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育人是相对于课堂教书育人而言的,有其鲜明特点和特定的内容。“课外”育人在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四有”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育人的地位,切实把握“课外”育人的特点和内容,改革、完善育人方法,增强课外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外”育人;教书育人;特点;素质教育
“课外”育人是相对于课堂教书育人而言的,是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对学生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和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化育”自己的过程,有其鲜明特点和特定的内容。“课外”育人在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四有”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课外”育人的地位和作用
“课外”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堂的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重要。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课外活动不受课程、教材的束缚,它可以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电影、课外书籍等传播信息的工具,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吸收新的知识,获得课外的“即时信息”。课外活动开展得好,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
2.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由于课外活动的开展形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参与、自愿组合,因此,其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参与意识等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交往和社交策略与能力尤其可以获得实现和加强。校内外活动让学生渐渐习得了一些成人社会的行为,同时,学生还要解决一些与同伴相处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童年向成人转化。没有个性化,所谓个性的社会化就失去了现实的意义。社会要求各种各样的人才为其服务,在这一点上,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一致的,课外活动恰好能够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在个性化方面的需要。
3.增添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
一般来说,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他们没有多少心理负担,有的只是探索的愉悦;另外,相对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内容比较新颖,容易给人以新鲜、刺激感,使人身心得到享受;课外活动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其精神生活。
4.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在普及多层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己特长的领域,尤其对一些所谓“差生”来说更是如此。另外,在展开多层次的课外活动中,一部分学生可以脱颖而出。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的经历证明:学校教育虽然给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专业方面的成就,却往往是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兴趣和活动相联系的。
二、“课外”育人的主要特点
“课外”育人作为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部分,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而“课外”育人的特点是由学生课外思想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一)在课外,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
课余时间的思想活动是受客观实践和客观氛围支配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社会经验的丰富、消费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和需求观的变化,学生课余思想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1.目标追求层次多
在课外,学生的思维活动范围大,目标追求层次多。既有物质性需求,也有精神性需求;既有自我满足的需求,也有进一步完善自我的需求;既有实现自我的需求,也有渴望被他人和社会理解、认可的需求,等等。
2.个人兴趣多样化
在课外,学生个人物质兴趣、社会兴趣和精神兴趣多样化,具有平衡人体机能需要和精神需要双重性,后者更加明显。
3.意识行为可塑性大
在课外,学生的意识行为由单一固定型转向多种非固定空间型,可塑性大。
(二)在课外,学生思想工作的特点
课外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决定了课余时间学生思想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强
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多样性,决定了人的思想活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课堂外,学生思想活动直接或间接涉及的领域多、程度深,不仅涉及经济、技术活动,也涉及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质方面的,这些问题往往又交织在一起。这就决定了课外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强的综合性。
2.渗透性强
课余生活表面上看是和谐、轻松、愉快的,实际上各种思想意识在蹦蹦跳跳、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中悄悄地渗透,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所谓的“交叉感染”。
3.娱乐性强
从生理卫生和心理活动的角度来看,学生课余生活通常进行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而积极性休息占绝大多数。学生借助各种娱乐活动转移兴奋中心,让上课时大脑产生的兴奋皮层得以休息,同时获得乐趣,使精神得到某种满足,因而课余时间的娱乐性特点强。
4.分散性强
一方面学生在课内精力相对集中,课后与双休日都较分散,尤其是寒暑假和其他较长假日,学生离校回家,各归故里,分散性就更大了;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不一、追求各异,他们在课余时间里的活动也是千差万别、五花八门的。同时,他们的活动交往还会延伸到社会上,学生“自由自在”的领域就大大扩充了。
5.知识性较强
课余时间里的教育活动,触及文学、新闻、摄影、书法、集邮,等等。这就要求教育者用丰富的知识去与学生交朋友,以拨动他们的心弦。
只有认识和了解了“课外”育人的特点,“课外”育人的工作才能有选择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按照教书育人工作的规律办事,有声有色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课外”育人的内容和方法
做好学生课外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工作,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课余时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要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
(一)加强课外时间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课外时间除了进行一般性的政治理想教育外,还要进行道德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观念教育。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日常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道德规范自觉约束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课余时间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以及让学生认识培养其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节约、邻里团结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课余时间的综合效益。
(二)建立健全课余思想道德工作体系
①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指导体系,如各种兴趣小组,读书读报小组等;②建立健全课外活动组织体系,包括球类、棋类等体育组织和文学写作、书法等各种课外活动组织;③建立健全课外活动设施体系,主要借助学校阅览室、资料室、图书室、球场等,尽量多地为学生所用。
(三)扩展和延伸课外思想道德教育的区域
1.日常型、间断型和连贯型的统一
做好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好日常型(平时活动),更要做好间断型(节假日)和连贯型(寒暑假)的思想道德教育。
2.固定型和非固定型的统一
做好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好固定型(校园内),还要做好非固定型(个人或个人自由活动)的思想道德教育。
3.要开拓社会管理工作领域
学校与其他组织(如乡村、居民社区、家庭等),班级与学校的其他部门(学生科、团委、教务科等)都有着广泛的联系,都要将其置于课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视野之内。认真研究学生与社会、家庭,学生与学校部门交往中所产生的刺激、冲突因素和协调办法;加强联系,共同探讨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子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使学生思想工作社会化、多层次化和多领域化。
(四)改善课外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改革“课外”育人方法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光靠行政命令或简单粗暴的批评是不行的。要把课外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路子要宽一点,办法要活一点,感情要深一点。要改“一刀切”的教育形式为“因人施教”的教育形式;改“呆板型”教育为“活跃型”教育;改“空洞型”教育为“可感型”教育;改“弹性教育”为“磁性教育”。要以分散、个别教育为主,集中教育为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充分发挥教师和榜样的作用。在教育中始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课外”育人和教书育人相结合
强调“课外”育人的重要性,并不否认课堂内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各门学科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为此,要科学地评价“灌输”。“灌输”在过去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在现在和将来仍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和唯一的。现阶段,我们必须注意克服其缺点。对于当代青少年不要简单灌输,不要向他们直接说明“正确的答案”,而应该通过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中使学生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事实上,没有学生参与的道德教育注定是失败的,学生参与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教育的成功程度。只要课堂内外都抓紧、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方法,加上全社会的密切配合,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3.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同时,也给家长、社会带来了困惑。网络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简单地堵、看、管、压。应该采取积极疏导、有效引导的方式,主动开展网上道德教育。要积极探索网上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途径,抢占网上意识形态争夺的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荣辱观,培养学生网上选择鉴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其抗诱惑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控、自律和自治。
参考文献:
[1] 王树庭.谈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作用[J].山西教育,2003(9):46.
[2] 江一莲.浅谈课外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3):30-33.
[3] 王琼玉.浅谈德育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J].黑河学刊,2003(3):81-82.
[4] 吴星杰.德育教师的课外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1995(4):38.
[5] 由中渝.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J].天津教育,1998(2):28-29.
[6] 敬菊华,张珂.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5):122-124.
[7] 伍安春,尕峰.国外大学生课外活动对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5):174.
关键词:“课外”育人;教书育人;特点;素质教育
“课外”育人是相对于课堂教书育人而言的,是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对学生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和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化育”自己的过程,有其鲜明特点和特定的内容。“课外”育人在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四有”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课外”育人的地位和作用
“课外”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堂的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重要。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课外活动不受课程、教材的束缚,它可以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电影、课外书籍等传播信息的工具,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吸收新的知识,获得课外的“即时信息”。课外活动开展得好,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
2.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由于课外活动的开展形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参与、自愿组合,因此,其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参与意识等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交往和社交策略与能力尤其可以获得实现和加强。校内外活动让学生渐渐习得了一些成人社会的行为,同时,学生还要解决一些与同伴相处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童年向成人转化。没有个性化,所谓个性的社会化就失去了现实的意义。社会要求各种各样的人才为其服务,在这一点上,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一致的,课外活动恰好能够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在个性化方面的需要。
3.增添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
一般来说,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他们没有多少心理负担,有的只是探索的愉悦;另外,相对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内容比较新颖,容易给人以新鲜、刺激感,使人身心得到享受;课外活动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其精神生活。
4.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在普及多层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己特长的领域,尤其对一些所谓“差生”来说更是如此。另外,在展开多层次的课外活动中,一部分学生可以脱颖而出。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的经历证明:学校教育虽然给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专业方面的成就,却往往是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兴趣和活动相联系的。
二、“课外”育人的主要特点
“课外”育人作为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部分,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而“课外”育人的特点是由学生课外思想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一)在课外,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
课余时间的思想活动是受客观实践和客观氛围支配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社会经验的丰富、消费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和需求观的变化,学生课余思想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1.目标追求层次多
在课外,学生的思维活动范围大,目标追求层次多。既有物质性需求,也有精神性需求;既有自我满足的需求,也有进一步完善自我的需求;既有实现自我的需求,也有渴望被他人和社会理解、认可的需求,等等。
2.个人兴趣多样化
在课外,学生个人物质兴趣、社会兴趣和精神兴趣多样化,具有平衡人体机能需要和精神需要双重性,后者更加明显。
3.意识行为可塑性大
在课外,学生的意识行为由单一固定型转向多种非固定空间型,可塑性大。
(二)在课外,学生思想工作的特点
课外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决定了课余时间学生思想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强
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多样性,决定了人的思想活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课堂外,学生思想活动直接或间接涉及的领域多、程度深,不仅涉及经济、技术活动,也涉及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质方面的,这些问题往往又交织在一起。这就决定了课外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强的综合性。
2.渗透性强
课余生活表面上看是和谐、轻松、愉快的,实际上各种思想意识在蹦蹦跳跳、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中悄悄地渗透,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所谓的“交叉感染”。
3.娱乐性强
从生理卫生和心理活动的角度来看,学生课余生活通常进行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而积极性休息占绝大多数。学生借助各种娱乐活动转移兴奋中心,让上课时大脑产生的兴奋皮层得以休息,同时获得乐趣,使精神得到某种满足,因而课余时间的娱乐性特点强。
4.分散性强
一方面学生在课内精力相对集中,课后与双休日都较分散,尤其是寒暑假和其他较长假日,学生离校回家,各归故里,分散性就更大了;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不一、追求各异,他们在课余时间里的活动也是千差万别、五花八门的。同时,他们的活动交往还会延伸到社会上,学生“自由自在”的领域就大大扩充了。
5.知识性较强
课余时间里的教育活动,触及文学、新闻、摄影、书法、集邮,等等。这就要求教育者用丰富的知识去与学生交朋友,以拨动他们的心弦。
只有认识和了解了“课外”育人的特点,“课外”育人的工作才能有选择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按照教书育人工作的规律办事,有声有色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课外”育人的内容和方法
做好学生课外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工作,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课余时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要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
(一)加强课外时间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课外时间除了进行一般性的政治理想教育外,还要进行道德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观念教育。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日常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道德规范自觉约束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课余时间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以及让学生认识培养其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节约、邻里团结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课余时间的综合效益。
(二)建立健全课余思想道德工作体系
①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指导体系,如各种兴趣小组,读书读报小组等;②建立健全课外活动组织体系,包括球类、棋类等体育组织和文学写作、书法等各种课外活动组织;③建立健全课外活动设施体系,主要借助学校阅览室、资料室、图书室、球场等,尽量多地为学生所用。
(三)扩展和延伸课外思想道德教育的区域
1.日常型、间断型和连贯型的统一
做好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好日常型(平时活动),更要做好间断型(节假日)和连贯型(寒暑假)的思想道德教育。
2.固定型和非固定型的统一
做好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好固定型(校园内),还要做好非固定型(个人或个人自由活动)的思想道德教育。
3.要开拓社会管理工作领域
学校与其他组织(如乡村、居民社区、家庭等),班级与学校的其他部门(学生科、团委、教务科等)都有着广泛的联系,都要将其置于课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视野之内。认真研究学生与社会、家庭,学生与学校部门交往中所产生的刺激、冲突因素和协调办法;加强联系,共同探讨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子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使学生思想工作社会化、多层次化和多领域化。
(四)改善课外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改革“课外”育人方法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光靠行政命令或简单粗暴的批评是不行的。要把课外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路子要宽一点,办法要活一点,感情要深一点。要改“一刀切”的教育形式为“因人施教”的教育形式;改“呆板型”教育为“活跃型”教育;改“空洞型”教育为“可感型”教育;改“弹性教育”为“磁性教育”。要以分散、个别教育为主,集中教育为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充分发挥教师和榜样的作用。在教育中始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课外”育人和教书育人相结合
强调“课外”育人的重要性,并不否认课堂内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各门学科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为此,要科学地评价“灌输”。“灌输”在过去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在现在和将来仍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和唯一的。现阶段,我们必须注意克服其缺点。对于当代青少年不要简单灌输,不要向他们直接说明“正确的答案”,而应该通过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中使学生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事实上,没有学生参与的道德教育注定是失败的,学生参与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教育的成功程度。只要课堂内外都抓紧、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方法,加上全社会的密切配合,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3.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同时,也给家长、社会带来了困惑。网络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简单地堵、看、管、压。应该采取积极疏导、有效引导的方式,主动开展网上道德教育。要积极探索网上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途径,抢占网上意识形态争夺的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荣辱观,培养学生网上选择鉴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其抗诱惑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控、自律和自治。
参考文献:
[1] 王树庭.谈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作用[J].山西教育,2003(9):46.
[2] 江一莲.浅谈课外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3):30-33.
[3] 王琼玉.浅谈德育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J].黑河学刊,2003(3):81-82.
[4] 吴星杰.德育教师的课外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1995(4):38.
[5] 由中渝.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J].天津教育,1998(2):28-29.
[6] 敬菊华,张珂.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5):122-124.
[7] 伍安春,尕峰.国外大学生课外活动对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