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流淌的母亲河就是最宝贵的生态本底,沿河两岸就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最重要的前沿阵地。成都市锦江区全域都被成都“母亲河”锦江环绕,也因此而得名,自古皆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盛。既有“濯锦江边两岸花”美景,又有“门泊东吴万里船”盛况,更有“锦江春色熏人醉”情致。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积极学习世界著名城市河岸建设实践经验,遵循“治水、筑景、添绿、畅行”实施路径,以“宜人、美城、优境、兴业”为目标,探索形成锦江河岸与“人城境业”融合发展模式。成都锦江“母亲河”已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动力轴”、融合天府文化和城市功能的“魅力带”、厚植民生福祉和城市生态的“活力源”。
锦江河岸建设坚持人城境业和谐共生
(一)坚持人本逻辑强化城市河岸设计。城市河岸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聚焦人的需求,优化场景供给,增强“人与河”的互动性。
一是回答“人为什么来”。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成都十二月市”,锦江区策划打造文创河岸、爱情河岸、音乐河岸、美食河岸、运动河岸等主题鲜明的特色河岸,向锦江两岸吸聚人流。二是回答“人来了干什么”。聚焦年轻主力消费人群在时尚潮流、个性定制、社交分享等方面的消费新需求,植入一批策展式、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塑造一批潮购、游憩、脉动、亲子、野趣等网红点位,增强特色产品供给,带动消费氛围提升。三是回答“人来了还想来”。聚焦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建设,推广运用“交子券”,通过独特的休憩体验、美学感受、消费心理,激励商家提高管理功能提升服务品质,以购物打折功能激发消费热情,以信用累计功能吸引消费回流。
(二)坚持营城思维策划城市河岸项目。城市河岸建设要围绕城市颜值提升,加快推动河岸建筑群落形态植基、文化植根、功能植入,增强“城与河”的互融性。
一是策划推进“宜业”的产业化项目。秉持生态利民理念,借鉴“广交会”模式,在锦江两岸植入消费结算平台,发展滨江会展经济。二是策划推进“宜居”的公服设施项目。秉持生态惠民理念,规划建设一批滨水社区综合体、亲水运动场地、无障碍临水步道盲道等便民服务设施,打造全龄友好城市滨水带。三是策划推进“宜人”的基础设施项目。秉持生态为民理念,探索运用绿色环保新材料打造新型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构建水资源全息生态循环系统,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示范项目。
(三)坚持优境策略丰富城市河岸功能。城市河岸建设要厚植生态本底,构建水更清、岸更绿、可循环的生态体系,增强“境与河”的互生性。
一是打造城市美学空间。将锦江城市河岸打造为城市会客厅,策划打造“十二月市博物馆”等地标建筑,统一规划锦江两岸建筑群落,构筑最美城市天际线。二是打造高端要素绿廊。将锦江城市河岸打造为城市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即游憩商业区),以优质生态本底、先进产业配套和完善城市功能为支撑,构建“船游锦江”“车游锦江”“人游锦江”立体交通游线体系,辐射带动锦江两岸子街巷转型升级,打造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聚集地。三是打造价值创造平台。将锦江城市河岸打造为城市活力带,按照片区综合开发理念,整体收储沿江店铺,统筹整合公园绿地、老旧建筑和楼宇商铺等资源,策划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寻找城市合伙人实施一体化开发运营,提高项目运营效益。
(四)坚持产业导向提升城市河岸价值。城市河岸建设要注重生态价值转化,依托优质生态本底,聚焦需求侧打造特色消费场景,聚焦供给侧打造创新创业空间,聚焦供需高效对接推动流量经济转化为平台经济,增强“业与河”的互促性。
一是形成生活性服务业标杆。围绕“特、新、精、细”特点,吸聚一批特色餐饮、高端康养、精品文创、潮流商品、数字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连锁化、平台化、总部化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沿锦江两岸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二是引领生产性服务业风向。聚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头部和价值链高端,围绕人工智能、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在锦江公园及相邻子街巷打造创业硅巷、创业工坊,打造新产品的策展基地、新技术的应用基地、新业态的体验基地。三是策源新产业新业态。利用河道两岸的公共绿地和金角银边,打造公益性、开放式、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空间,让锦江河岸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锦江河岸人城境业融合聚焦生态价值转化
(一)“人与河”互动:“夜游锦江”。一是河岸亲水聚人气。从东风桥到合江桥沿途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六大主题场景,从东门码头到庆龄码头开设泛舟游线,独特的亲水体验、夜游体验吸聚了大量人流,成功地将成都春熙路商圈的人群导向锦江河岸继续游玩消费。二是人聚河岸添活力。人流的聚集制造出河岸充满生机的繁华景象,沿岸植入的老成都“坝坝茶”等丰富业态有效拓展了消费空间、延长了消费时长,深度还原“水岸街坊船,锦江不夜天”盛景,成为成都夜间经济新地标。三是人河互动创效益。从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底,“夜游锦江”接待游客885万人次。仅2021年春节假期就吸引游客21.86万人次,夜间线上消费近2.2亿元。
(二)“城与河”互融:“十二月市博物馆”及“十二月市特色街巷”。一是展陈“城因河而生”的历史。以“沉浸式”室内展陈场景,再现城市围绕锦江演绎千年的商品、商道、商币、商街、商圈变迁史,传承了城市因水而兴、因河而盛的商业文化。二是展示“河因城而活”的现在。以“体验式”户外亲水场景,让游客在东门码头沿线感触“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历史盛景,展现了河流因城而美、因城而活的美丽画卷。三是展望“城与河互融”的未来。以“互动式”交子券模式,集合游客消费打折、商家诚信管理、市民信用累计等功能,推动实现商圈景圈“馆内结算、全域使用”,展望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商运的演进方向。同时,以“十二月市博物馆”为核心,以“交子券”为串联,策划打造梨花街“七宝市”、均隆街“药市”、黄伞巷“酒市”等12条主题特色街巷,形成“展馆街巷互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成都十二月市”策展活动开展以来,相邻区域共吸引各类社会投资65亿元以上,日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带动商家实现增收20%以上。在世邦魏理仕2021年发布的《中国重点城市核心区户外经济活力指数报告》中,锦江区凭借“开放式商业运营成熟,户外消费频率最高”位居中国重点城市核心区第一。
(三)“境与河”互生:“中水回用水生态”。一是引水入渠。活化利用第九污水处理厂闲置中水,实施锦江支流活水改造,实现排洪渠稳定生态补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二是调水浇灌。将中水转变为水资源,浇灌公共区域园林绿化,缓解城市用水压力,降低浇灌用水成本。三是补水自净。利用中水推动白鹭湾湿地、梅香湖实现补水自净,促进锦江水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中水回用水生态”工程计划投资3.3亿元,建成后将为潘家沟、红庙子等5条河渠补水60万立方米/天,增加白鹭湾湿地生态基流改善水质、节省治理经费8000余万元。同时,预计每年还将节约各项开支6000万元。
(四)“业与河”互促:“四潮专线”与“1.314爱情专线”。一是坚持片区综合开发。围绕锦江沿岸商圈景圈融合发展,以春熙路商圈为主核,以锦江公园为主轴,整体策划编制成都天府锦城锦江片区打造方案,一体化推进“四街两坊两景”(春熙路、华兴街、耿家巷、四圣祠街,水井坊、大慈坊,合江亭、大慈寺)建设,引导春熙路商圈人气向锦江绿道和周边背街小巷聚集。
二是策划四潮主题专线。围绕成都市锦江公园总体规划,以“成都十二月市”为主题,策划打造以品牌时尚为主题的潮购专线、以鲜花爱情为主题的潮游专线、以电音电竞为主题的潮玩专线、以美食美容为主题的潮享专线,贯通链接成华区望平坊、武侯区音乐坊,带动相邻45条子街巷风貌整治、城市更新和业态转型。
三是打造爱情主题游线。策划“1.314爱情专线”,以爱情为主题、鲜花为主线、合江亭为主IP,创新串联太古里、东门码头、合江亭、九眼桥等点位,沿线打造“玉成缘起”“邂逅广场”“四季花街”“东门码头”“天仙桥会”“繁花市井”“合江听涛”“兰桂品香”“安顺廊桥”“九眼桥醉”等10个核心节点,植入品质消费业态和特色互动场景,推动流量经济转化为平台经济,探索线下生态的线上转化路径,实现城市增绿、商家增利、国企增收、群众幸福指数增高。“1.314爱情专线”由政府投资1200余万元,撬动社会投资6000余万元共同打造。沿线商家营收较同期增长34.39%,预计年均增收达1.25亿元。
(作者系成都市锦江区区长)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流淌的母亲河就是最宝贵的生态本底,沿河两岸就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最重要的前沿阵地。成都市锦江区全域都被成都“母亲河”锦江环绕,也因此而得名,自古皆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盛。既有“濯锦江边两岸花”美景,又有“门泊东吴万里船”盛况,更有“锦江春色熏人醉”情致。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积极学习世界著名城市河岸建设实践经验,遵循“治水、筑景、添绿、畅行”实施路径,以“宜人、美城、优境、兴业”为目标,探索形成锦江河岸与“人城境业”融合发展模式。成都锦江“母亲河”已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动力轴”、融合天府文化和城市功能的“魅力带”、厚植民生福祉和城市生态的“活力源”。
锦江河岸建设坚持人城境业和谐共生
(一)坚持人本逻辑强化城市河岸设计。城市河岸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聚焦人的需求,优化场景供给,增强“人与河”的互动性。
一是回答“人为什么来”。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成都十二月市”,锦江区策划打造文创河岸、爱情河岸、音乐河岸、美食河岸、运动河岸等主题鲜明的特色河岸,向锦江两岸吸聚人流。二是回答“人来了干什么”。聚焦年轻主力消费人群在时尚潮流、个性定制、社交分享等方面的消费新需求,植入一批策展式、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塑造一批潮购、游憩、脉动、亲子、野趣等网红点位,增强特色产品供给,带动消费氛围提升。三是回答“人来了还想来”。聚焦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建设,推广运用“交子券”,通过独特的休憩体验、美学感受、消费心理,激励商家提高管理功能提升服务品质,以购物打折功能激发消费热情,以信用累计功能吸引消费回流。
(二)坚持营城思维策划城市河岸项目。城市河岸建设要围绕城市颜值提升,加快推动河岸建筑群落形态植基、文化植根、功能植入,增强“城与河”的互融性。
一是策划推进“宜业”的产业化项目。秉持生态利民理念,借鉴“广交会”模式,在锦江两岸植入消费结算平台,发展滨江会展经济。二是策划推进“宜居”的公服设施项目。秉持生态惠民理念,规划建设一批滨水社区综合体、亲水运动场地、无障碍临水步道盲道等便民服务设施,打造全龄友好城市滨水带。三是策划推进“宜人”的基础设施项目。秉持生态为民理念,探索运用绿色环保新材料打造新型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构建水资源全息生态循环系统,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示范项目。
(三)坚持优境策略丰富城市河岸功能。城市河岸建设要厚植生态本底,构建水更清、岸更绿、可循环的生态体系,增强“境与河”的互生性。
一是打造城市美学空间。将锦江城市河岸打造为城市会客厅,策划打造“十二月市博物馆”等地标建筑,统一规划锦江两岸建筑群落,构筑最美城市天际线。二是打造高端要素绿廊。将锦江城市河岸打造为城市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即游憩商业区),以优质生态本底、先进产业配套和完善城市功能为支撑,构建“船游锦江”“车游锦江”“人游锦江”立体交通游线体系,辐射带动锦江两岸子街巷转型升级,打造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聚集地。三是打造价值创造平台。将锦江城市河岸打造为城市活力带,按照片区综合开发理念,整体收储沿江店铺,统筹整合公园绿地、老旧建筑和楼宇商铺等资源,策划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寻找城市合伙人实施一体化开发运营,提高项目运营效益。
(四)坚持产业导向提升城市河岸价值。城市河岸建设要注重生态价值转化,依托优质生态本底,聚焦需求侧打造特色消费场景,聚焦供给侧打造创新创业空间,聚焦供需高效对接推动流量经济转化为平台经济,增强“业与河”的互促性。
一是形成生活性服务业标杆。围绕“特、新、精、细”特点,吸聚一批特色餐饮、高端康养、精品文创、潮流商品、数字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连锁化、平台化、总部化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沿锦江两岸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二是引领生产性服务业风向。聚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头部和价值链高端,围绕人工智能、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在锦江公园及相邻子街巷打造创业硅巷、创业工坊,打造新产品的策展基地、新技术的应用基地、新业态的体验基地。三是策源新产业新业态。利用河道两岸的公共绿地和金角银边,打造公益性、开放式、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空间,让锦江河岸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锦江河岸人城境业融合聚焦生态价值转化
(一)“人与河”互动:“夜游锦江”。一是河岸亲水聚人气。从东风桥到合江桥沿途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六大主题场景,从东门码头到庆龄码头开设泛舟游线,独特的亲水体验、夜游体验吸聚了大量人流,成功地将成都春熙路商圈的人群导向锦江河岸继续游玩消费。二是人聚河岸添活力。人流的聚集制造出河岸充满生机的繁华景象,沿岸植入的老成都“坝坝茶”等丰富业态有效拓展了消费空间、延长了消费时长,深度还原“水岸街坊船,锦江不夜天”盛景,成为成都夜间经济新地标。三是人河互动创效益。从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底,“夜游锦江”接待游客885万人次。仅2021年春节假期就吸引游客21.86万人次,夜间线上消费近2.2亿元。
(二)“城与河”互融:“十二月市博物馆”及“十二月市特色街巷”。一是展陈“城因河而生”的历史。以“沉浸式”室内展陈场景,再现城市围绕锦江演绎千年的商品、商道、商币、商街、商圈变迁史,传承了城市因水而兴、因河而盛的商业文化。二是展示“河因城而活”的现在。以“体验式”户外亲水场景,让游客在东门码头沿线感触“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历史盛景,展现了河流因城而美、因城而活的美丽画卷。三是展望“城与河互融”的未来。以“互动式”交子券模式,集合游客消费打折、商家诚信管理、市民信用累计等功能,推动实现商圈景圈“馆内结算、全域使用”,展望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商运的演进方向。同时,以“十二月市博物馆”为核心,以“交子券”为串联,策划打造梨花街“七宝市”、均隆街“药市”、黄伞巷“酒市”等12条主题特色街巷,形成“展馆街巷互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成都十二月市”策展活动开展以来,相邻区域共吸引各类社会投资65亿元以上,日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带动商家实现增收20%以上。在世邦魏理仕2021年发布的《中国重点城市核心区户外经济活力指数报告》中,锦江区凭借“开放式商业运营成熟,户外消费频率最高”位居中国重点城市核心区第一。
(三)“境与河”互生:“中水回用水生态”。一是引水入渠。活化利用第九污水处理厂闲置中水,实施锦江支流活水改造,实现排洪渠稳定生态补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二是调水浇灌。将中水转变为水资源,浇灌公共区域园林绿化,缓解城市用水压力,降低浇灌用水成本。三是补水自净。利用中水推动白鹭湾湿地、梅香湖实现补水自净,促进锦江水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中水回用水生态”工程计划投资3.3亿元,建成后将为潘家沟、红庙子等5条河渠补水60万立方米/天,增加白鹭湾湿地生态基流改善水质、节省治理经费8000余万元。同时,预计每年还将节约各项开支6000万元。
(四)“业与河”互促:“四潮专线”与“1.314爱情专线”。一是坚持片区综合开发。围绕锦江沿岸商圈景圈融合发展,以春熙路商圈为主核,以锦江公园为主轴,整体策划编制成都天府锦城锦江片区打造方案,一体化推进“四街两坊两景”(春熙路、华兴街、耿家巷、四圣祠街,水井坊、大慈坊,合江亭、大慈寺)建设,引导春熙路商圈人气向锦江绿道和周边背街小巷聚集。
二是策划四潮主题专线。围绕成都市锦江公园总体规划,以“成都十二月市”为主题,策划打造以品牌时尚为主题的潮购专线、以鲜花爱情为主题的潮游专线、以电音电竞为主题的潮玩专线、以美食美容为主题的潮享专线,贯通链接成华区望平坊、武侯区音乐坊,带动相邻45条子街巷风貌整治、城市更新和业态转型。
三是打造爱情主题游线。策划“1.314爱情专线”,以爱情为主题、鲜花为主线、合江亭为主IP,创新串联太古里、东门码头、合江亭、九眼桥等点位,沿线打造“玉成缘起”“邂逅广场”“四季花街”“东门码头”“天仙桥会”“繁花市井”“合江听涛”“兰桂品香”“安顺廊桥”“九眼桥醉”等10个核心节点,植入品质消费业态和特色互动场景,推动流量经济转化为平台经济,探索线下生态的线上转化路径,实现城市增绿、商家增利、国企增收、群众幸福指数增高。“1.314爱情专线”由政府投资1200余万元,撬动社会投资6000余万元共同打造。沿线商家营收较同期增长34.39%,预计年均增收达1.25亿元。
(作者系成都市锦江区区长)