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天的课堂里,学生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是个普遍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下,如何改善这种现状,应引起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的积极思考。只有了解学生不爱发言的真实原因,对症下药,然后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有的放矢。
关键词:学生 教师 课堂 提问 回答 引导 积极性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响应情况也可作为教师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增强教与学互动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这种默契的配合关系往往很难实现。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相应对策,以期能促成我们深入的思考。
一.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在学识见闻、接受能力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都独具风格。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只管照本宣科,就会造成学生在知识概念上的模糊,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课堂航向的引导者,教师应熟悉学生,才能有针对性、有效的提问。这也就是所谓的要“备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热情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学生学习基础。学生已有的学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所备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采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3.观察学生个性品质。对每位学生的特长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家教环境等状况有个详细了解,以便涉及到相关教学内容分类指导。同时也为其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4. 掌握学生动态变化。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变化,旁征博引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对其所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或产生的新疑问要给予及时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纵观全局、全面了解学生,运用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法、学法才能产生学生乐在其中、教师轻松顺畅的教学过程。
二.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引导。一般来说,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表述问题清晰明了,必要时解释关键概念,启发和引导学生。
2. 根据所设问题的难度,结合学生已有的学识水平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宜的提问。
3. 恰逢其时的提问更有价值,巧设疑才能发人深省,并达到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4. 提问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不要搞突然袭击。
5. 变换提问方式。如让学生通过判断或者选择的方式变相回答;或适当降低难度,拆分成几个小问题,有层次的引导学生作答。
三.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1.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一个班级中,有些同学很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却不愿意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也不见得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现象是由多种主观、客观因素决定的。
从主观原因讲,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敢说;有的害怕说错被取笑;有的不想被指责爱出风头;有的不感兴趣;还有的同学怕老师等等;从客观原因上讲,学生们都很在意同伴的感受,知道也不愿意讲,具有很明显的从众心理。
由此可见,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克服心理上的困难,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 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枯燥繁琐的内容,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合理设置问题。同时,可采取“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结合新颖奇特的话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傳统教学中一味灌输和被动学习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师生关系紧张,双方情绪都受到严重影响,并恶性循环下去,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一个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和发言,努力尝试并享受其主人翁角色,才能提高课堂的发言率。
四.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它更强调教师如何教,而不管学生怎样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上的身份,即由原来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们在课堂上 “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由于课堂内容量大,教师只注重“教”,却忽视学生的“学”。如学生的回答不准确时,教师往往直述正确答案,这些做法都会逐渐让学生失去了发言的兴趣。
事实上,教师应做到“先扶后放”。交给学生发言的方法,捋清思路、组织好语言,准确表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本质即在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五.积极的评价思想。
课程教学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应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多元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课堂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摒弃求全责备的做法,注重过程,发展思维。
积极地评价思想即是老师要给与学生及时、肯定、鼓励、赏识性的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渴望尊重,在得不到认可时,也不应让学生尴尬。每一个答案都存在着闪光点,教师应斟酌之后再点评。在某种程度上,老师的夸赞和鼓励可帮助学生抵消来自内心的压力。
六.提高个人的魅力,以德服人。
教师人格魅力展现也是感召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思维方式上影响学生,也应以整个人格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抛开专业技能来说,教师能深得学生喜爱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可见,教师必须要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一位和蔼可亲、正直公平、宽容大方、德才兼备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赞赏和尊重,他的问题自然会引人深思,这是每一位教师感同身受的经验。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是一个主动参与、思考、探究发现的过程。要使学生做到带着思考的大脑进入课堂,首先要做出改变的就是教师本身。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关键追根溯源,还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结合他们心理实际,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热情。只有学生信赖的老师,平等、快乐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学生 教师 课堂 提问 回答 引导 积极性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响应情况也可作为教师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增强教与学互动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这种默契的配合关系往往很难实现。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相应对策,以期能促成我们深入的思考。
一.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在学识见闻、接受能力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都独具风格。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只管照本宣科,就会造成学生在知识概念上的模糊,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课堂航向的引导者,教师应熟悉学生,才能有针对性、有效的提问。这也就是所谓的要“备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热情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学生学习基础。学生已有的学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所备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采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3.观察学生个性品质。对每位学生的特长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家教环境等状况有个详细了解,以便涉及到相关教学内容分类指导。同时也为其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4. 掌握学生动态变化。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变化,旁征博引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对其所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或产生的新疑问要给予及时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纵观全局、全面了解学生,运用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法、学法才能产生学生乐在其中、教师轻松顺畅的教学过程。
二.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引导。一般来说,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表述问题清晰明了,必要时解释关键概念,启发和引导学生。
2. 根据所设问题的难度,结合学生已有的学识水平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宜的提问。
3. 恰逢其时的提问更有价值,巧设疑才能发人深省,并达到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4. 提问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不要搞突然袭击。
5. 变换提问方式。如让学生通过判断或者选择的方式变相回答;或适当降低难度,拆分成几个小问题,有层次的引导学生作答。
三.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1.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一个班级中,有些同学很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却不愿意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也不见得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现象是由多种主观、客观因素决定的。
从主观原因讲,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敢说;有的害怕说错被取笑;有的不想被指责爱出风头;有的不感兴趣;还有的同学怕老师等等;从客观原因上讲,学生们都很在意同伴的感受,知道也不愿意讲,具有很明显的从众心理。
由此可见,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克服心理上的困难,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 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枯燥繁琐的内容,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合理设置问题。同时,可采取“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结合新颖奇特的话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傳统教学中一味灌输和被动学习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师生关系紧张,双方情绪都受到严重影响,并恶性循环下去,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一个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和发言,努力尝试并享受其主人翁角色,才能提高课堂的发言率。
四.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它更强调教师如何教,而不管学生怎样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上的身份,即由原来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们在课堂上 “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由于课堂内容量大,教师只注重“教”,却忽视学生的“学”。如学生的回答不准确时,教师往往直述正确答案,这些做法都会逐渐让学生失去了发言的兴趣。
事实上,教师应做到“先扶后放”。交给学生发言的方法,捋清思路、组织好语言,准确表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本质即在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五.积极的评价思想。
课程教学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应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多元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课堂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摒弃求全责备的做法,注重过程,发展思维。
积极地评价思想即是老师要给与学生及时、肯定、鼓励、赏识性的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渴望尊重,在得不到认可时,也不应让学生尴尬。每一个答案都存在着闪光点,教师应斟酌之后再点评。在某种程度上,老师的夸赞和鼓励可帮助学生抵消来自内心的压力。
六.提高个人的魅力,以德服人。
教师人格魅力展现也是感召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思维方式上影响学生,也应以整个人格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抛开专业技能来说,教师能深得学生喜爱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可见,教师必须要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一位和蔼可亲、正直公平、宽容大方、德才兼备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赞赏和尊重,他的问题自然会引人深思,这是每一位教师感同身受的经验。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是一个主动参与、思考、探究发现的过程。要使学生做到带着思考的大脑进入课堂,首先要做出改变的就是教师本身。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关键追根溯源,还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结合他们心理实际,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热情。只有学生信赖的老师,平等、快乐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