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作为高校教育的新生力量,在日益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校园文化建设益显重要。民办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和育人宗旨,利用优势,积极创建富有民办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全员共建;学生社团
一、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民办高校的发展只有短短的20年时间,且是在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办学过程、具体管理、发展方向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并凸现了地区的不平衡性,从而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
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校园文化缺乏客观正确认识。目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使校园文化热潮在虚假的繁荣中透漏出苍白,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也渐渐失去热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者也逐渐觉得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校园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也就不能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2. 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民办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3. 学生主体文化发展不高。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主体文化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表现在学习效率、心理期望、活动方式等方面。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较公办高校略低,而且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目前仍存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现实差距,造成了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强、主动性相对欠缺、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等许多问题。
4. 教师主体文化主导不力。虽然教师不是民办高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利益也不是民办高校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但是,教师仍然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由于民办高校教师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流动性较大、专兼职比例不当等现实问题,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度不大,主导作用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是“两头大,中间小”,亦即离退休返聘的老年人较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而能够肩负重担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不利于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险以及社会地位等许多方面与公办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流动性要比公办高校高,不利于形成稳定发展的校园文化;而且,在“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原则的指导下,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公办高校的兼职教师,与民办高校处于松散的雇佣关系,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难以在校园建设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建议
1. 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应把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当前,民办高校要形成自己特色与传统,形成自己的品牌与优势。应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因为,虽然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民办高校无法与公办高校相媲美,但是它已经基本上改变了初期的“扩地盘、改名字、盖大楼”的状况,慢慢步出讲求规模效益、追求经济效益、实行粗放型管理的第一发展阶段,而进入了讲求教学质量、注重社会效益、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第二发展阶段。在第二阶段,民办高校已基本上摆脱了“求生存”的尴尬境地,能够开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优势;而且,这时民办高校之间乃至与公办高校的竞争已不再是校舍、绿化等物理环境的竞争,而是教学科研、培养质量与规格的竞争,是教风、学风、作风(行政管理作风)“三位一体”的校风的竞争,是学校的社会声誉与社会贡献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竞争。
2. 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何全面认识校园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将有助于高校构筑起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学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
3. 完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要发展,必须要有相配套的管理机制。要把校园文化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制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管理,以维护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但一个学校的制度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还应更加广泛和全面。民办高校的制度建设要根据师生的内在需求、心理特征,并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成为倡导自由、民主宽松气氛的导向性体系,使之“人格化”,而非“权力化”,以创造稳定、持久并富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校发展,提高社会认可度。制度体系建立后,还必须强化相应的责任制及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其有效实施。
4. 引导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是有效凝聚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要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加强指导、加大投入,规范完善管理办法,进行工作创新,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柯佑祥.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2]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4).
[3]胡铭.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4).
[4]刘万永.大学生活“最遗憾”调查——近六成民办高校学生回答:学习[N].中国青年报,2001-11-15(5).
[5]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1).
关键词: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全员共建;学生社团
一、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民办高校的发展只有短短的20年时间,且是在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办学过程、具体管理、发展方向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并凸现了地区的不平衡性,从而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
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校园文化缺乏客观正确认识。目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使校园文化热潮在虚假的繁荣中透漏出苍白,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也渐渐失去热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者也逐渐觉得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校园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也就不能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2. 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民办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3. 学生主体文化发展不高。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主体文化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表现在学习效率、心理期望、活动方式等方面。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较公办高校略低,而且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目前仍存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现实差距,造成了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强、主动性相对欠缺、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等许多问题。
4. 教师主体文化主导不力。虽然教师不是民办高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利益也不是民办高校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但是,教师仍然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由于民办高校教师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流动性较大、专兼职比例不当等现实问题,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度不大,主导作用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是“两头大,中间小”,亦即离退休返聘的老年人较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而能够肩负重担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不利于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险以及社会地位等许多方面与公办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流动性要比公办高校高,不利于形成稳定发展的校园文化;而且,在“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原则的指导下,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公办高校的兼职教师,与民办高校处于松散的雇佣关系,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难以在校园建设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建议
1. 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应把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当前,民办高校要形成自己特色与传统,形成自己的品牌与优势。应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因为,虽然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民办高校无法与公办高校相媲美,但是它已经基本上改变了初期的“扩地盘、改名字、盖大楼”的状况,慢慢步出讲求规模效益、追求经济效益、实行粗放型管理的第一发展阶段,而进入了讲求教学质量、注重社会效益、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第二发展阶段。在第二阶段,民办高校已基本上摆脱了“求生存”的尴尬境地,能够开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优势;而且,这时民办高校之间乃至与公办高校的竞争已不再是校舍、绿化等物理环境的竞争,而是教学科研、培养质量与规格的竞争,是教风、学风、作风(行政管理作风)“三位一体”的校风的竞争,是学校的社会声誉与社会贡献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竞争。
2. 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何全面认识校园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将有助于高校构筑起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学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
3. 完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要发展,必须要有相配套的管理机制。要把校园文化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制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管理,以维护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但一个学校的制度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还应更加广泛和全面。民办高校的制度建设要根据师生的内在需求、心理特征,并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成为倡导自由、民主宽松气氛的导向性体系,使之“人格化”,而非“权力化”,以创造稳定、持久并富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校发展,提高社会认可度。制度体系建立后,还必须强化相应的责任制及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其有效实施。
4. 引导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是有效凝聚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要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加强指导、加大投入,规范完善管理办法,进行工作创新,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柯佑祥.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2]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4).
[3]胡铭.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4).
[4]刘万永.大学生活“最遗憾”调查——近六成民办高校学生回答:学习[N].中国青年报,2001-11-15(5).
[5]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