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留学经济”是近年来随着留学热而形成的新经济热点,不论对留学生输出国还是派出国,“留学经济”都具有经济文化的双向推动作用。“留学经济”的背景对高校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当前高校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给留学生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以汉语言文化专业为例,建立一个中外学生共上的国际通识课程体系,从而实现高校教育最大程度的国际化,以此推动留学生教育,并分析了与此相关的研究现状,同时设计了此项研究的思路,为此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关键词】 留学经济 高校国际通识课程开发 汉语言文化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一、“留学经济”背景概述:
留学教育可以上溯到千年以前,例如中国唐朝时期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算是留学教育史中较早的记载了。但是将留学教育当做一项国际服务贸易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1989年,关贸总协定(WTO的前身)开列了“服务部门参考清单”,将教育服务列为14个国际服务贸易项目之一,留学教育便是国际教育贸易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国门。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留学热潮正在孕育和发展成为“留学经济”。
“留学经济”对于不同国家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对于留学生接收国来说,“留学经济”带来的是经济利益和文化输出,因为留学生拉动了这些国家的消费,同时在充分利用本国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接收国也向他国传播了自己的文化,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对于留学生派出国来说,“留学经济”为其带来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留学经济”具有双向的推动作用,不论对于留学生输出国还是输入国,留学生教育都是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世界上留学生输出大国之一,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有近100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其中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近80万人,而这一人数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攀升。《一个中国留学生养活一个美国家庭》(《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24期)中称,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每年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直接提供了超过44亿美元的收入,“留学经济”正在成为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新亮点。
而在中国,“汉语热”“中国经贸热”引发来华留学生迅猛增长。2012年,中国共接收留学生328,330名,比上一年增长了5万多人。迅速增长的来华留学生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来华留学经济”也给中国各领域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由于留学经济具有双向推动作用,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对于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使更多本国学生走出去,同时让更多世界学生走进来,意义尤为重大。
二、高校国际通识课程的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设计
(一)问题的缘起与对策的提出
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高校教育和课程的国际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通识教育也在高校中成为非常流行的改革方向。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International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gram),是面向希望前往国外深造或拥有一段国际学习经历的计划内高校学生。学生将在国内高校完成通识课程的学习,并有机会前往其它国家的合作院校进行交换或者继续深造并获得学位,学生在国内的学分将被国外合作的高校认可。但是目前拥有这类项目的高校并不多,且主要针对要出国的中国学生,而且这类项目也多作为高校教育的一种补充,也就是说,国内很多高校教育国际化程度并不高。
而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笔者发现,由于高校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给留学生教育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国内高校课程与国外高校课程对接不上,以西安某高校为例,来华留学生按照其所在大学要求,在中国留学期间要选修本科某专业一门课程的学分,但是其留学学校的课程与其国外大学课程类型对接不上,因此他们只能选修针对中国学生开设的相近专业课程,听课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修学分也常常流于形式。
因此在当前留学经济热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特别是课程的国际化就尤为紧迫。而如果能够在高校中开发出中外学生共上的国际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扩大高校国际合作教育的规模,就会吸引更多外国学生走进来接受国际化教育,同时使更多中国学生读过国际通识课程以后走出去。
(二)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中外学生共上的国际通识课程体系的开发方面的研究,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的资料,进行了总结:
国内方面关于国际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比较多,但多为以下几类:
(1)从“全面发展,提升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针对中国学生通识课程的现状,并
提出新的模式。如: 《“经典名著”融入大学通识课程的理性审视——基于N大学的实证调查》(钟贞山 孙梦瑶)[J]《复旦教育论坛》2013.4
(2)从“国际合作”的角度谈国际通识课程的设置,但主要针对要“走出去”的中国学生,如:《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项目运行与探索》(卓梅英)[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对一些国家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比较研究,如:《美日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以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张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针对来华留学生设置的某类学科本科课程体系或者对留学生本科课程体系的综合考量,如:《留学生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崔莲 祖娜 刘飞 邓宇)[J](《中医教育》2010.5);《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问卷调查分析》(姜苏华 孙鹏程) [J](《医学教育探讨》2007.9)
国外关于国际通识课程的研究多集中于一些教育类的专著,提出一些国际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但主要针对本国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应本国的解决方案。 因此综合这些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研究国际通识教育课程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有两点比较薄弱:
(1)结合“留学经济”的背景和视角来研究国际通识教育课程的较少。
(2)大部分只针对中国学生设计国际课程或只针对来华留学生设置本科课程,而较少研究设计一个中外学生可以同上的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3)汉语言文化通识课程的研究较少。
(三)对策思路设计:
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高校国际通识课程开发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深入学生进行调研:
(1)选定汉语言文化专业作为本研究课程开发的范例,原因有二:①现有的国际通识课程开发多集中于经济、法律等市场性较强的专业,而很少有汉语言文化专业的通识课程,而能够开发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国际通识课程体系,对于传播中国文化,让其走向国际,扩大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具有很大意义。②大部分的来华留学生留学期间都要学习汉语课程,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开发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国际通识课程,不仅关注到国内学生,也关注到了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外学生共上的国际通识课程体系的开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根据笔者的情况,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以西安地区高校为调查范本,针对西安高校的中国本科学生与来华留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西安高校汉语言文化专业国际通识课程现状情况及中国学生参与情况;②西安高校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化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学生参与情况;③西安高校汉语言文化专业的中外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国际通识课程设置的要求和希望;④了解汉语言文化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特点。
2.收集欧美和日韩国家一些大学语言文化类专业国际通识课程设置资料,了解其国际通识课程设置情况。
3.分析资料,比较中外的情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当前国际课程不能对接、评价体制不一致等问题的方法。
4.提出西安高校中外学生能够共上的汉语言文化类国际通识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在留学经济背景下,针对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开发一个中外学生共上的汉语言文化国际通识课程体系,将为高校国际通识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实践参考,丰富了留学生教育工作,也为汉语言文化专业开发了应用前景。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对策并进行思路设计,充分为研究展开做了充分前期铺垫,但如何将这一对策付诸实践,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欧内斯特.博耶著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译《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2. 罗伯特.M.赫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3. 钟贞山 孙梦瑶《“经典名著”融入大学通识课程的理性审视——基于N大学的实证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 2013(4)
4. 卓梅英 《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项目运行与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5. 张成 《美日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以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6. 姜海陵《留学经济:值得关注的新经济增长点》[J]《浙江金融》2003(7)
【关键词】 留学经济 高校国际通识课程开发 汉语言文化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一、“留学经济”背景概述:
留学教育可以上溯到千年以前,例如中国唐朝时期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算是留学教育史中较早的记载了。但是将留学教育当做一项国际服务贸易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1989年,关贸总协定(WTO的前身)开列了“服务部门参考清单”,将教育服务列为14个国际服务贸易项目之一,留学教育便是国际教育贸易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国门。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留学热潮正在孕育和发展成为“留学经济”。
“留学经济”对于不同国家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对于留学生接收国来说,“留学经济”带来的是经济利益和文化输出,因为留学生拉动了这些国家的消费,同时在充分利用本国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接收国也向他国传播了自己的文化,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对于留学生派出国来说,“留学经济”为其带来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留学经济”具有双向的推动作用,不论对于留学生输出国还是输入国,留学生教育都是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世界上留学生输出大国之一,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有近100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其中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近80万人,而这一人数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攀升。《一个中国留学生养活一个美国家庭》(《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24期)中称,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每年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直接提供了超过44亿美元的收入,“留学经济”正在成为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新亮点。
而在中国,“汉语热”“中国经贸热”引发来华留学生迅猛增长。2012年,中国共接收留学生328,330名,比上一年增长了5万多人。迅速增长的来华留学生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来华留学经济”也给中国各领域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由于留学经济具有双向推动作用,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对于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使更多本国学生走出去,同时让更多世界学生走进来,意义尤为重大。
二、高校国际通识课程的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设计
(一)问题的缘起与对策的提出
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高校教育和课程的国际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通识教育也在高校中成为非常流行的改革方向。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International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gram),是面向希望前往国外深造或拥有一段国际学习经历的计划内高校学生。学生将在国内高校完成通识课程的学习,并有机会前往其它国家的合作院校进行交换或者继续深造并获得学位,学生在国内的学分将被国外合作的高校认可。但是目前拥有这类项目的高校并不多,且主要针对要出国的中国学生,而且这类项目也多作为高校教育的一种补充,也就是说,国内很多高校教育国际化程度并不高。
而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笔者发现,由于高校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给留学生教育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国内高校课程与国外高校课程对接不上,以西安某高校为例,来华留学生按照其所在大学要求,在中国留学期间要选修本科某专业一门课程的学分,但是其留学学校的课程与其国外大学课程类型对接不上,因此他们只能选修针对中国学生开设的相近专业课程,听课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修学分也常常流于形式。
因此在当前留学经济热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特别是课程的国际化就尤为紧迫。而如果能够在高校中开发出中外学生共上的国际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扩大高校国际合作教育的规模,就会吸引更多外国学生走进来接受国际化教育,同时使更多中国学生读过国际通识课程以后走出去。
(二)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中外学生共上的国际通识课程体系的开发方面的研究,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的资料,进行了总结:
国内方面关于国际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比较多,但多为以下几类:
(1)从“全面发展,提升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针对中国学生通识课程的现状,并
提出新的模式。如: 《“经典名著”融入大学通识课程的理性审视——基于N大学的实证调查》(钟贞山 孙梦瑶)[J]《复旦教育论坛》2013.4
(2)从“国际合作”的角度谈国际通识课程的设置,但主要针对要“走出去”的中国学生,如:《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项目运行与探索》(卓梅英)[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对一些国家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比较研究,如:《美日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以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张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针对来华留学生设置的某类学科本科课程体系或者对留学生本科课程体系的综合考量,如:《留学生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崔莲 祖娜 刘飞 邓宇)[J](《中医教育》2010.5);《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问卷调查分析》(姜苏华 孙鹏程) [J](《医学教育探讨》2007.9)
国外关于国际通识课程的研究多集中于一些教育类的专著,提出一些国际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但主要针对本国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应本国的解决方案。 因此综合这些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研究国际通识教育课程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有两点比较薄弱:
(1)结合“留学经济”的背景和视角来研究国际通识教育课程的较少。
(2)大部分只针对中国学生设计国际课程或只针对来华留学生设置本科课程,而较少研究设计一个中外学生可以同上的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3)汉语言文化通识课程的研究较少。
(三)对策思路设计:
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高校国际通识课程开发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深入学生进行调研:
(1)选定汉语言文化专业作为本研究课程开发的范例,原因有二:①现有的国际通识课程开发多集中于经济、法律等市场性较强的专业,而很少有汉语言文化专业的通识课程,而能够开发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国际通识课程体系,对于传播中国文化,让其走向国际,扩大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具有很大意义。②大部分的来华留学生留学期间都要学习汉语课程,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开发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国际通识课程,不仅关注到国内学生,也关注到了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外学生共上的国际通识课程体系的开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根据笔者的情况,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以西安地区高校为调查范本,针对西安高校的中国本科学生与来华留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西安高校汉语言文化专业国际通识课程现状情况及中国学生参与情况;②西安高校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化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学生参与情况;③西安高校汉语言文化专业的中外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国际通识课程设置的要求和希望;④了解汉语言文化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特点。
2.收集欧美和日韩国家一些大学语言文化类专业国际通识课程设置资料,了解其国际通识课程设置情况。
3.分析资料,比较中外的情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当前国际课程不能对接、评价体制不一致等问题的方法。
4.提出西安高校中外学生能够共上的汉语言文化类国际通识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在留学经济背景下,针对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开发一个中外学生共上的汉语言文化国际通识课程体系,将为高校国际通识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实践参考,丰富了留学生教育工作,也为汉语言文化专业开发了应用前景。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对策并进行思路设计,充分为研究展开做了充分前期铺垫,但如何将这一对策付诸实践,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欧内斯特.博耶著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译《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2. 罗伯特.M.赫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3. 钟贞山 孙梦瑶《“经典名著”融入大学通识课程的理性审视——基于N大学的实证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 2013(4)
4. 卓梅英 《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项目运行与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5. 张成 《美日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以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6. 姜海陵《留学经济:值得关注的新经济增长点》[J]《浙江金融》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