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柏拉图《理想国》以厄尔神话为结尾,呼吁人们不懈坚持正义、追求正义。本文从柏拉图关于诗的内核着力,通过考察第十卷柏拉图对诗的定位以及厄尔神话的意义,揭示了《理想国》的核心概念“正义”的理论基础,对理解柏拉图心目中的哲人王统治的理想王国作出诠释。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者
柏拉图的《理想国》围绕着如何建立一个由“哲人王”统治的城邦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围绕以“善”为核心出发点,探讨了个人、社会、政体等如何构建的问题,其中不乏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和深刻的实践探索,被后世哲学家们持续关注。在这里柏拉图对于“正义者”的结局证明仅仅靠第十章关于厄尔神话的解读本身的证明是不充分的,要使“正义者结局”成立,需要对《理想国》全篇以及柏拉图整体思想进行考察。
一、“神话内核”的正义者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巧妙运用对话的形式抛出了“何为正义”的问题作为这本著作的开始。他以一个神话故事作为结尾,呼吁人们追求正义然而,柏拉图在第十卷开始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论述,意图证明诗人对城邦和个人而言并无益处。这里就引发了矛盾,即:为何反对诗人的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使用了诗人一般的形式对个人的思想进行论证?要理清这对矛盾需要从柏拉图对诗人的基本态度入手,找出他的真正用意。
在第十卷里前三个部分里,柏拉图先对诗人进行了批判。第一部分,通过床寓,对模仿者的本质提出了的问题。他认为,凡是能用同一个名称称呼多个事物的场合,都有一个理念存在,例如桌子和床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桌子和床的理念只有一个。工匠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桌子,但是造不出桌子的理念。木匠根据头脑中的床之理念创造了个别的床;画家则模仿个别的床创造了画中之床,画家也是影像的制造者。对于工匠来说,既然造不出真实的床的理念,那么制造的也不过是某种影子模仿罢了。而床的理念是神创造的。所以诗人所创造的诗是对理念的二重模仿,是对实在的二重影像,因此是不可靠的。
第二部分,对荷马进行了诘问。苏格拉连连发问底问:诗人们真的了解诗的本质吗?他们曾经治理过国家吗?荷马曾经打过胜仗么?为何没有人这么多信徒愿意中心追随荷马?对于任何事物有三种技艺:使用的技艺,制造的技艺,模拟的技艺。柏拉图认为,就像画家只能画东西但并不知道怎么制造它们一样,模仿者并不懂得他们模仿的东西,制造者也不懂如何使用。因此,苏格拉底说道“任何事物的使用者是对它最有经验的”,“模仿者对自己模仿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知识”。
第三部分,柏拉图对于诗人“模仿”进行了进一步控诉。柏拉图认为模仿不包含“善”的那。模仿者利用了很多人的错觉,比如近大远小等等,而理性使用数学来克服这些错觉。按照同一部分不能同时有相反看法这一原则,模仿不属于理性。诗歌模仿人的苦乐感受,引导人们回忆受苦和悲叹;而理性要求人们节制悲伤,这又和理性相悖。因此“从事模仿的诗人本质上不是模仿心灵这个善的部分”。柏拉图还认为诗歌对于政体和个人都有损害:政体,个人,还有爱情。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柏拉图在第十卷前半部分使用了大量文字证明诗人并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至于柏拉图为何使用神话的形式进行最后的书写。其原因可以理解为:柏拉图“正义者”的寓言进行了对“诗”进行了重构。即“柏拉图写作的新神话不再是对传统神话的简单删改,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对灵魂爱智的塑造。”就是说,柏拉图从这里讲述自己的新神话,试图利用此方式给诗注入新的内核。事实上,柏拉图在前几章正是从可感世界出发,不断重复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柏拉图在此了继承苏格拉底的思想,“只是依靠数学学科中的真实事物是不行的”,因此,他必须以可感的景象为辅助手段,讲述故事、寓言和神话。
二、从厄尔神话导出正义者结局的正当性
柏拉图决心通过自己对诗的“重塑”使其突破的本质的局限,使得柏拉图完成他理想国里想到达到的政治和伦理标准。接下来的问题是,柏拉图应该怎样塑造厄尔神话,才能使其个人的理论具有正当性?据此,本文试图从厄尔神话出发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诠释,分析厄尔神话本意中渗透出的柏拉图新神话思想。进而找出柏拉图“正义者”灵魂不朽核心思想成立的正当性。
在第十卷中,厄尔神话分为五个部分,即“冥府”、“赏罚”、“宇宙”、“选择”和“重生”。第一部分“冥府”:苏格拉底在故事里讲述了一位庞斐尔族的族人在一次战争中被杀害,他的尸体在第十天被运回来了准备安葬,到了第十二天,当他躺在焚尸的柴堆上时,却又活了过来。在复活后,爱尔讲述了他在灵魂世界里所经历的一切。
第二部分“赏罚”:厄尔灵魂出窍后,与众人一起向前走,来到了一个神奇的所在,在那里,地上有两条互相并行的地沟,在天宇中也有着另外两条沟,天宇和地面的沟要想对应。在上下两重溝渠之间坐着法官们,他们判决于正义的人转向右朝上穿越天宇向前走,判决不正义的人命令其转向左朝下走。判官们让爱尔成为一名使者,把在那里的情形转达给世人们听。爱尔就这样作为一名观察者,看见从地下来的灵魂哀号哭泣,看见那些从天上来的灵魂诉说着幸福快乐和不可言说的美丽景观。这时,以苏格拉底作为叙述者说,“主要的情形是像下面这样:不论他们在什么时候对于一个人犯下了什么不义之事,也不论他们加害的是谁,对于所有这一切,他们都要一件件按次作出抵偿,对于每一件都要按十倍计算......”之后,有一个灵魂问到了阿尔迪奥大帝,阿尔迪奥大帝原来是厐菲里地方某一个城邦的僭主,他曾杀死了他年迈的父亲和长兄,以及许许多多其他渎神不洁的事。灵魂回答道:“没有来;而且特不会来这了。”
第三部分“天学”:灵魂们在草地上停留了七天,第八天动身出发来到了一个类似柱子的笔直光束前,看到了宏达壮观的天学景象,天学景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前一天远远看到的光柱。第二是在光柱处看到的如船的龙骨一样的宇宙结构。第三是一副更局部但更详细的景象。光柱靠地这一极的末端,伸展处一个纺锤,纺锤在“必然”女神的双膝之上转动,而“必然”的三个女儿们——命运三女神则距离相等的坐在周围,以各自的方式帮助纺锤体转动。 第四部分:“选择”灵魂们在拉凯西女神跟前听候神使宣布女神定下的规则。神使的第一段发言意旨表明每个灵魂的选择都是“自由的”。神使们在地上摆出了从拉凯西那里拿来的“生活样本”,这些样本数量超过了在场灵魂的数量。苏格拉底在此插入了自己的评论:我们必须去“学习”关于何为“好”生活的知识,只有哲人才能懂得什么是“好”。之后,第一个灵魂选择了对应着诗人的教诲,在意识到自己选择错了之后十分懊悔,但是并没有把责任留给自己,而是推给了偶然和神灵。
第五部分:“重生”当所有的灵魂都选择完各自的生活后,拉凯西把它们分派给了每个灵魂,拉凯西随后使这一切选择成为不可逆转的事。随后,它们全体一起来到“遗忘之女神”莱黛的荒芜平原上。在黄昏时刻,他们每人都义务性的喝下了忘忧河的水,这种水只要喝下一口,就会把一切都忘掉。到了半夜,那里发生了雷鸣和地震,人们一人一个方向四散抛掷到地面投生去了。至于爱尔,人家禁止他喝这种水,这时他忽然睁开眼睛,天刚刚亮,他发现自己正躺在焚尸堆上。
厄尔看到的神迹景象,在冥府获得独特体验给他在人世生活指明了方向,文中的“惊叹”暗示着厄尔人物本身在经历过死亡体验后,真正超越了悲剧感和喜剧感,哲学的慧根从他身上萌动,这也标示着柏拉图理想人格的形成。
三、厄尔神话对政治观和伦理观的塑造
柏拉图在第十卷讨论了正义者的报酬活着的时候,正义本身不断带给他的善端和好处,他们死后,灵魂会不朽,“一个正义的灵魂将完全摆脱肉体欲望的羁绊,从而完全享受那种光明、宁静、安定、永恒、纯净的快乐”。有人认为,对于灵魂不朽的思想是柏拉图哲学中迷信荒诞的部分,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说道:“柏拉图所描写的那样的国家无疑地是卓越的,意思是说,在头脑里这是想得很好,这种国家观念在思想中本身是真的,而且这个理想国也是可以实行的,不过唯一的条件仅在于要有卓越的人,也许要像月亮里那样的人;但是一说到地球上的人,那么他的理想就不可能实现了(我们必须正视人的本来面目,由于人的邪恶,理想是不能得到实现的),因此这样一个理想完全是虚幻的。”
必须承认,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是建立在虚构上的,不过,这样的虚构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一种理想。黑格尔后来谈及基督教内“完善的人的理想”的时候,认为这种理想是无法在个人和国家中得到实现。但是他仍然欣赏柏拉图理想,他说道:“柏拉图的理想决不可以当作这种意义的理想。当一个理想由于理念、由于概念而有其本身的真理性时,它便不是幻想,而是真实的。”所以,柏拉图的灵魂思想不能简单的圈定为“客观唯心论”,他为国家政体理论提供了一套政治与道德范式。在这套范式当中,柏拉图再次強调了理性的重要性,也就是在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中,理性能否带领欲望和激情走向和谐统一。这里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柏拉图认为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至少说,就当时的城邦而言,只有哲学家可以达到。
在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德福不统一”的事情时有发生,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证是想达到德福统一的人生终极命题。柏拉图最后从精神层面入手,试图通过举例神话的方式坚信和倡导灵魂不朽,找到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的契合点,实质是为了宣扬内在的理智幸福,在内在的“善”与外在欲望冲突时能坚持选择正义。因此,在以政治哲学讨论《理想国》时需要加入希腊时代文化背景的研究。如此,才有可能摸清柏拉图哲学非纯思辨精神的真正意图。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者
柏拉图的《理想国》围绕着如何建立一个由“哲人王”统治的城邦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围绕以“善”为核心出发点,探讨了个人、社会、政体等如何构建的问题,其中不乏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和深刻的实践探索,被后世哲学家们持续关注。在这里柏拉图对于“正义者”的结局证明仅仅靠第十章关于厄尔神话的解读本身的证明是不充分的,要使“正义者结局”成立,需要对《理想国》全篇以及柏拉图整体思想进行考察。
一、“神话内核”的正义者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巧妙运用对话的形式抛出了“何为正义”的问题作为这本著作的开始。他以一个神话故事作为结尾,呼吁人们追求正义然而,柏拉图在第十卷开始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论述,意图证明诗人对城邦和个人而言并无益处。这里就引发了矛盾,即:为何反对诗人的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使用了诗人一般的形式对个人的思想进行论证?要理清这对矛盾需要从柏拉图对诗人的基本态度入手,找出他的真正用意。
在第十卷里前三个部分里,柏拉图先对诗人进行了批判。第一部分,通过床寓,对模仿者的本质提出了的问题。他认为,凡是能用同一个名称称呼多个事物的场合,都有一个理念存在,例如桌子和床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桌子和床的理念只有一个。工匠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桌子,但是造不出桌子的理念。木匠根据头脑中的床之理念创造了个别的床;画家则模仿个别的床创造了画中之床,画家也是影像的制造者。对于工匠来说,既然造不出真实的床的理念,那么制造的也不过是某种影子模仿罢了。而床的理念是神创造的。所以诗人所创造的诗是对理念的二重模仿,是对实在的二重影像,因此是不可靠的。
第二部分,对荷马进行了诘问。苏格拉连连发问底问:诗人们真的了解诗的本质吗?他们曾经治理过国家吗?荷马曾经打过胜仗么?为何没有人这么多信徒愿意中心追随荷马?对于任何事物有三种技艺:使用的技艺,制造的技艺,模拟的技艺。柏拉图认为,就像画家只能画东西但并不知道怎么制造它们一样,模仿者并不懂得他们模仿的东西,制造者也不懂如何使用。因此,苏格拉底说道“任何事物的使用者是对它最有经验的”,“模仿者对自己模仿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知识”。
第三部分,柏拉图对于诗人“模仿”进行了进一步控诉。柏拉图认为模仿不包含“善”的那。模仿者利用了很多人的错觉,比如近大远小等等,而理性使用数学来克服这些错觉。按照同一部分不能同时有相反看法这一原则,模仿不属于理性。诗歌模仿人的苦乐感受,引导人们回忆受苦和悲叹;而理性要求人们节制悲伤,这又和理性相悖。因此“从事模仿的诗人本质上不是模仿心灵这个善的部分”。柏拉图还认为诗歌对于政体和个人都有损害:政体,个人,还有爱情。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柏拉图在第十卷前半部分使用了大量文字证明诗人并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至于柏拉图为何使用神话的形式进行最后的书写。其原因可以理解为:柏拉图“正义者”的寓言进行了对“诗”进行了重构。即“柏拉图写作的新神话不再是对传统神话的简单删改,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对灵魂爱智的塑造。”就是说,柏拉图从这里讲述自己的新神话,试图利用此方式给诗注入新的内核。事实上,柏拉图在前几章正是从可感世界出发,不断重复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柏拉图在此了继承苏格拉底的思想,“只是依靠数学学科中的真实事物是不行的”,因此,他必须以可感的景象为辅助手段,讲述故事、寓言和神话。
二、从厄尔神话导出正义者结局的正当性
柏拉图决心通过自己对诗的“重塑”使其突破的本质的局限,使得柏拉图完成他理想国里想到达到的政治和伦理标准。接下来的问题是,柏拉图应该怎样塑造厄尔神话,才能使其个人的理论具有正当性?据此,本文试图从厄尔神话出发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诠释,分析厄尔神话本意中渗透出的柏拉图新神话思想。进而找出柏拉图“正义者”灵魂不朽核心思想成立的正当性。
在第十卷中,厄尔神话分为五个部分,即“冥府”、“赏罚”、“宇宙”、“选择”和“重生”。第一部分“冥府”:苏格拉底在故事里讲述了一位庞斐尔族的族人在一次战争中被杀害,他的尸体在第十天被运回来了准备安葬,到了第十二天,当他躺在焚尸的柴堆上时,却又活了过来。在复活后,爱尔讲述了他在灵魂世界里所经历的一切。
第二部分“赏罚”:厄尔灵魂出窍后,与众人一起向前走,来到了一个神奇的所在,在那里,地上有两条互相并行的地沟,在天宇中也有着另外两条沟,天宇和地面的沟要想对应。在上下两重溝渠之间坐着法官们,他们判决于正义的人转向右朝上穿越天宇向前走,判决不正义的人命令其转向左朝下走。判官们让爱尔成为一名使者,把在那里的情形转达给世人们听。爱尔就这样作为一名观察者,看见从地下来的灵魂哀号哭泣,看见那些从天上来的灵魂诉说着幸福快乐和不可言说的美丽景观。这时,以苏格拉底作为叙述者说,“主要的情形是像下面这样:不论他们在什么时候对于一个人犯下了什么不义之事,也不论他们加害的是谁,对于所有这一切,他们都要一件件按次作出抵偿,对于每一件都要按十倍计算......”之后,有一个灵魂问到了阿尔迪奥大帝,阿尔迪奥大帝原来是厐菲里地方某一个城邦的僭主,他曾杀死了他年迈的父亲和长兄,以及许许多多其他渎神不洁的事。灵魂回答道:“没有来;而且特不会来这了。”
第三部分“天学”:灵魂们在草地上停留了七天,第八天动身出发来到了一个类似柱子的笔直光束前,看到了宏达壮观的天学景象,天学景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前一天远远看到的光柱。第二是在光柱处看到的如船的龙骨一样的宇宙结构。第三是一副更局部但更详细的景象。光柱靠地这一极的末端,伸展处一个纺锤,纺锤在“必然”女神的双膝之上转动,而“必然”的三个女儿们——命运三女神则距离相等的坐在周围,以各自的方式帮助纺锤体转动。 第四部分:“选择”灵魂们在拉凯西女神跟前听候神使宣布女神定下的规则。神使的第一段发言意旨表明每个灵魂的选择都是“自由的”。神使们在地上摆出了从拉凯西那里拿来的“生活样本”,这些样本数量超过了在场灵魂的数量。苏格拉底在此插入了自己的评论:我们必须去“学习”关于何为“好”生活的知识,只有哲人才能懂得什么是“好”。之后,第一个灵魂选择了对应着诗人的教诲,在意识到自己选择错了之后十分懊悔,但是并没有把责任留给自己,而是推给了偶然和神灵。
第五部分:“重生”当所有的灵魂都选择完各自的生活后,拉凯西把它们分派给了每个灵魂,拉凯西随后使这一切选择成为不可逆转的事。随后,它们全体一起来到“遗忘之女神”莱黛的荒芜平原上。在黄昏时刻,他们每人都义务性的喝下了忘忧河的水,这种水只要喝下一口,就会把一切都忘掉。到了半夜,那里发生了雷鸣和地震,人们一人一个方向四散抛掷到地面投生去了。至于爱尔,人家禁止他喝这种水,这时他忽然睁开眼睛,天刚刚亮,他发现自己正躺在焚尸堆上。
厄尔看到的神迹景象,在冥府获得独特体验给他在人世生活指明了方向,文中的“惊叹”暗示着厄尔人物本身在经历过死亡体验后,真正超越了悲剧感和喜剧感,哲学的慧根从他身上萌动,这也标示着柏拉图理想人格的形成。
三、厄尔神话对政治观和伦理观的塑造
柏拉图在第十卷讨论了正义者的报酬活着的时候,正义本身不断带给他的善端和好处,他们死后,灵魂会不朽,“一个正义的灵魂将完全摆脱肉体欲望的羁绊,从而完全享受那种光明、宁静、安定、永恒、纯净的快乐”。有人认为,对于灵魂不朽的思想是柏拉图哲学中迷信荒诞的部分,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说道:“柏拉图所描写的那样的国家无疑地是卓越的,意思是说,在头脑里这是想得很好,这种国家观念在思想中本身是真的,而且这个理想国也是可以实行的,不过唯一的条件仅在于要有卓越的人,也许要像月亮里那样的人;但是一说到地球上的人,那么他的理想就不可能实现了(我们必须正视人的本来面目,由于人的邪恶,理想是不能得到实现的),因此这样一个理想完全是虚幻的。”
必须承认,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是建立在虚构上的,不过,这样的虚构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一种理想。黑格尔后来谈及基督教内“完善的人的理想”的时候,认为这种理想是无法在个人和国家中得到实现。但是他仍然欣赏柏拉图理想,他说道:“柏拉图的理想决不可以当作这种意义的理想。当一个理想由于理念、由于概念而有其本身的真理性时,它便不是幻想,而是真实的。”所以,柏拉图的灵魂思想不能简单的圈定为“客观唯心论”,他为国家政体理论提供了一套政治与道德范式。在这套范式当中,柏拉图再次強调了理性的重要性,也就是在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中,理性能否带领欲望和激情走向和谐统一。这里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柏拉图认为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至少说,就当时的城邦而言,只有哲学家可以达到。
在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德福不统一”的事情时有发生,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证是想达到德福统一的人生终极命题。柏拉图最后从精神层面入手,试图通过举例神话的方式坚信和倡导灵魂不朽,找到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的契合点,实质是为了宣扬内在的理智幸福,在内在的“善”与外在欲望冲突时能坚持选择正义。因此,在以政治哲学讨论《理想国》时需要加入希腊时代文化背景的研究。如此,才有可能摸清柏拉图哲学非纯思辨精神的真正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