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诸如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对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交流。
关键词:学习兴趣;良好习惯;教学方式;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29
通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在授课之余,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现将这些不成熟的见解写出来,以求与诸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十分聪明,但学习成绩总是不尽人意。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学习。我们知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发自内心地想要学好知识,那么,一般来说,即使外界加更多的力也是无法调动其积极性的。
那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设法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参与”是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主动地、积极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此,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指导”;压缩课堂上教师讲的过程,增加学生预习和练习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讨论的基础上统一认识。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我们还发现,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而言,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种。但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是重中之重: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过程中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对练习作业的积极的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水平出发,在提出比较新颖的问题的同时交给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或任务,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对问题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二、改变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反复钻研教材,查看教辅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可在讲课中,学生却不“买账”,往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授课时依旧延用了“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萌芽。
那么,教师应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呢?在课堂上,教师不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二传手”,而是应当让学生直接进入课本进行探索,教师只起启发引导、释疑解惑的作用。深刻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笔者认为,“教为主导”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导”而不在于“授”;二是教师应“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知识系统。在备课时,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学习过程;上课时,教师应激励、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同时注意评价与综合学生的参与效果,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学方法与思想,要求有新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方法才更有生命力。
1. 授课关系。传统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授课方法在当前已经不再适用,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用现代教育观点来要求自己,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的指导者、潜能的开发者。教师应积极创造每个学生参与、讨论、思考、想象的机会,形成学习氛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 情感关系。“激励和宽容比说教和惩罚更有力量”。因此,激励是现代教师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征求学生的意见来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我们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热爱我们所教的学科,使学生更坦率地向我们倾吐心扉。教师只有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疑惑,并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发表他们的见解,才不至于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活动保持激情。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主体参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大密度、快节奏、高效益的要求。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 030900)
关键词:学习兴趣;良好习惯;教学方式;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29
通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在授课之余,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现将这些不成熟的见解写出来,以求与诸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十分聪明,但学习成绩总是不尽人意。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学习。我们知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发自内心地想要学好知识,那么,一般来说,即使外界加更多的力也是无法调动其积极性的。
那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设法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参与”是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主动地、积极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此,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指导”;压缩课堂上教师讲的过程,增加学生预习和练习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讨论的基础上统一认识。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我们还发现,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而言,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种。但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是重中之重: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过程中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对练习作业的积极的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水平出发,在提出比较新颖的问题的同时交给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或任务,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对问题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二、改变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反复钻研教材,查看教辅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可在讲课中,学生却不“买账”,往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授课时依旧延用了“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萌芽。
那么,教师应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呢?在课堂上,教师不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二传手”,而是应当让学生直接进入课本进行探索,教师只起启发引导、释疑解惑的作用。深刻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笔者认为,“教为主导”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导”而不在于“授”;二是教师应“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知识系统。在备课时,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学习过程;上课时,教师应激励、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同时注意评价与综合学生的参与效果,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学方法与思想,要求有新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方法才更有生命力。
1. 授课关系。传统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授课方法在当前已经不再适用,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用现代教育观点来要求自己,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的指导者、潜能的开发者。教师应积极创造每个学生参与、讨论、思考、想象的机会,形成学习氛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 情感关系。“激励和宽容比说教和惩罚更有力量”。因此,激励是现代教师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征求学生的意见来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我们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热爱我们所教的学科,使学生更坦率地向我们倾吐心扉。教师只有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疑惑,并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发表他们的见解,才不至于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活动保持激情。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主体参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大密度、快节奏、高效益的要求。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 0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