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便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主体地位;思维品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便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一些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现简述如下,与同行分享。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初中学生的低龄化特征和特有的认知规律,找出中学生的“兴奋点”,创设情趣化的教学情境,激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几幅碧绿的草坪被路人践踏出一条“捷径”的画面,向同学们发问:“践踏草坪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是,生活中总是有人这么做,这是为什么?”教师利用这个问题,在导出新课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质。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的任意两点之间,随意的画几条弯曲的连接线以及一条笔直的线段,让几位学生走上讲台,分别用软线顺着连接线的轨迹标出连接线的首尾,然后量出它们的长度并进行比较,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纸上画出相似的图形,并进行“实地测量”,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知识。为了促进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相关的实例,如火车隧道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只要留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倡导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帮助中学生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的应用》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师问:古代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进城门,竹竿竖着比城门高,横着比城门宽,于是,他就把竹竿折断了进城,老师相信同学们肯定比这位古人聪明得多。现有一个门框,内高度为2米,内宽度为1米。另有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木板,这块薄木板横着不能进门,竖着也不能进门,怎么办?
学生答:可以尝试把薄木板倾斜着“顺”进门。
教师问:说得好。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薄木板能够倾斜着“顺”进门呢?
学生答:在薄木板的宽度小于内门框的对角线的情况下。
教师问:内门框的对角线是多少呢?
学生答:内门框的对角线长度=
≈2.236 。
教师问:从这个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答:2.236大于2.2,即内门框的对角线大于薄木板的宽度,薄木板可以从这扇门通过。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促进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优化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有效提升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数学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到苹果”的课堂提问,引导同学们的深入思考,促进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进行“转化”,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问:同学们在小学时就学过三角形内角的有关知识,还记得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吗?
学生答: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角度为180°的还有什么角?
学生答:平角。
教师问:平角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答: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始边和终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时,所构成的角叫平角。
教师问:假设一个三角形为△ABC,如果其中的BC边不动,把A点向BC边不断地“拉近”,那么,∠A、∠B、∠C各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答:∠A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180°,而∠B和 ∠C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0°。
教师问:同学们由此会想到什么?
……
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数学结论,从而使学生在学会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步步设疑”,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促进了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进一步优化。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为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初级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主体地位;思维品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便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一些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现简述如下,与同行分享。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初中学生的低龄化特征和特有的认知规律,找出中学生的“兴奋点”,创设情趣化的教学情境,激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几幅碧绿的草坪被路人践踏出一条“捷径”的画面,向同学们发问:“践踏草坪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是,生活中总是有人这么做,这是为什么?”教师利用这个问题,在导出新课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质。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的任意两点之间,随意的画几条弯曲的连接线以及一条笔直的线段,让几位学生走上讲台,分别用软线顺着连接线的轨迹标出连接线的首尾,然后量出它们的长度并进行比较,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纸上画出相似的图形,并进行“实地测量”,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知识。为了促进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相关的实例,如火车隧道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只要留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倡导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帮助中学生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的应用》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师问:古代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进城门,竹竿竖着比城门高,横着比城门宽,于是,他就把竹竿折断了进城,老师相信同学们肯定比这位古人聪明得多。现有一个门框,内高度为2米,内宽度为1米。另有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木板,这块薄木板横着不能进门,竖着也不能进门,怎么办?
学生答:可以尝试把薄木板倾斜着“顺”进门。
教师问:说得好。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薄木板能够倾斜着“顺”进门呢?
学生答:在薄木板的宽度小于内门框的对角线的情况下。
教师问:内门框的对角线是多少呢?
学生答:内门框的对角线长度=
≈2.236 。
教师问:从这个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答:2.236大于2.2,即内门框的对角线大于薄木板的宽度,薄木板可以从这扇门通过。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促进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优化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有效提升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数学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到苹果”的课堂提问,引导同学们的深入思考,促进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进行“转化”,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问:同学们在小学时就学过三角形内角的有关知识,还记得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吗?
学生答: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角度为180°的还有什么角?
学生答:平角。
教师问:平角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答: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始边和终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时,所构成的角叫平角。
教师问:假设一个三角形为△ABC,如果其中的BC边不动,把A点向BC边不断地“拉近”,那么,∠A、∠B、∠C各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答:∠A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180°,而∠B和 ∠C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0°。
教师问:同学们由此会想到什么?
……
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数学结论,从而使学生在学会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步步设疑”,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促进了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进一步优化。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为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