几篇,学生就会明白写“托物喻理”类的文章关键要选准“物”,显示“物”与“理”之间的联系。
四、依据课文作者,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
课文学完以后,可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推荐学生课外自己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的方法大致有:
①以“点”带“面”。如,在学完了《智取生辰纲》后,学生意犹未尽,他们爱屋及乌,对施耐庵及《水浒》肯定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向学生推荐《水浒》。要求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走进施耐庵,进一步走进引人入胜的“水浒”世界。②以“人”带“人”。一是以作家带作家,二是以主人公带主人公。例如,《金色花》是泰戈尔的小诗,学了这首小诗,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比较阅读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柳月集》。这样,由一位作家而引出一系列作品,引发对这个作家作品的阅读热。又如,学完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狼》后,我小结说,本文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借助于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夫的勇敢、聪明、睿智的形象。其中还有二则写狼的故事,其中一则写狼“上吊”,另一则写狼变成“汽球”。同学可以去找来比较阅读,比较三则故事中刻画的狼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则写得更好?为什么?这样,由作品的主人公“狼”引发对《聊斋志异》的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言文底蕴。③举“一”反“三”。有些课文的特点特别引人注目,那就可以推荐学生选取相类似的篇目来看,起到“读一篇,带多篇”的作用。如,学了《桃花源记》后,学生对陶渊明的文章似淡似浓、似癯而腴的特点颇感兴趣,我就不失时机地推荐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和《饮酒》等诗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诗文的平淡与爽朗的风格以及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的特点。
此外,还可依据课文语言、课文人物、文章的节选等等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在当前各种课外读物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学生厌烦课本而非常热衷于泊来的动漫读物、“快餐”读物的情况下,教师的推荐显得尤为重要。依据课文推荐比较阅读,既能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能完成阅读积累,开阔视野,甚至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热心推荐;课内得法,课外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