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抉择权交给学生,集体是理性地抉择,还是无意识地跟随,会不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吗?又会是怎样的改变呢?个体乖乖就范的背后,是暂避风头,是悔过自新?是迫于权威、迫于情境的顺从(权宜从众),还是脑力激荡后的接纳(真从众)?有的孩子虽然心里认同集体的指责,但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大的抗拒(反从众)。甚至有些平时不受关注的孩子,会有一种受到关注的体验,其最终结果当然与老师的设想走向相反的方向,事与愿违了。有些孩子敏感脆弱,可能会因偏激固执的倾向,无法理解教育者的动机,反而将这一场决议中的种种看法想象放大,产生极大的挫折感、无助感,而高度焦虑。
显然,集体决议这一手段无疑是集体教育帮辅个体的做法中最具争议的。本来以集体决议的民主手段决定集体事务是民主教育的应有之意,然而,当以集体手段决定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相关事项时,往往会产生冲击性的后果——要么大成,要么大败。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整个班集体的心理场,班级的人际关系网络,个体的自我归因,等等。
策略提升:
本人认为,在处理与个体密切相关的问题时,应当慎用集体决议,使用时班主任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如,不是因为讨厌你,才提出如此决议,使当事者“明白同学们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责难、羞辱人并给他们造成痛苦”。专注问题的解决方案,教会孩子们相互尊重,真诚相助,学会感激,承担责任。
2.练习相关的技巧。如正确地表达和倾听的技巧、客观辩证的思考、冲突的解决,等等。
3.科学地组织集体合议。如,明确目的、筹备活动、制定原则、使用冷静期、允许当事人选择等。
4.事先熟知这样几个问题:
班级的心理场是怎样的,事件中会怎样变化?
班级的人际关系网络是怎样的,学生处在怎样的位置?
班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何种阶段?
“同伴提名法”是个不错的帮助您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网络的小方法。
使用此方法时,要注意巧妙灵活,分散进行。比如,可以利用集体生日会,给学生每人发一张表格,请学生写上最想邀请一起表演或是分蛋糕的同学姓名,根据这个提名,老师就可以画出一张初步的班级学生人脉图来,再通过其他的调查,如喜欢玩什么,和哪些同学一起玩等等。如此分散进行,因时因境,水到渠成。使人脉图逐步丰富清晰起来,以充分了解学生在班级的根基土壤、组织地位、道德发展水平、集体接纳度,等等。
其实不只是集体决议时要注意以上个体归因与集体关系等,前面的手段与方法也同样要注意。比如,集体冷淡时,要时刻了解被暂时隔离的学生的人际关系处境,班级心理场对他的影响,才能适时选择,同时也要关注归因的引导,要告诉学生,不是因为讨厌你,才集体杯葛你,当你改了,我们会更爱你。比如,集体施爱的第一个案例中,如果我们对浩的人际关系网络,班级心理场有更准确的了解,使用的方法和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同伴提名法是社会测量法中历史最长、也可能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它要求班级(或其他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按照一定标准挑选出一定数量的同学。儿童所得的提名次数就是其分数。积极提名的分数被看作是儿童的人缘或同伴接纳的指标。一般将提名的积极标准与消极标准结合使用,消极提名一般是让儿童挑出最不喜欢或最不愿意一起玩的同伴。消极提名分数高的儿童被看作是被拒绝者。
应该谨慎使用消极提名法,因为这可能增加儿童群体中同伴拒绝的突出性,即被拒绝儿童和同伴可能会更清楚地意识到其被拒绝的地位,进而造成对被拒绝儿童更为不利的影响。如果儿童之间相互讨论他们的选择,就可能一致明确某人是大家都不喜欢的。有研究(Jauvrem和Hymel,1984)发现,学前儿童在积极和消极提名之后并不讨论其选择,施测前后的相互交往也不发生什么变化。但年龄较大的儿童却不一定这样,Ratiner等人(1986)发现六年级儿童中很多人在施行社会测量之后讨论了他们的评定。因而,考虑到消极提名的潜在影响,除非必要时,应尽少使用消极提名方式。
(选摘自《学校心理学》辛涛、邹泓 著)
显然,集体决议这一手段无疑是集体教育帮辅个体的做法中最具争议的。本来以集体决议的民主手段决定集体事务是民主教育的应有之意,然而,当以集体手段决定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相关事项时,往往会产生冲击性的后果——要么大成,要么大败。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整个班集体的心理场,班级的人际关系网络,个体的自我归因,等等。
策略提升:
本人认为,在处理与个体密切相关的问题时,应当慎用集体决议,使用时班主任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如,不是因为讨厌你,才提出如此决议,使当事者“明白同学们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责难、羞辱人并给他们造成痛苦”。专注问题的解决方案,教会孩子们相互尊重,真诚相助,学会感激,承担责任。
2.练习相关的技巧。如正确地表达和倾听的技巧、客观辩证的思考、冲突的解决,等等。
3.科学地组织集体合议。如,明确目的、筹备活动、制定原则、使用冷静期、允许当事人选择等。
4.事先熟知这样几个问题:
班级的心理场是怎样的,事件中会怎样变化?
班级的人际关系网络是怎样的,学生处在怎样的位置?
班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何种阶段?
“同伴提名法”是个不错的帮助您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网络的小方法。
使用此方法时,要注意巧妙灵活,分散进行。比如,可以利用集体生日会,给学生每人发一张表格,请学生写上最想邀请一起表演或是分蛋糕的同学姓名,根据这个提名,老师就可以画出一张初步的班级学生人脉图来,再通过其他的调查,如喜欢玩什么,和哪些同学一起玩等等。如此分散进行,因时因境,水到渠成。使人脉图逐步丰富清晰起来,以充分了解学生在班级的根基土壤、组织地位、道德发展水平、集体接纳度,等等。
其实不只是集体决议时要注意以上个体归因与集体关系等,前面的手段与方法也同样要注意。比如,集体冷淡时,要时刻了解被暂时隔离的学生的人际关系处境,班级心理场对他的影响,才能适时选择,同时也要关注归因的引导,要告诉学生,不是因为讨厌你,才集体杯葛你,当你改了,我们会更爱你。比如,集体施爱的第一个案例中,如果我们对浩的人际关系网络,班级心理场有更准确的了解,使用的方法和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同伴提名法是社会测量法中历史最长、也可能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它要求班级(或其他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按照一定标准挑选出一定数量的同学。儿童所得的提名次数就是其分数。积极提名的分数被看作是儿童的人缘或同伴接纳的指标。一般将提名的积极标准与消极标准结合使用,消极提名一般是让儿童挑出最不喜欢或最不愿意一起玩的同伴。消极提名分数高的儿童被看作是被拒绝者。
应该谨慎使用消极提名法,因为这可能增加儿童群体中同伴拒绝的突出性,即被拒绝儿童和同伴可能会更清楚地意识到其被拒绝的地位,进而造成对被拒绝儿童更为不利的影响。如果儿童之间相互讨论他们的选择,就可能一致明确某人是大家都不喜欢的。有研究(Jauvrem和Hymel,1984)发现,学前儿童在积极和消极提名之后并不讨论其选择,施测前后的相互交往也不发生什么变化。但年龄较大的儿童却不一定这样,Ratiner等人(1986)发现六年级儿童中很多人在施行社会测量之后讨论了他们的评定。因而,考虑到消极提名的潜在影响,除非必要时,应尽少使用消极提名方式。
(选摘自《学校心理学》辛涛、邹泓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