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归纳了国外学者在生态农宅建设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案例,并梳理为乡土建筑理论研究、传统农宅生态适应性营建方式,以及现代农宅生态设计策略等三个主要部分,旨在总结相关经验和成果,以对我国农村住宅生态建设工作产生一定借鉴与启发意义。
【关键词】国外;生态农宅建设;理论与案例
1、研究背景
农村住宅建设工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重要的议题。纵观国际社会,大多数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宅建设方面都投入过大量人力与物力资源,并取得巨大成就。国外的农宅建设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其目标己从最初的普通农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转移到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宅的关注。(王路,2012)本文简要归纳了国外学者对乡土建筑及生态农宅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一部分典型的生态农宅实践案例,对其经验与实施成效进行梳理与总结。
2、国外乡土建筑理论研究----引发关注的起点
1964年,B·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所著《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在现代建筑思想鼎盛的时期,挖掘普通居民建造的乡土建筑 ,引发了人们对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乡土建筑类型的关注与思索。众多国际建筑大师也都从粗朴的村落建筑中寻找启发与原型。如勒柯布西耶在北非的乡土建筑中得到灵感,伏伊赛(C.F.A Voysey)和斯科特(Baillie Scott)从英国乡村住宅中获益匪浅,密斯·范·德·罗对美国中西部农村的谷仓进行了研究。路易斯康也曾说非洲的土著茅草屋使他感动“它们形式多样,非常好用......人类竟然可以如此聪明的解决太阳与风雨的问题。”(荆其敏,张丽安,1996)
建筑师保罗奥利弗Paul Oliver对于乡土建筑进行了长期研究,编写了《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等著作,在他的论著中,从多重视角对世界各地乡土建筑进行了区域划分、概念界定、详细分析以及科学论证。他认为地域特征鲜明的乡土建筑不仅仅是本土和乡民的传统建筑,还是一种与当地传统及适宜资源环境紧密关联,并利用传统工匠技法营建而成的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类型。
苏哈·奥兹坎认为地区主义包括两个主要方向:乡土主义和现代地方主义,他大力提倡伊斯兰世界中乡土主义民居传统而保守的设计方法,认为在保守派乡土建筑中蕴含着低技技术、地方材料、适应能力等优秀而特别的民间智慧。
3 、国外传统农宅生态适应----生态营造的典范
日本学者布野修司所著的《世界住居》,从探索人类朴素定居形式的角度,广泛分析了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的典型乡土居住类型,其中多数为传统的农村住宅。作者对住宅的布局形式、建筑材料、结构体系等进行了研究,并探寻了其朴素的气候适应生态营造观。如马来西亚柔佛巴鲁的新山洲(Johor Bahru)乡村(Kampong)的马来人住宅,其空间布局可以有效组织通风以应对湿气;又如菲律宾巴丹群岛的村落采用当地石材并涂抹贝壳灰以抵御台风侵袭;在伊朗中部的亚兹德(yazd),民居中庭均设置半户外空间talar,上部设有风塔badgir将风送入室内,以使室内凉爽;而芬兰的圆木住宅,将圆木组合成面再进行叠加,可以有效抵御寒地气候。
在德国学者Sophia与Stefan Behling合著的《建筑与太阳能----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演变》中,也对世界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传统生态农宅进行了总结,尤其是在乡土材料与形态的适应性等方面。如韦尔扎斯卡山谷(Val Verzasca)的石屋,直接运用山地多产的石材砌筑,且通过单侧大坡面造型与南向山坡布局,进行采光并获取被动式太阳能。多内加尔(Donegal)大陆的农宅,将墙面刷为白色,屋顶满覆当地的稻草,用于抵御日晒。印度尼西亚北部苏门答腊的巴塔克(Batak)部落住宅,为适应热带雨林的潮热气候,形成观感独特的“船”型屋顶,通风透气且造型优美。山墙前端突出的尖翘屋顶犹如船头,可以纳凉。(图1)
4、国外现代农宅生态设计----建筑师们的探索
4.1 哈桑·法赛的设计理论
埃及建筑師哈桑·法赛一生致力于为穷人而设计,将目光聚焦在本国乡土宅舍,提炼地域建筑语汇,并以科学手段如能效、材料及空间策略等,以满足设计对象的生态可持续性,使其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性。
在研究视域上,哈桑·法赛将视域从建筑学拓宽,引入农学、物理学等学科。 在研究思路上,他总结为人与环境的双重满足。首先,设计应充分满足使用者的生物舒适度,其次应充分满足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协调。此外,他坚持用传统设计策略而非现代高新技术,认为传统设计策略能更自然也更有效的完成这种双重满足。在设计策略上,他总结出七个落脚点:建筑定位、建筑造型、空间设计、建筑材料、表皮肌理、色彩运用以及外部空间。在具体实践中,哈桑·法赛通过加建屋顶、阳台、敞廊、以及百叶窗与木板帘等遮阳构件,来抵御当地干热环境下的强烈日照;利用并改良传统的捕风塔引入冷空气以降低室内空气 ;在新高纳村(Gourna Village)项目中,他应用传统的拱顶与穹顶来降低平均太阳辐射,提升室内高度以汇集热空气于房顶。
4.2 查尔斯·柯里亚的设计理论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他善于从民间建筑和建造技术中吸取精华,作品深深植根于印度当地的湿热环境和历史文脉,并广泛展开了低技术生态住宅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查尔斯·柯里亚认为气候是创作的源泉。在其为低收入人群设计的管式住宅中,将屋顶设计为两个较大的斜面,在交错处设置通风口。室内热空气可以顺着斜面上升并从通风口排出。房间内不设窗户以遮蔽阳光与热气,全部采光通过斜屋面上的天窗完成。设计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通风降温效能。此外,“多中心的平面”也被查理斯·柯利亚用来进行住宅的生态设计策略。这种策略通过把平面进行多次分割,在不同季节使用不同区域,以适应气候 (下转69页) (上接66页)的变化。在阿黑达巴德(Ahmedabad)的帕雷克(Parekh)住宅中,将主要使用部分用砖墙划分为三个空间,其中有夏季區与冬季区。夏季区是金字塔形空间以减少太阳辐射,而冬季区是倒金字塔形的开敞空间且形成一系列露台。(图2)
4.3 其他建筑师的当代实践
托马斯·赫斯维克工作室在英国埃塞克斯郡所设计的“发屋”(Sitooterie),将大量细条状方管安置在建筑物表面,模仿麦浪起伏与树木摇曳,营造出良好的乡村田园氛围。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地艺术与建筑学院的纳德·哈利利借鉴土著居民建造技巧,创造出超级土砖小屋(Superadobe Structures)。仅用简单的长管形口袋、混合土以及铁丝网等自然材料,便可建造出一系列穹顶和拱顶等形式的小屋,特别适用于达尔富尔等环境恶劣地区,以达到“简单安全、材料消耗少、环境影响低、如蜂窝与贝壳般自然”的营建方式。
小结:
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乡土建筑是国外生态农宅建设的起点,不仅富含当地文化特征,还与适宜资源环境紧密关联,并凝聚了低技技术、地方材料、适应能力等民间智慧。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国外传统农宅和现代生态农宅在建筑造型、空间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构造、能源利用以及外部空间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在有效节约水、材料、能源等资源的同时尽量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同时继承和传达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因此满足了居民在健康、文化、经济性及可持续发展等多层面的居住需求。研究并参考国外相关经验和成果,对我国农村住宅生态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舒扬.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11.
[3][日]布野修司编,胡惠琴译.世界住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德]Sophia and Stefan Behling编著,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译.建筑与太阳能----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演变[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刘先觉等著.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汪芳编著.查尔斯·柯里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美]菲利斯·理查森著,谢倩雪译.XS绿色建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史靖塬(1982-8),男,重庆创元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李秋娜(1983-7),女,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关键词】国外;生态农宅建设;理论与案例
1、研究背景
农村住宅建设工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重要的议题。纵观国际社会,大多数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宅建设方面都投入过大量人力与物力资源,并取得巨大成就。国外的农宅建设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其目标己从最初的普通农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转移到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宅的关注。(王路,2012)本文简要归纳了国外学者对乡土建筑及生态农宅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一部分典型的生态农宅实践案例,对其经验与实施成效进行梳理与总结。
2、国外乡土建筑理论研究----引发关注的起点
1964年,B·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所著《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在现代建筑思想鼎盛的时期,挖掘普通居民建造的乡土建筑 ,引发了人们对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乡土建筑类型的关注与思索。众多国际建筑大师也都从粗朴的村落建筑中寻找启发与原型。如勒柯布西耶在北非的乡土建筑中得到灵感,伏伊赛(C.F.A Voysey)和斯科特(Baillie Scott)从英国乡村住宅中获益匪浅,密斯·范·德·罗对美国中西部农村的谷仓进行了研究。路易斯康也曾说非洲的土著茅草屋使他感动“它们形式多样,非常好用......人类竟然可以如此聪明的解决太阳与风雨的问题。”(荆其敏,张丽安,1996)
建筑师保罗奥利弗Paul Oliver对于乡土建筑进行了长期研究,编写了《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等著作,在他的论著中,从多重视角对世界各地乡土建筑进行了区域划分、概念界定、详细分析以及科学论证。他认为地域特征鲜明的乡土建筑不仅仅是本土和乡民的传统建筑,还是一种与当地传统及适宜资源环境紧密关联,并利用传统工匠技法营建而成的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类型。
苏哈·奥兹坎认为地区主义包括两个主要方向:乡土主义和现代地方主义,他大力提倡伊斯兰世界中乡土主义民居传统而保守的设计方法,认为在保守派乡土建筑中蕴含着低技技术、地方材料、适应能力等优秀而特别的民间智慧。
3 、国外传统农宅生态适应----生态营造的典范
日本学者布野修司所著的《世界住居》,从探索人类朴素定居形式的角度,广泛分析了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的典型乡土居住类型,其中多数为传统的农村住宅。作者对住宅的布局形式、建筑材料、结构体系等进行了研究,并探寻了其朴素的气候适应生态营造观。如马来西亚柔佛巴鲁的新山洲(Johor Bahru)乡村(Kampong)的马来人住宅,其空间布局可以有效组织通风以应对湿气;又如菲律宾巴丹群岛的村落采用当地石材并涂抹贝壳灰以抵御台风侵袭;在伊朗中部的亚兹德(yazd),民居中庭均设置半户外空间talar,上部设有风塔badgir将风送入室内,以使室内凉爽;而芬兰的圆木住宅,将圆木组合成面再进行叠加,可以有效抵御寒地气候。
在德国学者Sophia与Stefan Behling合著的《建筑与太阳能----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演变》中,也对世界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传统生态农宅进行了总结,尤其是在乡土材料与形态的适应性等方面。如韦尔扎斯卡山谷(Val Verzasca)的石屋,直接运用山地多产的石材砌筑,且通过单侧大坡面造型与南向山坡布局,进行采光并获取被动式太阳能。多内加尔(Donegal)大陆的农宅,将墙面刷为白色,屋顶满覆当地的稻草,用于抵御日晒。印度尼西亚北部苏门答腊的巴塔克(Batak)部落住宅,为适应热带雨林的潮热气候,形成观感独特的“船”型屋顶,通风透气且造型优美。山墙前端突出的尖翘屋顶犹如船头,可以纳凉。(图1)
4、国外现代农宅生态设计----建筑师们的探索
4.1 哈桑·法赛的设计理论
埃及建筑師哈桑·法赛一生致力于为穷人而设计,将目光聚焦在本国乡土宅舍,提炼地域建筑语汇,并以科学手段如能效、材料及空间策略等,以满足设计对象的生态可持续性,使其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性。
在研究视域上,哈桑·法赛将视域从建筑学拓宽,引入农学、物理学等学科。 在研究思路上,他总结为人与环境的双重满足。首先,设计应充分满足使用者的生物舒适度,其次应充分满足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协调。此外,他坚持用传统设计策略而非现代高新技术,认为传统设计策略能更自然也更有效的完成这种双重满足。在设计策略上,他总结出七个落脚点:建筑定位、建筑造型、空间设计、建筑材料、表皮肌理、色彩运用以及外部空间。在具体实践中,哈桑·法赛通过加建屋顶、阳台、敞廊、以及百叶窗与木板帘等遮阳构件,来抵御当地干热环境下的强烈日照;利用并改良传统的捕风塔引入冷空气以降低室内空气 ;在新高纳村(Gourna Village)项目中,他应用传统的拱顶与穹顶来降低平均太阳辐射,提升室内高度以汇集热空气于房顶。
4.2 查尔斯·柯里亚的设计理论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他善于从民间建筑和建造技术中吸取精华,作品深深植根于印度当地的湿热环境和历史文脉,并广泛展开了低技术生态住宅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查尔斯·柯里亚认为气候是创作的源泉。在其为低收入人群设计的管式住宅中,将屋顶设计为两个较大的斜面,在交错处设置通风口。室内热空气可以顺着斜面上升并从通风口排出。房间内不设窗户以遮蔽阳光与热气,全部采光通过斜屋面上的天窗完成。设计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通风降温效能。此外,“多中心的平面”也被查理斯·柯利亚用来进行住宅的生态设计策略。这种策略通过把平面进行多次分割,在不同季节使用不同区域,以适应气候 (下转69页) (上接66页)的变化。在阿黑达巴德(Ahmedabad)的帕雷克(Parekh)住宅中,将主要使用部分用砖墙划分为三个空间,其中有夏季區与冬季区。夏季区是金字塔形空间以减少太阳辐射,而冬季区是倒金字塔形的开敞空间且形成一系列露台。(图2)
4.3 其他建筑师的当代实践
托马斯·赫斯维克工作室在英国埃塞克斯郡所设计的“发屋”(Sitooterie),将大量细条状方管安置在建筑物表面,模仿麦浪起伏与树木摇曳,营造出良好的乡村田园氛围。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地艺术与建筑学院的纳德·哈利利借鉴土著居民建造技巧,创造出超级土砖小屋(Superadobe Structures)。仅用简单的长管形口袋、混合土以及铁丝网等自然材料,便可建造出一系列穹顶和拱顶等形式的小屋,特别适用于达尔富尔等环境恶劣地区,以达到“简单安全、材料消耗少、环境影响低、如蜂窝与贝壳般自然”的营建方式。
小结:
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乡土建筑是国外生态农宅建设的起点,不仅富含当地文化特征,还与适宜资源环境紧密关联,并凝聚了低技技术、地方材料、适应能力等民间智慧。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国外传统农宅和现代生态农宅在建筑造型、空间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构造、能源利用以及外部空间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在有效节约水、材料、能源等资源的同时尽量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同时继承和传达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因此满足了居民在健康、文化、经济性及可持续发展等多层面的居住需求。研究并参考国外相关经验和成果,对我国农村住宅生态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舒扬.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11.
[3][日]布野修司编,胡惠琴译.世界住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德]Sophia and Stefan Behling编著,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译.建筑与太阳能----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演变[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刘先觉等著.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汪芳编著.查尔斯·柯里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美]菲利斯·理查森著,谢倩雪译.XS绿色建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史靖塬(1982-8),男,重庆创元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李秋娜(1983-7),女,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