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语文”下的名著导读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t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名著导读是“全语文教育”理念下“大阅读”的一种路径,是教材文本阅读的重要补充。名著导读的关键是“趣”“情”“理”“法”,《布鲁克林有棵树》导读围绕这几个要素展开,做到了激趣、动情、悟理、得法。当然,名著导读应该是一个系列行为,可以是片段而未必完整,可以面向个别而未必是集体,它会因为读者个体而诠释出种种可能,却不会因为达成某个目标而宣告终结。
  关键词:名著导读 趣 情 理 法
  近期,笔者接到一个教学任务:给一所农村初中的60名留守初中生上一节阅读指导课,导读内容是美国著名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
  名著导读是“全语文教育”理念下“大阅读”的一种路径,是教材文本阅读的重要补充。名著导读的关键是什么?在我们看来,“趣”“情”“理”“法”是四个关键要素。围绕这几个要素,我们设计导读流程,开启《布鲁克林有棵树》阅读之旅。
  一、导读流程设计:循序渐进,边读边导
  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把这节课定位为“读中导”,并预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导”:一是在学生理解和表达“卡壳”时,也就是“愤”和“悱”时指导(但如果有同伴能“导”,一定要让他们先说)。二是读书方法指导,比如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批注,如何即时写作读书体悟等。当然,这个“导”要相机进行,不能强行灌输、讲授。三是基于问题的引导,如“《布鲁克林有棵树》在同题材的国内外名著中有什么独特之处?书中渗透的美国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些问题也许未必能讲透,但既然教师可以占据更多的阅读资源,就理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阅读背景和空间,这是教师作为“阅读先行者”的责任。
  依据上述思考,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读过程:
  (一)寻访文学地景
  1.播放教师制作的视频短片《寻访文学地景布鲁克林》。
  2.學生分享从短片中了解到的有关布鲁克林的地理位置、社会面貌和文化名人等信息,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学地景。
  (二)讲述“星期六的故事”
  1.教师将第一卷的内容概括为“星期六的故事”,包括卡尼垃圾回收站“多赚了一分钱”的故事、查理糖果店“生锈的旱冰鞋”的故事、索尔温熟食店“五分钱的舌头肉”的故事、太平梯“住在树上看书”的故事、诺兰家“把咖啡倒进洗碗池里”“弗兰尼雷丸”“开门歌”的故事,课件出示相应故事发生的地点图标。
  2.学生点击图标,竞说故事。
  3.教师发放书签奖品给讲故事的学生,请学生对自己所讲述的故事用一句话写作“书签式感悟”。
  4.教师和学生展示分享自己写作的“书签式感悟”。
  (三)辩说成长话题
  1.组织讨论:吃发霉的面包、喝苦涩的咖啡、穿破烂的衣服、被嘲笑只有沉默、被轻鄙只能隐忍,这就是小女孩弗兰西的命运。如此“卑微”的生命如何变得高贵?哪些人和事对弗兰西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2.学生发言讨论。超前阅读的学生“剧透”,对其他学生产生了诱惑。
  3.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把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因素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类型。学生梳理得出“父亲的爱”“家族对教育的重视”“母亲的性格遗传”等为外在因素,而主人公自身“渴望读书”“沉着坚强”“学会拒绝”等则是内在因素。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因素分为正向和逆向两种类型,组织讨论小说中医生、护士等人的轻蔑嘲讽,以及生活的苦难对主人公成长的意义。
  (四)领悟“树”之内涵
  1.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领悟小说中“树”的内涵,以自创“格言”的形式写在可贴式小书签上。
  2.同学间互赠小书签,分享交流并留存。
  (五)推荐延伸阅读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成长”主题中外名著: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
  二、导读效果分析:激趣、动情、悟理、得法
  按照最初预期的“趣”“情”“理”“法”四个层面的导读目标,这节课的达成情况如何呢?
  从“趣”和“法”的角度看,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整节课运用了“书签式批注”“分享式交流”“体验式心得”“主题式阅读”等基本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王荣生先生在《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一文中写道:“语文教师似乎是站在作品后面,他的任务是‘引起’,用种种办法,招引学生自愿地‘走近文本’‘走近经典’。”这节课上,我们也尝试运用了一些“招引”的方法,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点击图标、讲故事、赢奖品”活动,赢得的奖品是各类书签,包括叶脉书签、油画书签,还有教师手工制作的挂件式书签。书签的反面,教师事先写上了自己的读书感悟——“好书共欣赏,情理相与析”,让学生也在书签上写下自创的“金句”,师生、生生间互赠,推动学生的深度阅读。
  小说中蕴含的“理”有很多,“把苦难视为财富”“用平和而宽容的态度对待成长中的困境”“面对苦难时要拥有明亮、坚强和冷静的心态”“任何时候都要自信”“要有生活情趣”,这些道理是学生自己在分享交流时说出来的。尽管即时表达的语句不是那么顺畅,教师还是让他们把自己的领悟用简洁的词条写到书签上,留下真实的读书印迹。不去刻意拔高,尊重学生独特鲜活的感受。
  令人难忘的是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一个“情”的升华点。一位男生讲述了书中最动人的情节:父亲约翰尼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去世前一年就准备好钱给茜茜姨妈,让她在女儿毕业典礼送上鲜花和卡片,卡片上写着:“献给弗兰西,恭贺毕业。爱你的爸爸。”那一瞬间,弗兰西心中所有的委屈、失望、担心和孤独都被抚平,她情不能自已,跑到厕所中放声大哭。
  讲到这儿,这个一米八的小伙子眼里隐隐约约有了泪花。教师情不自禁地问道:“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为你默默付出的亲人呢?”男生似乎有些哽咽,低下头又抿了一下嘴唇:“有!我的爷爷,他年纪大了,却总不放心我,每天来回四趟,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我……”说到这儿,他说不下去了。在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很辛苦,插秧、收稻、挖塘藕、摘菱角、掰棒头、打菜籽,想象他们下田后拔出泥地里的筒靴,匆匆到校接孩子的情景……这些,于我们而言,是留存在记忆中的画面;于教室里坐着的这些留守儿童而言,则是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存在。
  这时,看到一个女生的眼里闪着泪光,教师示意她站起来说一说。这个恬静的女孩也只是说了半句:“我的爷爷和奶奶也是,他们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之后,她也低下头,有些哽咽。
  此时的课堂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语言场。在这些学生的表述中,一些词句如“不放心”“接送”“最好的留给我”等就是一串串语言密码,它可以瞬间打开学生共同的记忆。并且,不需要多说,他们彼此都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这时,教师用书中弗兰西追忆她的父亲时说的一句话表达了心中的感动:“He has nothing. He can give only himself.(他什么都没有,他能奉献的只有自己。)”我们分明感到,就在此时此地的教室里,教师自己的童年记忆、学生拥有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贝蒂·史密斯的童年记忆,三者自然交融为一体。
  名著导读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爱上生活”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把一本好书呈现在学生面前,鼓励他们阅读,倾听并分享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用文字记录这些感受,如此反复地读下去。这需要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名著导读应该是一个系列行为,可以是片段而未必完整,可以面向个别而未必是集体,它会因为读者个体而诠释出种种可能,却不会因为达成某个目标而宣告终结。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聚焦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目标。借助多样化互动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自主式建构文本,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多角度设计任务,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体验式拓展延伸,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關键词:互动交际 建构文本 设计任务 拓展延伸  当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正
期刊
摘 要:“月是故乡明”专题教学的课前摸底发现,学生对“故乡”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次认知,多为描述和抒情,极少能上升到对“精神滋养”和“根”的深层思考,缺乏理性分析。基于此,本专题教学以深度的文本解读为基础,立足思辨读写,尝试更深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对一系列思辨性问题的设置上,包括理解与评价、质疑与追问、多元并存与平等交流三个方面。  关键词:月是故乡明 思辨读写 思辨性问题 设置  一、课前摸
期刊
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位教师不希望自己的教学有趣些呢?尤其是理科课程早已被大众贴上“高冷”的标签。为了让理科教学亲民有趣,教师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有的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的采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有的在教学内容中加进“段子”——讲一段科学家的趣闻轶事,放一段爆炸泄漏的视频,甚至编造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有教师编造了关于“圆周先生”和他的“面积太太”的
期刊
摘 要:学校依托美育课程基地建设,对美育、艺术教育、艺术类课程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从框架确立、内容选择、评价实施、模型建构等方面设计美育课程体系,并根据美育课程结构框架,在艺术类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等板块中推进课程的初步开发。  关键词:美育课程 设计 开发  一、美育课程的实施背景  课程质量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着师生的生命走
期刊
摘 要:基于目标达成的前置性补偿教学,通过设计适切的教学目标、勾连学生的新旧知识、激活课堂的思维动力,重新审视了“教”与“学”的关系,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主体。针对学情,了解学生知识体系里的缺失,通过前置性补偿教学更好地实现目标达成,让学习真正在课堂发生,学生不仅“想学”,更要“会学”。  关键词:前置性补偿 教学目标 知识勾连 思维动力  近两年,我校致力于新优质初中前置性补偿教学的实践
期刊
摘 要: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成过程,需要学习者联系熟知的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并学以致用。依据深度学习理论可改变小说浅阅读的现状:用外化体验的方式,扎实积累阅读感受,梳理故事全貌;用重构性再现、互助式分享和主问题引导等方式指导学生探究人物,深化对小说创作意图的把握;用关注视角、跨界比照等途径,引导学生揣摩小说技巧,强化认识;最后,读出自我,提炼阅读感受,转识成智,实现小说的阅读
期刊
【编者按】 台湾台北建国中学的吴昌政老师一直在写“国文课的故事”。他认为,用“故事”这个词,可以突出教学现场的情境与过程,因为“进行式”的教学现场活泼而充满发展性的特质,是再精辟的论述与再精彩的演讲都无法取而代之的。吴昌政老师也一直在不懈地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颇多建树。征得他的同意,本刊选登一组他的教学笔记。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台湾的语文课堂和教师的探索。  摘 要:辩论是思考与论理的训练。课堂上
期刊
摘 要:叶圣陶教育思想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表现为:拓宽课程实施目标,树立“为人生”的课程整体观;转换课程实施主体,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学生主体观,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树立“利用非文字课本”的资源开发观;拓展课程实施内容,树立“以生活为本位”的内容开放观。  关键词:叶圣陶 教育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 实施  叶圣陶先生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整”字。要有“整体”的概念,将“学会全本观照”纳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感知作品、全面审读作品;要有“整合”的意识,要掌握几种常见的整合方法,如分类、排序、任务情境统一观照等;要有“整治”的行动,如反思“读法”有没有教、整本书阅读如何评价等。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整体 整合 整治  整本书阅读教学终于成为一门显学,这是我国语文界的一次大进步。近一年来
期刊
摘 要: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 除了知识,更应通过通贯、深入的阅读培养学生一种阅读思维的品质和能力,一种与众不同的见识,一种从容优雅的涵养。精读,指向文本揣摩的精细思维的培养;活读,指向生活还原的多元思维的培养;通读,指向系统比较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深读,指向个性阅读的批判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培育 名著 整本书阅读 方法  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终极指向是什么?是为带领学生读完一整本书?抑或追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