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微、妥贴与方严,是杜诗的三大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今存杜诗1455首,抛开那些人所共知的忧国忧民的篇章不说,其余多数写日常生活的诗篇,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这一特点。
杜甫身无官职,长期漂寓,很多时候面临的生活情境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但他偏偏又酷爱作诗。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到写景状物传神脱俗,互不重复,是一大难题。一般来说,客观型诗人都重描写,也能做到观察细微,但遣词造句却不一定妥贴,更不一定平中见奇,别出新意。另一些诗虽也做到了细微妥贴,但却流于浅近,更做不到方正严整,可见细微、妥贴与方严是难以达到的很高的境界,更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如何成功回避这对矛盾 杜甫的办法是重提炼,炼句、炼意、炼格,三者同时进行,炼句以炼意为基础,炼意以炼格为前提,总是让后者来统率前者,不单纯停留在某个方面。由于他的作诗思路跟众人不同,站得更高,所以达到了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不难发现,很多杜诗都以写景细微,用词贴切,形容巧妙著称,其佳句多为工整的对偶句,立意和措辞都不同流俗。覆盖范围很广,上至军国大事,下至人情物理,都有涉及。这些诗句,将人人都看得到、感受得到却写不出来的意思、境界、状态,以富有美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读起来新意十足,余味无穷,这是杜诗最了不起的地方。虽然景句极多,但相互之间并不重复,愈出愈有,愈出愈新。
例如其《曲江二首》,就以体物工细著称,并且于纷繁物态之中见人情事理。方回认为,此诗“第一句、第二句绝妙。一片花飞且不可,况于万点乎 ‘小堂巢翡翠’,足见已更离乱。‘高冢卧麒麟’,悲死者也。但诗三用‘花’字,在老杜则可,在他人则不可。”(《瀛奎律髓》卷十)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三就此分析说,“一片花飞减却春”四句,“先追说花飞。一句初飞,二句乱飞,三句飞将尽,已飞一片,旋飘万点,俄而欲尽,所谓暂时相赏也。自初飞以至欲尽,无不经眼,所谓日尽醉莫相违也。”其二“穿花蛱蜨深深见”,“方云:残春,花已残,故用深深。‘点水蜻蜓欵欵飞’,方云:初夏,水已满,故用欵欵。‘传语风光共流转’二句,蛱蝶恋花,蜻蜓帖水,我于风光亦复然也。却反传语风光,劝其共我流转,杜语妙多如此。上篇前四句,下篇后四句,总极言流转之速,岁月不可绊,行乐乃为浮名绊,则是与风光交臂失之也。”
从前人的这些分析看,杜诗的细微,主要体现在措辞之精当,用心之细腻。妥贴除了妙于形容,曲尽物态外,还反映在前后上下联的意脉承接自然连贯,通过不同的句式,将不同的意象贯通衔接。虽然律诗语言是不连续的,片段的,但诗意却是连绵不断的,整体看来意义安排妥当贴切,诗篇脉络流贯,格局严整。
杜甫作诗,总是先格律而后句法。写景而能用心观察,下笔精细,对偶而能重视锤炼,营造气势,其诗自然能够做到细微、妥贴。《类说》卷五一引《续金针格》就谈到,杜甫作诗,“以声律为窍,物象为骨,格局为髓”。即先布置好格局,提炼好物象,再安排声律。这样就可以让作品工于描摹但不流于琐屑,物象缤纷但各有归属,且有严格的声律约束,如同排兵布阵,气势森然,读起来不仅景物有姿有态,诗中景物与作者情感也融成一片,看上去是先叙事,次写景,再抒情,但写景之中寓有情感,抒情之中夹有叙事,很难截然分开。不仅如此,一联之内,各联之间,在意义上也有前后关联照应,意脉清晰,章法具在,不显凌乱,寄托了作者的精神意蕴,这样诗歌自然显得既细微妥贴。不少诗虽然对偶句多,有骈俪气息,但用语巧妙,能化解排偶之痕,而且写景灵活,寓意深长,触事必见本怀,故虽闲题杂咏亦不为徒作。
杜诗在炼句炼意之外,还特别重视锻炼气格,在炼格的基础上去炼意、炼字,即《诗人玉屑》卷八所说“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格”。按照宋人说法,诗有意、味、气、韵四大要素,自东汉以下,各主一宗:
阮嗣宗詩专以意胜,陶渊明诗专以味胜,曹子建诗专以韵胜,杜子美诗专以气胜。然意可学也,味亦可学也。若夫韵有高下,气有强弱,则不可强矣,此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世徒见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自曹刘死,至今一千年,惟子美一人能之。中间鲍照虽有此作,然仅称俊快,未至高古。元、白、张籍、王建乐府,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然其词浅近,其气卑弱……近世苏黄,亦喜用俗语,然时用之,亦颇安排勉强,不能如子美胸襟流出也。子美之诗,颜鲁公之书,雄姿杰出,千古独步,可仰而不可及耳。(《岁寒堂诗话》卷上)
一首诗有了高远立意、宏阔境界做铺垫,加上格律严整,笔力雄健,句意清新独造,于萧散闲淡之中时见隽永之趣,为诗如此,自然气象不凡,方正严整。
细微、妥贴都意义明白,易于理解,唯有方严需要稍加说明。方严作为一个形容词,在古籍中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气质个性方正严整,凛然不可犯,至宋代朱熹,方借用于论诗。朱熹在评论北宋石介的名篇《筹笔驿》时,单一段话就用了三个方严,一则以为此诗“气象方严遒劲,极可宝爱”,二则谓“诗极雄豪而缜密方严,极好”,三则谓“其为人豪放,而诗词乃方严缜密”(《朱子语类》一四○)。此后,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一七、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都予以借用,用于论诗。今日看来,方严作为一个诗论用语,指诗篇的艺术气象的方正严整,与诗篇的用语、造境、结构都有关,而和所用体裁关系尤大。
杜诗之方严,首先是因为多用律体。律诗只有八句,篇幅有限。首联一般用于叙事,中间两联写景,尾联抒情议论,其细微妥贴主要在颔联和颈联。用宋人沈括的话说,一首小律诗如果想要“工之”,在选词造句上就必须能够“造微”,在细微处显出精致和功力。这表明造微是诗画等艺术品“入妙”的必要途径和集中体现。但细微、妥贴是来自律诗本身的必然要求,不唯杜甫一人如此,所以,仅仅强调细微妥贴并不足以显示杜诗的功力和水平。杜甫的不同点在于,他的五七言律诗极多,1455首杜诗,绝句和律诗在900首以上,占比超过70%。而且,很多首诗都不是用的单篇,而是组诗形式,常常以多首诗来咏同一事。翻开其诗集,但见数以百计的五七言律诗,大量整齐工整的对偶句式联翩而下,自然增强了方严感。加上杜甫还长于铺叙,写大场面,多重事象联翩而至,方严感又添一层。同时,杜甫还特别喜欢全篇对仗,一般的五七言律,只在颔联、颈联对仗,而杜诗的首联和尾联却也经常对仗。而且杜甫的对偶水平还要远远高于一般诗人,其对偶句既多又好,所用字词看上去如同威严统帅下的威武士兵,排兵布阵,气势森然。笔下的实词虚词,一个个都极富表现力,不仅句含蓄,而且意含蓄,甚至还有不少句子,句意都含蓄。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很多杜诗,在细微妥贴之外,还显得特别方严。 所以我们看到,同样是唐代诗人,以古体古调见长的如陈子昂、李白、高适,其诗就没有方严感可言,原因就是律体用得少,也不重对偶,不尚布置。同样是擅长作律诗的名家,李商隐、刘禹锡、温庭筠、杜牧的律诗,其方严感也没有杜甫这么强烈,原因就是诗篇的整齐和精丽不及老杜,更没有杜诗的气势和笔力。
具体落实到诗歌体裁,可以确认,杜诗最方严的多为五律,其次才是七律,五古七古只是偶尔一见,总之是以短章律诗居多,而又比兴精妙,富有余味。整体上给人以篇体简短,意味深长,气象萧森的感觉。这表明杜甫能够融细微的体物技巧和贴切的措辞功夫于精严的律体。一首短诗,工整而造于细微,细微处而能妥贴,虽然细微妥贴,但却不以绮丽害正气,诗中自然有一种方正端正之气。《梦溪笔谈》卷一四云:
小律诗虽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尽一生之业为之,至于字字皆炼,得之甚难,但患观者灭裂,则不见其工,故不唯为之难,知音亦鲜。设有苦心得之者,未必为人所知。若字字皆是无瑕可指,语音亦掞丽,但细论无功,景意纵全,一读便尽,更无可讽味。此类最易为人激赏,乃诗之《折杨》《黄华》也。譬若三馆楷书,作字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此病最难为医也。
《诗人玉屑》卷一○《绮丽·不可以绮丽害正气》条引《 溪诗话》就此申论曰:
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然文章论当理与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老杜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亦极绮丽,其模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绝妙古今。至于言春容闲适,则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欵欵飞。”“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言秋景悲壮,则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原文如此)来。”其富贵之词,则有“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麒麟不动炉烟转,孔雀徐开扇影还。”其吊古,则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皆出于风花,然穷尽性理,移夺造化。又云:“绝壁过云开锦绣,疏松隔水奏笙簧。”自古诗人,巧即不壮,壮即不巧,巧而能壮,乃如是也。
这里的巧指造语巧丽,别具新意,能道人不到处;壮指境界壮大,诗篇有壮气,寓小结裹于大境界,这是杜诗给人以方严之感的原因之一。
其次,杜诗之方严,见于其所用篇体和句式。杜甫在造句上采用了多种手法,所得也不一,其中“有自然句,有神助句,有容易句,有辛苦句。容易句率意遂成,辛苦句深思而得”。(《类说》卷五一引《续金针格》)尽管多数佳句是辛苦深思所得,但却浑成自然,不露痕迹。所写之物虽然来自日常生活,但融入诗中,意思却不浅近。不少诗看上去境界幽深,笔触细腻,融情入景,自然不落俗套。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七《诗歌二·杜少陵》在列举了杜诗“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以下五十个名联之后,归纳说:
以上皆少陵句法,或以豪壮,或以巨丽,或以雅健,或以活动,或以重大,或以涵蓄,或以富艳,皆可为万世格范者。今人读杜诗,见汪洋浩博,茫无津涯,随群尊慕而已,莫知其所从也,因摘数十联,表而出之,其佗殆不胜书,姑举其概,善学者固可触类举隅矣。至若“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草敌虚岚翠,花禁冷叶红”,“野船明细火,宿雁起圆沙”,“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如此者,人能知之,今不复录。
很多杜诗,同一句是情中景,景中情,赋法而兼有比兴,比兴中有赋物。宋人笔记、诗话就多次谈到这一点。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秦州杂诗”条说:“‘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此晚唐佳句也,然子美‘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则留人、送客,不待言矣。”
《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诗兴》:
诗莫尚乎兴……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寄于彼,玩味乃可识,非若赋比之直言其事也。故兴多兼比赋,比赋不兼兴,古诗皆然。今姑以杜陵诗言之。《发潭州》云:“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盖因飞花语燕,伤人情之薄,言送客留人,止有燕与花耳。此赋也,亦兴也。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赋而非兴矣。《堂成》云:“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盖因乌飞燕语,而喜已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若“鸿雁影来联塞上,鹡鸰飞急到沙头”,则比而非兴也。
《杜诗详注》卷二二《发潭州》仇兆鳌分析诗意曰:
上四潭州景事,下则发舟而有感也。送客但花飞,留人惟燕语,本属寥落之感,却能出以鲜俊之辞。
下文又引杨慎《丹铅录》云:
贾岛诗,“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二句,为平生之冠,而集中不载,仅见于坡诗注所引。今按杜诗“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实贾句所本,而何仲言诗“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则又杜句所本。固知诗学递有源流也。洪仲曰:此诗三四托物見人,五六借人形已,此皆言外寓意,实说便少含蓄矣。
这番话,道出了此诗成功的奥妙在于长于寄托,赋物象而兼比兴。虽然偏向于细处着笔,有细部景观物态的精准表现和赋物写景的工整精致,但在大处立意,格局开合,笔力雄健,辞气严正,形成了既细微妥贴又不失端方严整的艺术感觉。这个结论,不仅适合于此诗,也适用于全部杜诗。
(作者系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科技大学古代文学教授。)
杜甫身无官职,长期漂寓,很多时候面临的生活情境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但他偏偏又酷爱作诗。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到写景状物传神脱俗,互不重复,是一大难题。一般来说,客观型诗人都重描写,也能做到观察细微,但遣词造句却不一定妥贴,更不一定平中见奇,别出新意。另一些诗虽也做到了细微妥贴,但却流于浅近,更做不到方正严整,可见细微、妥贴与方严是难以达到的很高的境界,更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如何成功回避这对矛盾 杜甫的办法是重提炼,炼句、炼意、炼格,三者同时进行,炼句以炼意为基础,炼意以炼格为前提,总是让后者来统率前者,不单纯停留在某个方面。由于他的作诗思路跟众人不同,站得更高,所以达到了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不难发现,很多杜诗都以写景细微,用词贴切,形容巧妙著称,其佳句多为工整的对偶句,立意和措辞都不同流俗。覆盖范围很广,上至军国大事,下至人情物理,都有涉及。这些诗句,将人人都看得到、感受得到却写不出来的意思、境界、状态,以富有美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读起来新意十足,余味无穷,这是杜诗最了不起的地方。虽然景句极多,但相互之间并不重复,愈出愈有,愈出愈新。
例如其《曲江二首》,就以体物工细著称,并且于纷繁物态之中见人情事理。方回认为,此诗“第一句、第二句绝妙。一片花飞且不可,况于万点乎 ‘小堂巢翡翠’,足见已更离乱。‘高冢卧麒麟’,悲死者也。但诗三用‘花’字,在老杜则可,在他人则不可。”(《瀛奎律髓》卷十)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三就此分析说,“一片花飞减却春”四句,“先追说花飞。一句初飞,二句乱飞,三句飞将尽,已飞一片,旋飘万点,俄而欲尽,所谓暂时相赏也。自初飞以至欲尽,无不经眼,所谓日尽醉莫相违也。”其二“穿花蛱蜨深深见”,“方云:残春,花已残,故用深深。‘点水蜻蜓欵欵飞’,方云:初夏,水已满,故用欵欵。‘传语风光共流转’二句,蛱蝶恋花,蜻蜓帖水,我于风光亦复然也。却反传语风光,劝其共我流转,杜语妙多如此。上篇前四句,下篇后四句,总极言流转之速,岁月不可绊,行乐乃为浮名绊,则是与风光交臂失之也。”
从前人的这些分析看,杜诗的细微,主要体现在措辞之精当,用心之细腻。妥贴除了妙于形容,曲尽物态外,还反映在前后上下联的意脉承接自然连贯,通过不同的句式,将不同的意象贯通衔接。虽然律诗语言是不连续的,片段的,但诗意却是连绵不断的,整体看来意义安排妥当贴切,诗篇脉络流贯,格局严整。
杜甫作诗,总是先格律而后句法。写景而能用心观察,下笔精细,对偶而能重视锤炼,营造气势,其诗自然能够做到细微、妥贴。《类说》卷五一引《续金针格》就谈到,杜甫作诗,“以声律为窍,物象为骨,格局为髓”。即先布置好格局,提炼好物象,再安排声律。这样就可以让作品工于描摹但不流于琐屑,物象缤纷但各有归属,且有严格的声律约束,如同排兵布阵,气势森然,读起来不仅景物有姿有态,诗中景物与作者情感也融成一片,看上去是先叙事,次写景,再抒情,但写景之中寓有情感,抒情之中夹有叙事,很难截然分开。不仅如此,一联之内,各联之间,在意义上也有前后关联照应,意脉清晰,章法具在,不显凌乱,寄托了作者的精神意蕴,这样诗歌自然显得既细微妥贴。不少诗虽然对偶句多,有骈俪气息,但用语巧妙,能化解排偶之痕,而且写景灵活,寓意深长,触事必见本怀,故虽闲题杂咏亦不为徒作。
杜诗在炼句炼意之外,还特别重视锻炼气格,在炼格的基础上去炼意、炼字,即《诗人玉屑》卷八所说“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格”。按照宋人说法,诗有意、味、气、韵四大要素,自东汉以下,各主一宗:
阮嗣宗詩专以意胜,陶渊明诗专以味胜,曹子建诗专以韵胜,杜子美诗专以气胜。然意可学也,味亦可学也。若夫韵有高下,气有强弱,则不可强矣,此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世徒见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自曹刘死,至今一千年,惟子美一人能之。中间鲍照虽有此作,然仅称俊快,未至高古。元、白、张籍、王建乐府,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然其词浅近,其气卑弱……近世苏黄,亦喜用俗语,然时用之,亦颇安排勉强,不能如子美胸襟流出也。子美之诗,颜鲁公之书,雄姿杰出,千古独步,可仰而不可及耳。(《岁寒堂诗话》卷上)
一首诗有了高远立意、宏阔境界做铺垫,加上格律严整,笔力雄健,句意清新独造,于萧散闲淡之中时见隽永之趣,为诗如此,自然气象不凡,方正严整。
细微、妥贴都意义明白,易于理解,唯有方严需要稍加说明。方严作为一个形容词,在古籍中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气质个性方正严整,凛然不可犯,至宋代朱熹,方借用于论诗。朱熹在评论北宋石介的名篇《筹笔驿》时,单一段话就用了三个方严,一则以为此诗“气象方严遒劲,极可宝爱”,二则谓“诗极雄豪而缜密方严,极好”,三则谓“其为人豪放,而诗词乃方严缜密”(《朱子语类》一四○)。此后,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一七、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都予以借用,用于论诗。今日看来,方严作为一个诗论用语,指诗篇的艺术气象的方正严整,与诗篇的用语、造境、结构都有关,而和所用体裁关系尤大。
杜诗之方严,首先是因为多用律体。律诗只有八句,篇幅有限。首联一般用于叙事,中间两联写景,尾联抒情议论,其细微妥贴主要在颔联和颈联。用宋人沈括的话说,一首小律诗如果想要“工之”,在选词造句上就必须能够“造微”,在细微处显出精致和功力。这表明造微是诗画等艺术品“入妙”的必要途径和集中体现。但细微、妥贴是来自律诗本身的必然要求,不唯杜甫一人如此,所以,仅仅强调细微妥贴并不足以显示杜诗的功力和水平。杜甫的不同点在于,他的五七言律诗极多,1455首杜诗,绝句和律诗在900首以上,占比超过70%。而且,很多首诗都不是用的单篇,而是组诗形式,常常以多首诗来咏同一事。翻开其诗集,但见数以百计的五七言律诗,大量整齐工整的对偶句式联翩而下,自然增强了方严感。加上杜甫还长于铺叙,写大场面,多重事象联翩而至,方严感又添一层。同时,杜甫还特别喜欢全篇对仗,一般的五七言律,只在颔联、颈联对仗,而杜诗的首联和尾联却也经常对仗。而且杜甫的对偶水平还要远远高于一般诗人,其对偶句既多又好,所用字词看上去如同威严统帅下的威武士兵,排兵布阵,气势森然。笔下的实词虚词,一个个都极富表现力,不仅句含蓄,而且意含蓄,甚至还有不少句子,句意都含蓄。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很多杜诗,在细微妥贴之外,还显得特别方严。 所以我们看到,同样是唐代诗人,以古体古调见长的如陈子昂、李白、高适,其诗就没有方严感可言,原因就是律体用得少,也不重对偶,不尚布置。同样是擅长作律诗的名家,李商隐、刘禹锡、温庭筠、杜牧的律诗,其方严感也没有杜甫这么强烈,原因就是诗篇的整齐和精丽不及老杜,更没有杜诗的气势和笔力。
具体落实到诗歌体裁,可以确认,杜诗最方严的多为五律,其次才是七律,五古七古只是偶尔一见,总之是以短章律诗居多,而又比兴精妙,富有余味。整体上给人以篇体简短,意味深长,气象萧森的感觉。这表明杜甫能够融细微的体物技巧和贴切的措辞功夫于精严的律体。一首短诗,工整而造于细微,细微处而能妥贴,虽然细微妥贴,但却不以绮丽害正气,诗中自然有一种方正端正之气。《梦溪笔谈》卷一四云:
小律诗虽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尽一生之业为之,至于字字皆炼,得之甚难,但患观者灭裂,则不见其工,故不唯为之难,知音亦鲜。设有苦心得之者,未必为人所知。若字字皆是无瑕可指,语音亦掞丽,但细论无功,景意纵全,一读便尽,更无可讽味。此类最易为人激赏,乃诗之《折杨》《黄华》也。譬若三馆楷书,作字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此病最难为医也。
《诗人玉屑》卷一○《绮丽·不可以绮丽害正气》条引《 溪诗话》就此申论曰:
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然文章论当理与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老杜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亦极绮丽,其模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绝妙古今。至于言春容闲适,则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欵欵飞。”“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言秋景悲壮,则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原文如此)来。”其富贵之词,则有“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麒麟不动炉烟转,孔雀徐开扇影还。”其吊古,则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皆出于风花,然穷尽性理,移夺造化。又云:“绝壁过云开锦绣,疏松隔水奏笙簧。”自古诗人,巧即不壮,壮即不巧,巧而能壮,乃如是也。
这里的巧指造语巧丽,别具新意,能道人不到处;壮指境界壮大,诗篇有壮气,寓小结裹于大境界,这是杜诗给人以方严之感的原因之一。
其次,杜诗之方严,见于其所用篇体和句式。杜甫在造句上采用了多种手法,所得也不一,其中“有自然句,有神助句,有容易句,有辛苦句。容易句率意遂成,辛苦句深思而得”。(《类说》卷五一引《续金针格》)尽管多数佳句是辛苦深思所得,但却浑成自然,不露痕迹。所写之物虽然来自日常生活,但融入诗中,意思却不浅近。不少诗看上去境界幽深,笔触细腻,融情入景,自然不落俗套。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七《诗歌二·杜少陵》在列举了杜诗“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以下五十个名联之后,归纳说:
以上皆少陵句法,或以豪壮,或以巨丽,或以雅健,或以活动,或以重大,或以涵蓄,或以富艳,皆可为万世格范者。今人读杜诗,见汪洋浩博,茫无津涯,随群尊慕而已,莫知其所从也,因摘数十联,表而出之,其佗殆不胜书,姑举其概,善学者固可触类举隅矣。至若“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草敌虚岚翠,花禁冷叶红”,“野船明细火,宿雁起圆沙”,“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如此者,人能知之,今不复录。
很多杜诗,同一句是情中景,景中情,赋法而兼有比兴,比兴中有赋物。宋人笔记、诗话就多次谈到这一点。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秦州杂诗”条说:“‘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此晚唐佳句也,然子美‘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则留人、送客,不待言矣。”
《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诗兴》:
诗莫尚乎兴……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寄于彼,玩味乃可识,非若赋比之直言其事也。故兴多兼比赋,比赋不兼兴,古诗皆然。今姑以杜陵诗言之。《发潭州》云:“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盖因飞花语燕,伤人情之薄,言送客留人,止有燕与花耳。此赋也,亦兴也。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赋而非兴矣。《堂成》云:“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盖因乌飞燕语,而喜已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若“鸿雁影来联塞上,鹡鸰飞急到沙头”,则比而非兴也。
《杜诗详注》卷二二《发潭州》仇兆鳌分析诗意曰:
上四潭州景事,下则发舟而有感也。送客但花飞,留人惟燕语,本属寥落之感,却能出以鲜俊之辞。
下文又引杨慎《丹铅录》云:
贾岛诗,“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二句,为平生之冠,而集中不载,仅见于坡诗注所引。今按杜诗“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实贾句所本,而何仲言诗“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则又杜句所本。固知诗学递有源流也。洪仲曰:此诗三四托物見人,五六借人形已,此皆言外寓意,实说便少含蓄矣。
这番话,道出了此诗成功的奥妙在于长于寄托,赋物象而兼比兴。虽然偏向于细处着笔,有细部景观物态的精准表现和赋物写景的工整精致,但在大处立意,格局开合,笔力雄健,辞气严正,形成了既细微妥贴又不失端方严整的艺术感觉。这个结论,不仅适合于此诗,也适用于全部杜诗。
(作者系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科技大学古代文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