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七大”以后,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校园文化既可以推进高校健康发展,还能对建设和谐社会起促进作用。文章以高校课余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关系为例,探讨了目前高校课余文化的存在问题及创新措施。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 课余文化 创新
[作者简介]贺伟(1977- ),男,河南周口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9-01
“十七大”以后,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是文明社区建设。而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处在结构变革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对校园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例如,大学生因为生活、就业压力过大而频频自杀或患上心理疾病等。针对出现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采取了各项措施来促使校园环境安定和谐,其中,高校课余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校课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应该适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创新,发挥课余独特的教育功能,加快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
一、高校课余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1.高校课余文化对建设和谐校园有推进作用。高校课余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结晶,它是以大学师生为主体、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余文化。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造,有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良好的课余文化环境可以吸引广大高校教师积极地参加课余锻炼,保持身体健康,拥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良好的课余文化环境还能够激发学生参加课余运动的欲望,使大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受到时代、社会、学校的思想文化教育。高校课余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学生,奠定学生终身课余意识的基础,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和体制基础。校园课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
2.高校课余文化可以加强学生德育的功能和效果。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证。现代大学生十分关注课余赛事和优秀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当五星红旗在领奖台上升起,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课余已超出了它的内涵而变成一种激发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宝贵动力。通过观看或参与课余比赛等校园课余文化形式,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想和愿望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变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成才,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课余文化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受到特别关注,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加之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学阶段课余文化不受重视,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再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文轻武,学生缺少课余锻炼的认识和理解,对课余课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影响学生课外锻炼。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受到校园面积、建设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人均拥有运动场面积明显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节假日还有社会锻炼需要使用部分校园的运动资源,可供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短、场地少,再加上没有合理的课外锻炼评价系统,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大一和大二部分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大三和大四部分学生基本上不参加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没有有机地结合,影响实际的锻炼效果。
在高校之中,不仅学生的课余文化存在若干问题,教师也出现很多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承担的授课班级及人数也随之增加,教学工作量大增;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基本上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增大,职称越高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就越大,科研任务也就越重;还有住房、子女、生活方面等因素。教学、科研、生活的多重压力导致高校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课余锻炼,身体大多处于亚健康状况,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高校教师英年早逝就是一个警示。
三、和谐文化下高校课余文化创新
1.革新教学思想,突出快乐生活主题。转变高校课余教育观念,在高校课余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与人格放到首要位置,对课余文化的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等进行科学的革新。高校不是运动队,学生也不是运动员,高校课余的近期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和调节心理,远期目标则是培养人的健康观念和锻炼习惯,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师作为校园课余文化的重要参与者,起着引导和榜样的作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和业务水平提高,树立起健康教学观,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传授一些运动生理、保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健康的课余行为和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
2.加大课余经费投入,完善各种保障措施。要想解决高校课余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加大课余经费的投入,重视学校课余场馆场地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加强对现有课余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做好新建课余场馆的远景规划。首先,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完善课余场地设施,解决课余场地不足的问题。例如,高校可以和政府合作进行课余场馆建设,由学校出地、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课余设施,用来举办大型运动比赛,比赛结束后学校可利用场馆进行日常课余活动。同时,高校要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对现有课余资源的管理,合理安排课余场地的使用,保养维修课余设施,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大力开展闲暇课余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闲暇课余是指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课余活动,以此来丰富文娱生活,发展人的志趣、才能和个性。学校应加强对闲暇时间课余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宣传,可以由工会和课余部联合,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师中成立各种课余协会,如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棋牌协会等,每个协会给一定活动经费,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教师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加入各种协会,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还有利于不同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由学工部和课余部联合在学生中成立各种课余协会和俱乐部,发挥大学生体协或俱乐部的作用,对他们开展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派专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组织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播放课余电视录像,欣赏课余比赛,组织课余比赛等。通过这些课余实践,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与意志品质,养成锻炼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高校课余文化创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注意全面规划,既要同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相适应,还要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现在的高校课余文化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学生喜欢课余,但不喜欢课余课”,深入地进行高校课余文化创新,架起高校课余教育与大学生校园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将高校课余教育生活化,并最终将课余融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这也是高校课余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景华.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张宏伟.高校闲暇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5(5).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 课余文化 创新
[作者简介]贺伟(1977- ),男,河南周口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9-01
“十七大”以后,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是文明社区建设。而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处在结构变革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对校园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例如,大学生因为生活、就业压力过大而频频自杀或患上心理疾病等。针对出现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采取了各项措施来促使校园环境安定和谐,其中,高校课余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校课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应该适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创新,发挥课余独特的教育功能,加快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
一、高校课余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1.高校课余文化对建设和谐校园有推进作用。高校课余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结晶,它是以大学师生为主体、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余文化。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造,有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良好的课余文化环境可以吸引广大高校教师积极地参加课余锻炼,保持身体健康,拥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良好的课余文化环境还能够激发学生参加课余运动的欲望,使大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受到时代、社会、学校的思想文化教育。高校课余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学生,奠定学生终身课余意识的基础,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和体制基础。校园课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
2.高校课余文化可以加强学生德育的功能和效果。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证。现代大学生十分关注课余赛事和优秀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当五星红旗在领奖台上升起,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课余已超出了它的内涵而变成一种激发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宝贵动力。通过观看或参与课余比赛等校园课余文化形式,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想和愿望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变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成才,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课余文化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受到特别关注,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加之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学阶段课余文化不受重视,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再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文轻武,学生缺少课余锻炼的认识和理解,对课余课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影响学生课外锻炼。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受到校园面积、建设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人均拥有运动场面积明显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节假日还有社会锻炼需要使用部分校园的运动资源,可供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短、场地少,再加上没有合理的课外锻炼评价系统,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大一和大二部分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大三和大四部分学生基本上不参加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没有有机地结合,影响实际的锻炼效果。
在高校之中,不仅学生的课余文化存在若干问题,教师也出现很多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承担的授课班级及人数也随之增加,教学工作量大增;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基本上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增大,职称越高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就越大,科研任务也就越重;还有住房、子女、生活方面等因素。教学、科研、生活的多重压力导致高校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课余锻炼,身体大多处于亚健康状况,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高校教师英年早逝就是一个警示。
三、和谐文化下高校课余文化创新
1.革新教学思想,突出快乐生活主题。转变高校课余教育观念,在高校课余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与人格放到首要位置,对课余文化的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等进行科学的革新。高校不是运动队,学生也不是运动员,高校课余的近期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和调节心理,远期目标则是培养人的健康观念和锻炼习惯,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师作为校园课余文化的重要参与者,起着引导和榜样的作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和业务水平提高,树立起健康教学观,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传授一些运动生理、保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健康的课余行为和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
2.加大课余经费投入,完善各种保障措施。要想解决高校课余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加大课余经费的投入,重视学校课余场馆场地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加强对现有课余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做好新建课余场馆的远景规划。首先,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完善课余场地设施,解决课余场地不足的问题。例如,高校可以和政府合作进行课余场馆建设,由学校出地、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课余设施,用来举办大型运动比赛,比赛结束后学校可利用场馆进行日常课余活动。同时,高校要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对现有课余资源的管理,合理安排课余场地的使用,保养维修课余设施,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大力开展闲暇课余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闲暇课余是指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课余活动,以此来丰富文娱生活,发展人的志趣、才能和个性。学校应加强对闲暇时间课余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宣传,可以由工会和课余部联合,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师中成立各种课余协会,如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棋牌协会等,每个协会给一定活动经费,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教师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加入各种协会,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还有利于不同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由学工部和课余部联合在学生中成立各种课余协会和俱乐部,发挥大学生体协或俱乐部的作用,对他们开展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派专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组织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播放课余电视录像,欣赏课余比赛,组织课余比赛等。通过这些课余实践,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与意志品质,养成锻炼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高校课余文化创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注意全面规划,既要同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相适应,还要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现在的高校课余文化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学生喜欢课余,但不喜欢课余课”,深入地进行高校课余文化创新,架起高校课余教育与大学生校园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将高校课余教育生活化,并最终将课余融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这也是高校课余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景华.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张宏伟.高校闲暇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