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互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40—01
互动式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下冲破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若教师能调动全体学生一起走进课堂,师生双方随着作者的思路都“动”起来,那教学效果还会令人担忧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课前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质疑—解疑—参与”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去想,动口去说,动手去做,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功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如故事、投影、音乐、电脑动画等等,这要根据授课时间和情境而定。比如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制造悬念法、单刀直入法、出示实物法等等。在学生预习了郑振铎的《猫》后,老师可以用“看了这篇文章你最想说点什么”这一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也可以由郑振铎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他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进行之中,更要随时调整情绪,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和语言沟通。
二、抢抓时机,适时鼓励,让学生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表扬,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师—生”的互动过程。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记得上学期我班的张婕同学在读了《济南的冬天》之后,把“济南的冬天”比喻成“一个在冬季熟睡的少妇”,这与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理解完全相悖,我却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阿长与〈山海经〉》中关于“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的种种联系,同学们讨论得更加热烈,其中不乏许多希奇古怪的观点和看法,而我不失时机地和学生一同徜徉在争论的海洋之中,进行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无形中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添了课堂的魅力。
三、善捕契机,深化课堂,以激情触发学生的心灵
多年的教学使我明白了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 教师要用灵感的火焰去照亮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上学期的一天,我正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突然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了窗外。我想此时此刻强制他们转移注意力是不会有好效果的,于是,我灵机一动,打开窗户,和同学们一起赏起雪景来。数分钟过后,我要求学生坐好,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在这粉妆玉砌的银白色雪幕中又不知要发生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你们能写出一段发生在瑞雪中的故事吗?散文、小说、诗歌都可以。”效果果然非同寻常。当然,教师的教学灵感必须产生于博学多闻的基础之上,即所谓“厚积而薄发”,同时,还要随时让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异常活跃的临战状态,才能使教学灵感发挥到一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佳境。
四、准确把握,积极探索,力求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前,有部分教师认为所谓互动,就是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的积极踊跃。其实,这种理解和互动式教学的初衷是格格不入的。教学互动必须更深层次地体现为一种思维的互动,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是教师用博古通今的知识,用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 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进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老师讲了大半节课乃至一整节课,学生并没有发言,也照样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其在十分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语文知识,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升华了情感,这应该说是一种深层的互动。相反,如果盲目追求一种表象的互动,学生没有积极的思维,那只能是课堂气氛的一种虚假活跃,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虽然运用了形式各异、风格不同的方法,但从学生反映来看却不尽如人意,收效甚微。
总之,在课堂互动式教学中只有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和运用知识,否则,虽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40—01
互动式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下冲破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若教师能调动全体学生一起走进课堂,师生双方随着作者的思路都“动”起来,那教学效果还会令人担忧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课前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质疑—解疑—参与”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去想,动口去说,动手去做,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功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如故事、投影、音乐、电脑动画等等,这要根据授课时间和情境而定。比如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制造悬念法、单刀直入法、出示实物法等等。在学生预习了郑振铎的《猫》后,老师可以用“看了这篇文章你最想说点什么”这一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也可以由郑振铎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他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进行之中,更要随时调整情绪,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和语言沟通。
二、抢抓时机,适时鼓励,让学生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表扬,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师—生”的互动过程。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记得上学期我班的张婕同学在读了《济南的冬天》之后,把“济南的冬天”比喻成“一个在冬季熟睡的少妇”,这与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理解完全相悖,我却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阿长与〈山海经〉》中关于“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的种种联系,同学们讨论得更加热烈,其中不乏许多希奇古怪的观点和看法,而我不失时机地和学生一同徜徉在争论的海洋之中,进行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无形中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添了课堂的魅力。
三、善捕契机,深化课堂,以激情触发学生的心灵
多年的教学使我明白了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 教师要用灵感的火焰去照亮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上学期的一天,我正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突然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了窗外。我想此时此刻强制他们转移注意力是不会有好效果的,于是,我灵机一动,打开窗户,和同学们一起赏起雪景来。数分钟过后,我要求学生坐好,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在这粉妆玉砌的银白色雪幕中又不知要发生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你们能写出一段发生在瑞雪中的故事吗?散文、小说、诗歌都可以。”效果果然非同寻常。当然,教师的教学灵感必须产生于博学多闻的基础之上,即所谓“厚积而薄发”,同时,还要随时让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异常活跃的临战状态,才能使教学灵感发挥到一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佳境。
四、准确把握,积极探索,力求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前,有部分教师认为所谓互动,就是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的积极踊跃。其实,这种理解和互动式教学的初衷是格格不入的。教学互动必须更深层次地体现为一种思维的互动,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是教师用博古通今的知识,用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 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进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老师讲了大半节课乃至一整节课,学生并没有发言,也照样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其在十分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语文知识,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升华了情感,这应该说是一种深层的互动。相反,如果盲目追求一种表象的互动,学生没有积极的思维,那只能是课堂气氛的一种虚假活跃,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虽然运用了形式各异、风格不同的方法,但从学生反映来看却不尽如人意,收效甚微。
总之,在课堂互动式教学中只有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和运用知识,否则,虽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