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魂魄,是一个国度兴旺发达的不竭能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成长。于是,在教学中教育学生的创新认识,是推广素质教育的枢纽。
  关键词: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连接我所教的部分,在小学数学中注意对学生举行创新认识的教育,做了一些测试,现谈一谈几点浮浅的领会。
  一、 要更新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要教育学生的创新本领,教师最初要有创新认识,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要注重学问的构成进程和发展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革新教育概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在各个学科部分范畴的学问水准。教师的教学工作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应要求学生“会学”,对学生的教学应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创新教学的目标就是教育学生的自立研习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竞赛认识和创新认识。
  二、 创新的教学活动要有创新的课堂情景
  创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术措施每每会让学生感觉出乎意料,能适应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景况,刺激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研习兴致,“兴趣是最佳的老师”,学生对这节课有猛烈的兴致,参与的认识才会提高。如我在讲“数学归纳法原理”时,就带了副自制的“多米诺骨牌”上讲台,学生眼睛一亮,却又不知道老师究竟要做什么,好奇心一下上来了,于是我开始演示这个大家都熟悉的游戏,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为什么第一块骨牌倒下后,所有的牌都会依次倒下?第二,如果这个游戏不能顺利地完成,那么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同学们经过思考及激烈的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第一张牌必须倒下,其次,当前一张牌倒下时,必须能导致下一张牌的倒下,这样学生实际上已经得出了“教学归纳法”的两个基本步骤,这时再将原理向学生讲解,效果十分明显。这种教学方法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学生的参与意识很高。
  三、 创新教育要有新的教学手段
  所谓新的教育技术措施,一般来说便是使用多媒体的课件来辅助教学。教育部分中有些学问特别是概括的、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工具,这些知识仅靠表面的描绘是很难勾起学生的联想、激起学生思想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枯燥的抽象知识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生从硬科学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法掌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发挥要恰如其分。如学生在学习“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时候,往往对当指数变化时,函数图像的变化很难理解,如果能在这一节课中制作一个课件,通过动漫演示,索引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面前被可视化。效果很好,结果是原来的两倍。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往往会产生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所难以达到的教学结果!
  四、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形式及内容还有教师自身教学素质和教学思维等因素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果,另外,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风气及教师的教学风格等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成果,因而,教育形式不是一种特定的目标,于是,教育形式利用的自身并非一种目标,而是将一定范围内的教学教育目的与教学教育技术来认真完成。真正的数学教学不是单单完成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而是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来作为终极目标的。枯燥单一的课堂知识灌输、注射、单纯传授知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充当教师填鸭知识的目标,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环境下,与主动接受知识相比,学习积极性比较差,被动接受的知识很难通过学生自我学习后转换为对其自身有利的实践知识,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提高。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当下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实际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自身创新意识为根本出发点,利用学生敏锐的眼光以及对社会的观察力与洞察力,来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对古板教育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了解新旧教学模式的“利”与“弊”后,就可以通过改变自身课堂形式,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同时生动有趣的课题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通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来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央浼咱们要果敢甩掉“教师讲、学生听”的古板教育形式,充分显示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师来作为引导者的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旧的教学模式,用新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技术,创造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下愉快的学习。教育学生的创新灵魂、创新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丁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导刊,2017(4):46-50.
  [2] 米靖.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220.
  [3] 格桑平措.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上),2014(12):134 136.
  [4] 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4):92-96.
  [5] 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
  [6] 李世海,高兆宏,張晓宜著.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景仰,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教育中,教师站在讲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依据教案将要讲课题板书黑板上,学生坐在课桌前看着板书,听教师在一板一眼讲,一堂课中就这样完成。现如今经济如大鹏翱翔天空,没有人知道它到底会飞到何方。人的思维则是跳跃式的滚动,理性的思维模式教数学,学生不会再认帐。特别是初中学生在思维积集期,人格和自信心超越你的想象。让学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由学生主导课堂是现今教育界面临的重大事件。那么如何在数
伪劣VCD影碟机虽然也能播放VCD碟片,但有许多重要功能(如屏幕显示、选时播放、数字卡拉OK混响、射频输出、S端子等)无法做到。“假”VCD影碟机在播放卡拉OK歌曲时,显示的曲号与实际不符,当唱第一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数学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教育的要求。为了能够在初中数学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感、情感态度,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本文将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情感教育,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渗透;情感教育;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当:“具有初步的创新精
摘 要:在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背景下,交互课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本着框架结构灵活、内容更改灵活的设计原则,利用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以及动画设置等功能,设计交互课件,实现良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交互课件;意义;原则;设计对策  交互,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破除传统单一教学格局呼声鹊起以及新课程改革不断
摘要:田径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奥运会期间,基本包含17个主要运动项目,因其在竞技体育项目的基础地位,成为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田径运动训练中产生了很多经典的理论与方法,为田径运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分析,总结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探讨其演变过程,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对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完善及实践训练起到促进作
DVD离我们还有多远邹建华随着世界光盘技术的飞速发展,DVD产品将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为了跟上世界光盘技术的伐,增强我国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当前,我们应当尽早从整体上考虑如
本文阐述了氮素缺乏与过多的症状以及常用氮肥的品种、性质和施用方法
摘 要: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彰显出数学的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结合问题情境的不同特性,采用故事化、生活化、开放化的提问方式,发挥每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所在,提升数学课堂的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价值  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性,课堂中的问题应当呈现出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三项特征
摘 要: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数学问题综合性强,拓展延伸空间大,题目变换灵活多样,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但只要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满怀热情、勤于思考、学法得当,不仅能扫清学习数学道路上的拦路虎,而且一定能学好数学。  关键词:学好;数学学科;方法  我曾经从事初高中数学教学近三十年,遇到熟人、家长,总会常问大意是这样的一句话,“你教数学多少年,一定有很多的经验,我家的孩子,对数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脚步逐渐逼近,要求我们数学教师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变向思维模式变得十分的紧要和迫切。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变向思维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小学生成长以适应社会的要求。通过强化小学生的变向思维,能够提高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其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  一、 引言  通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