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存在注重语文修养提高,忽视应用性教学的现象。笔者以应用文写作等内容讲授为出发点,就应用性教学作出一些探索。
【关键词】大学语文 写作 教学
大学语文课是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专门开设的一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为目的,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自五四运动前后设科至今已经经历了近一百多年的发展。
一、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求与实际教学的矛盾,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正式确立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明确了课程性质、功能和目的。大学语文课也在全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一步步地寻找着自己的改革发展之路。
随着大学语文课逐渐地受到各方面的注意,一天天受到重视,与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相关的讨论、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对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不少的方法指导和思路开拓。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笔者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应用文体的写作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将从大学语文课程中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入手与大家交流一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验及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障碍
在总课时量少、无单独单元、无具体讲授要求的前提下,写作能力想要有实质性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提高自己语文修养等目的的同时,存在应用文写作等工具性内容学习的要求。笔者在不突破总课时量的前提下,以试一试的心态对自己所代的大学语文课作了一些尝试性的实验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做了两种尝试:一、由教师自己选择认为需要介绍的文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介绍和练习;二、由学生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应用文体,之后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以介绍和组织练习。下面分别介绍这两次教学实验:
第一次笔者选择了所在学校物电学院的两个班级进行试验。本人在每周2课时共19周的教学计划中设计安排了2课时/次×4次的写作课,在教学的第4、8、12、16周进行实用写作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先后讲授了申请、总结、计划、调查报告、自荐信的撰写要求和格式。
第二次选择了外语学院的两个班级进行试验。在总课时没变,每周2课时共19周的教学计划中和上一次实验一样,设计安排了2课时/次×4次的写作课,但這一次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改变了由教师选定的方式,变为由学生来选。这一次在开学第一次上课时先布置给学生选定写作课内容的任务,要求学生每人提出四个最想了解和学习的实用应用文写作的文体,汇总后实施教学。
经过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实验,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教师教学和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矛盾。由教师选文体虽然体现了教师的经验和判断,但缺乏学生的参与,可能选出的文体并不是学生急于了解的;由学生来选文体则虽然都是学生非常迫切想要了解的,并且讲课时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性也很高,却常常缺乏基本的写作知识,选择时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实践存在压力。经过实验教学,本人了解到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特别是课程设置等问题,写作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高存在困难。
三、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中进一步加大工具性教学内容环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写作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应用文文体的内容。大学语文课程是素质教育中非中文专业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课程的终极目标中也有关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的要求。而写作能力正是语文能力中言语活动实践能力的一部分,是语文操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文写作能力更是语文能力实际工作生活中重要的体现。在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语文课教师始终不能懈怠的一项重要工作。
同时,由于课程设置问题,应用文写作没有独立的单元,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应用文写作教学是笔者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增加的讲授内容。大学语文课虽然可以在每周2-3课时的阅读教学中加强作品写作技巧的分析,但这种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巧。鉴于此种现象,应大力调整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增设工具性和实际应用性教学环节内容。
【参考文献】
[1]陈洪. 大学语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恒夫. 新编大学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琪. 五本“大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 扬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4]王丽波. 大学语文课程的百年探索与建设——兼论大学语文研究的分期问题. 语文教学通讯,2011.
【关键词】大学语文 写作 教学
大学语文课是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专门开设的一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为目的,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自五四运动前后设科至今已经经历了近一百多年的发展。
一、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求与实际教学的矛盾,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正式确立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明确了课程性质、功能和目的。大学语文课也在全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一步步地寻找着自己的改革发展之路。
随着大学语文课逐渐地受到各方面的注意,一天天受到重视,与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相关的讨论、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对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不少的方法指导和思路开拓。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笔者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应用文体的写作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将从大学语文课程中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入手与大家交流一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验及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障碍
在总课时量少、无单独单元、无具体讲授要求的前提下,写作能力想要有实质性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提高自己语文修养等目的的同时,存在应用文写作等工具性内容学习的要求。笔者在不突破总课时量的前提下,以试一试的心态对自己所代的大学语文课作了一些尝试性的实验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做了两种尝试:一、由教师自己选择认为需要介绍的文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介绍和练习;二、由学生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应用文体,之后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以介绍和组织练习。下面分别介绍这两次教学实验:
第一次笔者选择了所在学校物电学院的两个班级进行试验。本人在每周2课时共19周的教学计划中设计安排了2课时/次×4次的写作课,在教学的第4、8、12、16周进行实用写作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先后讲授了申请、总结、计划、调查报告、自荐信的撰写要求和格式。
第二次选择了外语学院的两个班级进行试验。在总课时没变,每周2课时共19周的教学计划中和上一次实验一样,设计安排了2课时/次×4次的写作课,但這一次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改变了由教师选定的方式,变为由学生来选。这一次在开学第一次上课时先布置给学生选定写作课内容的任务,要求学生每人提出四个最想了解和学习的实用应用文写作的文体,汇总后实施教学。
经过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实验,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教师教学和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矛盾。由教师选文体虽然体现了教师的经验和判断,但缺乏学生的参与,可能选出的文体并不是学生急于了解的;由学生来选文体则虽然都是学生非常迫切想要了解的,并且讲课时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性也很高,却常常缺乏基本的写作知识,选择时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实践存在压力。经过实验教学,本人了解到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特别是课程设置等问题,写作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高存在困难。
三、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中进一步加大工具性教学内容环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写作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应用文文体的内容。大学语文课程是素质教育中非中文专业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课程的终极目标中也有关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的要求。而写作能力正是语文能力中言语活动实践能力的一部分,是语文操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文写作能力更是语文能力实际工作生活中重要的体现。在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语文课教师始终不能懈怠的一项重要工作。
同时,由于课程设置问题,应用文写作没有独立的单元,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应用文写作教学是笔者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增加的讲授内容。大学语文课虽然可以在每周2-3课时的阅读教学中加强作品写作技巧的分析,但这种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巧。鉴于此种现象,应大力调整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增设工具性和实际应用性教学环节内容。
【参考文献】
[1]陈洪. 大学语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恒夫. 新编大学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琪. 五本“大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 扬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4]王丽波. 大学语文课程的百年探索与建设——兼论大学语文研究的分期问题. 语文教学通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